圣人的由来——我对圣人的解读

现在常说的圣人,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孔子,当然还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我们来看下,这些圣人为何只有孔子一人是平民,其他人都是开国之君,并且都是后世学派的始祖。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这些开国之君怎么就成了学派始祖呢?


原来啊,先秦时候,各人创立了各自的学说,就以为见到了真理,自信如果付诸于实践,必然能救国救民。然后无奈咱小老百姓的学说,或者说咱只是一个老师,当权者会听你的么?当然不会了,你算老几?凭什么你说的就是真理?于是啊他们发愁啊,自己的学说得不到实践啊。一般学说的流传自上而下,很容易。有权势的人说话,那人人都得听,而权势最大的人肯定就是君主了,尤其是开国之君威望更甚。再加上那个时候读书,那可是很珍贵的。都是刻竹简上的,什么学富五车啊,可不是现在的五车,而是以前的竹简装五车,那得多沉。这就更加增加了学术传播的成本了嘛,竹简,你能刻多少?

于是嘛,这些人就想了个办法,假借当权者的名义。比如道家说,我们的学说,那是来自于黄帝。墨家学说借大禹的名。农家、医家,神农嘛,神农尝百草,我深表怀疑是医家杜撰的。兵家更不用说了,黄帝是我们学说的始祖嘛。反正那个时候各个学说都找到了自己学说的始祖了,都是各个时期的开国之君。

各自把各自的学说发布出来,聚徒讲授,而各个门人都称先生为圣人,这就是最早圣人的由来。那个时候圣人并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词汇,因为往上那个还有天人、神人、至人等名称。那个时候,只要是聪明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圣人,就和朕一样很普通,那个时候朕是我的意思,平民百姓也可以用这个词的,并没有成为帝王的专属。不过后期,诸子学说的门徒也不敢对先生不敬啊,于是慢慢的圣人就成了门徒对先生的尊称。孔子的门徒称呼孔子为圣人,孟子的门徒称呼孟子圣人,各家各派都有圣人。直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有孔子才能称为圣人,御赐孔子为圣人,于是剥夺了其他学术的圣人,不允许其他学术圣人的出现。而孔子所遵从的,那些开国之君那就顺理成章的称为了圣人了,毕竟你孔子的学说,你说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那儿继承来的,实际上不是的,只是代代相传,不是也是了。那既然是圣人,那肯定是非常完美了,于是演化出很多美好的故事,其实都是幻想的形象,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而已,只是被幻想成的那种形象。

圣人的由来——我对圣人的解读

诸子某个学派聚而授课

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并非真实的,而是这些圣人门徒口口相传,即便是假的,那也是真的了,因为大家都这么说嘛,社会也是认可的嘛。

我们退一步来说,假如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道家,那是不是那些儒家的著作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四书五经你不一定能看到了,因为那绝对会和其他学说一起被定性为异端了。那这个时候是不是道家典籍遍地,以及各种道家学说的注解和解读。那老子就是圣人了,庄子就抢了孟子的位置成亚圣了。那道家认为完美形象的黄帝自然也就是圣人嘛。至于尧舜禹汤文武周不过是正常的王朝更替罢了,人心不古,相互争位罢了,而就不是儒家说的禅位了。那周文王、周武王自然就是乱臣贼子了,毕竟你不是圣人嘛。周武王你是臣子篡位,完了还还侮辱商纣王的尸体,那能高尚到哪里去。崇祯皇帝死后,人家李自成还弄的规格很高的葬礼,表示对明朝皇帝的尊重。你周武王还不如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呢。只不过一个生在孔子前,一个在孔子后。孔子前的就是有道的君王,就是完美的,因为你必须符合儒家的思想啊,所以你即使不是,那也必须是,这么多门人还塑造不出一个完美形象?

圣人的由来——我对圣人的解读

其实现在不也是如此,说的话语权大,谁就可以塑造各种形象,说的人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那是别人给你塑造的。然后带着有色眼镜自然滤掉了你不完美的那部分,而成就你完美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