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平仄與抑揚頓挫「無關」嗎?

格律詩平仄與抑揚頓挫“無關”嗎?

大家好!我是“碧水青松隨筆”,義務傳播詩聯創作審美常識,與大家探討交流,提高詩聯創作審美的能力,是我註冊頭條號的初衷。文中所述觀點,歡迎暢所欲言,認真考據,以理服人,謝絕個人攻擊,髒話噴人,侮辱他人人格。批評要有理論依據和示例(包含個人格律詩作品),杜絕含沙射影,指桑罵槐,偷換概念,“標籤”式的簡單否定或泛泛而談,顧左右而言他,答非所問。本著友好交流切磋的態度,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詩聯創作審美能力,增進相互友誼。

本篇著重探討和澄清格律詩創作審美中出現的“平仄與抑揚頓挫無關”,“有拼音聲調的都是律詩”的格律誤區。

眾所周知,中國現代漢語普通話音節由聲母、韻母和四聲聲調系統構成。其中四聲聲調與格律詩平仄密切相關。格律詩的抑揚頓挫只能而且必須通過四聲聲調體現出來。例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①。

仄平平仄仄平平

示例中的字詞,按“兩兩交替”的平仄音步(節拍)組合變換,讀之具有抑揚頓挫,節奏鮮明的節奏感和鏗鏘悅耳的聲韻美感。試想,離開四聲聲調平仄,來談“抑揚頓挫”和“聲韻”,無疑是空中樓閣。因此說,“格律詩平仄與抑揚頓挫無關”的“科學”理論是站不住腳的無稽之談呀!

從上述分析可知:格律詩句中的漢字,是按“兩兩交替”音韻節奏,來規定平仄格律的。“兩兩交替”的創作審美原則,是格律詩正格的客觀依據,是規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理論基礎。因為,詩句中出現“孤平”(仄平仄)、“孤仄”(平仄平)、“三平(平平平)尾”、“三仄(仄仄仄)尾”,勢必破壞格律詩“兩兩交替”的平仄音步節奏及音韻和諧美,是詩家歷來公認的詩病。嚴格按格律詩正格來創作審美,才能有效規避上述詩病。

在詩聯創作審美實踐中,“一三五”只有在有效規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前提條件下才可“不論”。長期爭議不休的所謂“拗救格”、“特定格”、“寬格”的“拗救”與否,最終也沒有跳出“孤平”與“孤仄”的“泥坑”,不可盲目追捧效仿,以致邯鄲學步。試想想,連基本格律詩正格都未熟悉掌握的初學者,耗費精力和時間專“啃”至今仍然爭議不休的“所謂“拗救格”、“特定格”、“寬格”,到頭連基本的正格也不會了,不正是邯鄲學步嗎?實例明擺著,不認可者,其詩作,可自標示為“古體詩”,或乾脆不標示“X律”、“X絕”,既避免了混淆視聽,也不失“身價”,意境好的,也不失一首好詩呀!例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②,作者沒標示“五律”,不也能流傳千古嗎?

再說“有拼音聲調的都是律詩”是格律詩的又一誤區。

現代漢語中的詞,有動、名、形、數、量、代、副、介、連、助、嘆等分類。其中動、名、形、數、量、代是實詞,在詩句中使用頻率最高。副、介、連、助、嘆是虛詞,在詩句中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現代漢語中的實詞分類中,單音詞、雙音詞相對較多。因此說,格律詩詩句中的音節(漢字)一般由“兩兩交替”(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音步(節奏)來組合,以突出格律詩的節奏美感,同時也便於古時的配樂唱誦,這也許就是格律詩講究平仄的初衷吧!有文考證了格律詩萌於唐,盛於宋,成熟於清,後來,格律詩慢慢地失去了配樂傳唱的習慣,但追求詩句音節抑揚頓挫的聲韻誦讀效果,歷代詩家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不斷總結歸納至今,注重並使格律詩正格日趨成熟了。那種簡單地以“標籤”語(此指無理論依據、無實例、無具體論證的“三無”否定句或肯定句)否定格律詩正格或肯定所謂“拗救格”、“特定格”、“寬格”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即使平仄格律再“寬”,也不至於“有拼音聲調的”小說、散文都是“格律詩”吧!

大家都知道,有關詩詞網站格律詩平仄韻律檢測系統有“平水韻”、“中華新韻”之分,

平仄和押韻標準各異。平仄和押韻鑑別“尺子”不同,難免引起平仄押韻問題之爭。“平水韻”按古人說話做詩的平仄標準,來衡量格律,為現代少數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古典詩詞及熟悉偏愛者所用,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使用,逐漸失去了大眾性,必將退居詩詞創作審美次要地位。“中華新韻”將聲調是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的漢字歸類為“平”(聲);聲調是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歸類為“仄”(聲);又將平水韻中的入聲字隨著時代發展,分別歸類到中華新韻聲韻系統中的相應平仄韻部,簡化了“平水韻”的繁瑣韻部,統一了格律詩平仄判定標準,解決了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諸多平仄和押韻問題,有利於格律詩從少數專家學者手中解放出來,逐步走向大眾化,在當今時代較“平水韻”具有著不可否認的優越性。因此說,那種認為“有拼音聲調的都是律詩”、“推崇平水韻,不齒中華新韻”的觀點都是或左或右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偏激態度,是不足取的。

綜上所述可知:與時俱進,以中華新韻為當今平仄押韻統一標準,認真注重格律詩正格創作審美,是解決長期以來平仄押韻派別之爭,結束當今格律詩創作審美侷限於專家學者格律詩愛好者的尷尬局面,是格律詩逐步走向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格律詩平仄與抑揚頓挫“無關”嗎?


下次將推出《小議“詩的質量看內容”》,歡迎各位關注閱讀並參與探討交流哈!

【引文出處註釋】

①出自《絕句》·杜甫·唐

②出自《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