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能造重炮、軍艦,到了民國卻無法制造出來呢?

蕭曉四姑娘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民國時期(包括國民黨統治時期)別說與新中國比,就是與滿清比也是大大的不如。

滿清的軍工生產

清末雖然腐朽沒落,但是其統治階層仍然是想有所作為。

第一次鴉片戰爭,滿清只是認為自己的戰船在海上不如洋人,但是在陸地仍然自信滿滿。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一役打醒了大清,蒙古騎兵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面前被打得全軍覆沒。

1861年,咸豐帝發佈上諭,著曾國藩等酌量辦理購買、製造洋槍洋炮。從此大清開始了洋務運動。當年秋,湘軍攻佔了太平軍重兵防守的安慶。



在與太平軍的殘酷廝殺中,曾國藩認識到西洋火器的厲害,但是購買洋槍洋炮花費銀兩高昂,如一支單發後膛槍就需要花費24兩6錢,相當於大清普通四口之家一年的收入。於是,在進駐安慶後,曾國藩即著手籌備機器局。1862年1月,曾國藩正式將籌辦的機器局命名“安慶內軍械所”,這成了中國的第一家近代化軍工企業,設計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蒸汽輪船。

安慶軍械所正名三個月後,李鴻章率領剛成軍的淮軍開赴上海。在上海這個華洋雜處的地方,李鴻章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外國人,也見識到當時在上海由西方探險家組建的“華爾洋槍隊”使用新式武器和新式戰法的威力。於是,李鴻章仿照洋槍隊的標準改造淮軍,僅用兩年時間就將舊式武器淘汰,換裝了洋槍洋炮,率先完成了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過渡。

江南製造局炮廠



李鴻章也認識到購買只是權宜之計,設局製造才是長遠大計。於是上奏朝廷:臣軍先後購覓西洋炸炮,每月操練攻剿,需用炸彈甚多,不能不添設製造局,分濟應用。從1863年起,李鴻章招募外國技師,挑選中國工匠,購買國外機器,先後創建了上海炸彈局、蘇州洋槍局、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實現了槍炮、軍火、輪船的自造。

裝備了新式火槍的清軍



在洋務運動中,清廷共創辦了44所軍工廠,同時還興辦了一批礦山、紡織、鍊鐵廠、輪船公司等近代工業。

金陵製造局在1881年仿製了美式加特林機槍,甲午戰爭中給日軍造成重大殺傷。



在44座兵工廠中,大型兵工廠有5座,分別是: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湖北槍炮廠、北洋機器局;中型兵工廠也有5座,分別是:金陵機器局、山東機器局、四川機器局、吉林機器局、廣州機器局。

以上10個大中型兵工廠設備齊全、材料充足、技術力量較強,能仿製各類型槍炮彈藥,部分還能建造艦船。

淮軍炮兵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清廷興建並維持44個兵工廠運轉的累計總花費在1.1~1.4億兩白銀之間,相當於《馬關條約》賠款總數的一半,平均下來每年花費約為220~280萬兩白銀,相當於兩艘定遠艦的價格,而以清廷平均年財政收入7000萬兩來算,這一花費只佔財政收入的3.1%~4%,負擔比較輕。

李鴻章創建的上海織布廠



晚清軍工生產的成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槍械仿製、火炮仿製、火藥生產、艦船建造。

從1867年江南製造局批量生產美式雷明頓邊針後膛槍開始,金陵製造局、山東機器局、湖北槍炮廠和廣州機器局相繼尋找世界上最先進的槍械進行仿製,比如,1884年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後,僅過了4年,金陵機器局就成功仿製;1889年奧地利發明曼利夏連發槍之後,江南製造總局於1890年成功仿製;1888年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研製成功,5年後,湖北槍炮局仿製成功,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漢陽造”。

可以這樣說,大清的槍械水平緊追世界先進水平,與發明國僅相差3~5年。

大清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武器大抬杆




晚清不僅緊跟潮流仿製新式槍炮,在造船造艦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最大的技術成就是在1880年建成了大清第一艘鋼甲巡洋艦“平遠”號,排水量2150噸,裝備火炮17門,是大清軍艦製造的巔峰之作,雖然它的材料都是進口的。


但是,由於滿清洋務運動沒有一個統一籌劃,導致由各地督撫控制的軍工企業仿製的武器五花八門,成了萬國牌;不能定型,造成了不能大批量生產形成制式裝備;槍炮口徑也不統一,造成戰場補給困難。在甲午戰爭中,清軍在戰場使用的槍械即達四十多種,常常遇到有槍無彈、有彈無槍的窘境,這也是造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

甲午戰爭被日軍繳獲的克虜伯大炮



甲午戰敗後,大清軍工建設中的各種問題暴漏無疑。清廷著手對全國的軍工企業進行統一的規劃管理。但是,此時的大清已經時日無多了。

北洋時期(1912-1927年)

在這一階段北洋政府新建了規模很大的鞏縣兵工廠,擴建了漢陽兵工廠,地方上張作霖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東三省兵工廠,閻錫山建立了全國第二的山西兵工廠,其他一些軍閥也建立了幾十個大小不等的兵工廠。

袁世凱創建的鞏縣兵工廠,抗戰時內遷,生產了抗戰中大部分的手榴彈



武器方面主要成就是仿製了德國馬克沁重機槍,美國湯姆森衝鋒槍以及多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



據不完全統計,北洋政府時期47個兵工廠,從1912年到1927年共生產各種槍支72.52萬支,火炮3643門(其中迫擊炮2303門),槍彈84646萬發、炮彈27.63萬發(其中迫擊炮彈12.57萬發),手榴彈14.32萬枚、火炸藥154.38萬公斤。

國民政府抗戰前(1928.6-1937.7)

這段時間,中央僅新建了鞏縣兵工分廠(生產毒氣),地方上新建了較大的兵工廠有廣東第二兵工廠(粵軍),21軍修械所(川軍),但中央的上海兵工廠被迫關閉,地方上全國最大的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被日寇奪取,第二大兵工廠山西兵工廠被迫縮小規模,可以說軍事工業發展不大。

中正式步槍,性能上要優於日本的三八大蓋



武器上發展主要有鞏縣兵工廠仿製成功1898式毛瑟步槍(中正式),金陵兵工廠仿製成功1908年式馬克沁重機槍(24年式),大沽造船廠,21軍修械所等仿製成功捷克7.9毫米輕機槍,東三省兵工廠仿製成功75毫米、100毫米、105毫米榴彈炮,還生產出105毫米加農炮,37毫米平射炮。

據不完全統計,1928年到1936年,生產火炮7805門(其中迫擊炮6003門),步槍51.4萬支,輕重機槍1.52萬挺,炮彈133.5萬發(其中迫擊炮彈100萬發),步機槍彈58900萬發,手榴彈602萬枚,槍榴彈10萬發,航空炸彈10.9萬枚,槍榴彈發射筒1000具,黑火藥9萬公斤,無煙藥150萬公斤,炸藥237萬公斤,防毒面具5.7萬具。

抗戰期間(1937.7-1945.8)

本階段個軍工企業紛紛內遷,地方軍工企業被中央統一接收,這一時期主要軍工進步為仿製成功法國布朗德式樣120毫米迫擊炮(33年式),仿製成功德國蘇羅通50倍37毫米戰防炮。

抗戰時設在防空洞的兵工廠



據統計,抗戰期間共生產火炮98門,迫擊炮1.53萬門,步槍83.72萬支,輕重機槍11.12萬挺,信號槍5100支,手槍1.56萬支,炮彈1012.72萬發(其中迫擊炮彈841.12萬發),步機槍彈106200萬發,手槍彈1057萬發,衝鋒槍彈10萬發,手榴彈3329.85萬枚,槍榴彈710.56萬發,擲榴彈169萬發,擲榴彈發射筒8.38萬具,槍榴彈發射筒3.91萬具,信號彈117.73萬發,航空炸彈6.2萬枚,防毒面具71.89萬具,地雷93.84萬個,炸藥包841.17萬個,黑火藥84萬公斤,無煙藥43.71萬公斤,炸藥84萬公斤。

抗戰後階段(1945.9-1949.10)

本階段除原有的兵工廠還接受了一批日偽兵工廠,其中接收東北地區的兵工廠組成的第90兵工廠是全國最大的。本階段仿製了美m17.9毫米半自動步槍,57毫米無坐力炮等,其軍工生產能力雖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隨著解放戰爭的炮聲,很快就灰飛煙滅了。

可以看出,滿清滅亡後,除了北洋時期中國的軍工還有一定發展外,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二十多年,中國的軍工處於停滯甚至倒退。

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權者鼠目寸光,對國家工業建設不重視。

不僅是國防重工業,就連輕工業也不重視。整個統治階層充滿了濃厚的買辦思維,官僚腐敗。在輕工業領域內的大量民族工業不僅未得到扶持,反而極盡盤剝,導致大量民族工業紛紛減產、破產,艱難度日。

而對於關乎到國家安全的重工業更是冷漠的讓人心寒。如閻錫山曾提出將全國第二的山西兵工廠交中央,搬遷到後方。不過要求給予500萬法幣的補償。這500萬法幣僅僅是國民黨中央軍一個半師一年的軍費。

閻錫山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武器



然而作為小商人品質的國民黨卻在這關乎國家安全的關頭仍不忘討價還價,直到日軍佔領太原也沒談攏。而這家兵工廠在36--37年就生產了75毫米山炮200門,幾百門迫擊炮和一千餘挺機槍、兩萬支步槍。去國外購買同樣數量的山炮則需要1200萬法幣。

這樣的領導者精明於算計,眼光和格局太淺太低。

2.官僚主義,效率低下

國民政府計劃建廠後,先派人出國考察個一年半載,然後再和外國公司談判簽訂合同,工廠從設計到機器設備及輔助設備全套進口,甚至連廠房建設也要請外國工程師監督指導。這不僅多花錢而且造成工期拖長。

3.議而不決,決而不辦,隨意變更計劃。

如28年陳紹寬就提出了建設海軍的規劃,然而國民黨上層拖拖拉拉,結果到抗戰開始時海軍還得拿四十多歲的大清軍艦作戰。

大清最後四艘裝甲巡洋艦用來阻塞江陰航道



4.派系傾軋,爭權奪利

很多兵工廠被中央接收後,更換了廠長,原來的技術骨幹、兵工專家往往就意味著失業。極大地制約了軍工發展。

5.不重視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

以鋼產量為例:1913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達到4.3萬噸,但是到了1930年只剩1.5萬噸。可是到了1934年突然發威,達到5萬噸,1935年竟然突飛猛進到25.7萬噸,兩年後實現翻番達到55.6萬噸。

果粉們是不敢吹這個的。因為鋼產量的增加除了地方上四川的劉湘、山西的閻錫山為了本地的軍工廠生產而擴建了鍊鋼廠外,最大的一塊增量在東北的鞍山鋼鐵廠。

戰時重慶鋼鐵廠



而國民黨中央控制的兵工廠所用的鋼、銅、化學原料等均來自進口,因為進口,經辦人員可以收取20%以上的回扣。

大家都知道我國著名的化工大師侯德榜,他創新開發新型制鹼法,進入到半工業化生產階段,然而因國民政府的不支持不作為而未能投入生產。“三酸兩鹼”是製造重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尤其是製造硝酸銨炸藥。國民政府對侯先生的努力漠然視之,47年內戰爆發後對國民黨心灰意冷的侯先生出走印度。新中國成立後毅然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為我國的化學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民國到底有多重視本國軍事工業,從抗戰最要緊關頭對軍工人才的態度就可見一斑。




1943年,在重慶的18家鐵廠倒閉了14家,四家鋼廠倒閉了一家。

果粉們會說國產的質量不好所以不用國產貨,製造槍炮那可是不得了的事,一定要保證質量。但是要知道,有槍總比沒槍好。

比較同時期處於更困難更危險的敵後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工廠,不僅製造了步槍機槍手榴彈,製造出了無名牌步槍和“八一”式步槍,還用鐵路鐵軌生產出擲彈筒、步兵炮、槍榴彈。因此,軍工生產是要看態度的。

看看八路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條件



滿清晚期已經是夠腐敗了,但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有識重臣的努力下,仍然建設了當時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軍事工業。甲午的失敗不是因為清軍的武器落後,而是因為制度的失敗。

北洋時期的那些軍閥,仍然在軍閥混戰中不忘發展建設軍工,而國民黨統治時期,竟然連軍閥都不如,在他們的眼裡,永遠是把個人、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

最後給一點新中國的數據,果粉們看了後是不是該找個地縫鑽進去。

新中國1949年到1952年的部分工業產品數據:發電量,43.1億度到73億度;粗鋼,15.8萬噸到135萬噸;煤炭,24.6萬噸到193萬噸;水泥,66萬噸到286萬噸……

在美軍巴祖卡基礎上仿製的51式火箭筒



1950年底,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繳獲美軍90毫米火箭筒和57毫米無後坐力炮。半年後,國產同類武器仿製成功,1951年下半年,朝鮮前線部隊得到4800具國產51式火箭筒及20萬發火箭彈,數千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21萬發炮彈。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志願軍依靠新獲得的反坦克裝備,共擊毀擊傷敵坦克100多輛。


我淡如菊


世人都說民國好,我卻懷念清朝老。在人們的傳統觀念當中,一直認為大清就是一種無作為狀態,認為清朝從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就一直是一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其實歷史的真相遠不止於此,從鴉片戰爭第二次失敗以後的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了維新改變的道路,以至於到了後期都能造出重炮,軍艦,但為什麼到了民國卻無法制作出來呢?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工業體系的瓦解。

中日兩國可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二個國家幾乎同時閉關鎖國。日本是躲進小樓成一統,中國是封四境成天朝。雖然說歷史上的中國強盛如斯,但後面長達三百年的原地踏步最終使得近代中國遭受到了巨大的恥辱,而日本也是一樣。

二個國家同時在19世紀中期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處理方法卻大致相同。二國同時間開展向西方學習變法的腳步,在古老的東亞大地上開展了軍備競賽。

一直到了1894年,銳意進取的日本以為民族開拓生存地帶為由,蓄意的挑起了戰爭。雖說清朝也在學習西方,並一度成為世界第五強國,但那隻不過是外強中乾罷了,不堪一擊的清軍同時輸掉了海上戰爭和陸上戰爭,大量的賠款壓的中國喘不過氣來,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展後續工業,自此開始,長達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舊中國的洋務自強運動也被日本扼殺在搖籃中。

地方起義多次破壞工業發展基礎。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的自信是真的被日本打掉了,全國上下都以日本為師,力圖學習以超過東洋。

但是日本真的會讓你學到精髓嗎?諸位怕是想多了。以孫文為代表的愛國有志青年在覲見李鴻章失敗之後便放棄了對清政府的幻想,一心一意投入推翻滿清的革命戰爭。

自甲午以後大大小小的革命鬥爭不斷衝擊著清朝末期的工業基礎,雖然說民主共和是好事,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清朝工業基礎陷入了停滯狀態。

長期抵抗外國侵略與國內戰爭使得民國無力發展軍工業。

庚子事變以後,清王朝已經開展自欺欺人的自救運動,但是已經是無力迴天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列強,都狂熱的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長達三年的日俄戰爭使得東北工業基礎一空。

而地方上自從清王朝解體以後再難以統一力量,各個地方軍閥都陷入了爭奪地位,地盤的鬥爭中,可以說是相互傾軋。

再加上從1931年開始與日本進行的國戰,更使得國民政府無力發展軍工業,只能拖著疲乏的身體與日本進行抗戰。



說起來還是缺少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大清從鴉片戰爭以後的三十年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可是大清卻沒有抓住崛起的機會,錯過了崛起的機會,而代之以日本主導當時的東亞次序。


無根樹花正孤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要評價一段歷史時期,最客觀的方法是和它前後兩個階段進行對比,就知道這段時期是好是壞、是進步還是倒退。


既然題目是比較軍事工業,那我們先來看看民國和晚清的對比。


晚清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的近代化。在短短的三十年內,古老的中國建立了現代化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洋務運動雖然沒有拯救國家的危亡,但是它給這片古典文明曾經輝煌無比的土地帶來了實質的進步。

清朝的兵工廠製造的305毫米重炮

到了清朝滅亡時,洋務運動和新政在軍事領域帶來的進步是驚人的。清朝的兵工廠不僅能夠製造世界一流的305毫米要塞重炮,而且各種口徑的速射炮和壓制性步兵炮都能生產。生產的步槍性能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而且甲午戰前就能製造巡洋艦了(雖然性能不咋地,但是當時能造巡洋艦的也沒幾個國家)!其他歐洲列強能造的技術兵器清朝基本能夠製造。

抗日時被擊沉的著名的中山艦其實就是清朝海軍的永豐艦

然而讓人奇怪的是,到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中國的軍事工業好像退步了。清朝能造超過300毫米的大口徑重炮,國民政府軍的155毫米重炮還要從德國進口。甲午戰前清朝造船廠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都超過日本,但是到了抗日戰爭前國民政府海軍的主力軍艦還是清朝遺留下來的老軍艦,而同期日本海軍都已經用上航母了!日本早已經用上三八大蓋兒,國軍的主力步槍還是清朝就定型的漢陽造。


接下來對比一下民國和新中國。民國在大陸統治三十多年,就和新中國前三十年比吧。

新中國前三十年,兩彈一星核潛艇,和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先進武器比,已經不落下風。


我不知道現在網絡上為什麼為出現蔣屎美糞,這麼鮮明的對比,它們是瞎還是無恥呢?


猛哥厲史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正確,在民國是也是能造重炮和軍艦的,之所以給人感覺民國是軍工業不如清朝,主要是同時期列強的發展速度太快,對比之下差距拉大了。

如果縱向比較,民國時期的軍工業相比晚清時期,還是有了一定的發展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的多次入侵,雖然請政府百般不願意,還是意識到了西方科學特別是西方武器的先進性。自1861年開始,清政府開始了洋務運動,開辦一些近代工廠,其中就有軍工廠。

到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為止,清政府先後開設了42家軍工廠,共有工人2萬7千人,在50年的時間裡,這些兵工廠共計生產了各類槍支約31萬支,機槍200多挺,各類火炮3900多門,此外還有子彈2.68億發,炮彈365萬發,炸藥990萬多公斤,各類軍艦80多艘。

這些武器中雖然質量良莠不齊,但是相當部分技術水平還是不錯的。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由於基礎工業落後,很多武器的原材料都是來自於進口,特別是軍艦這樣的大型武器裝備,基本都是來料組裝而已。

辛亥革命以後,當時的北洋政府接收了清政府開設的兵工廠。此後雖然時局混亂,不過因為軍閥混戰對武器的需要,這些兵工廠大多進行了擴建,而一些地方軍閥也想方設法自己開辦了一些兵工廠。所以從北洋政府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中國的軍工產能和清朝相比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從1912年到1949年38年時間裡,各兵工廠先後生產了各類槍支約260萬支,機槍17.79萬挺,大炮5280門,迫擊炮約6萬門,子彈30多億發,炮彈1800多萬發,手榴彈近6000萬枚,飛機700架,軍艦10餘艘。

從以上武器產量我們可以看到,民國時期除了軍艦數量外,其他武器的平均年產量都遠遠超過了清朝,武器種類也更加豐富,應該說還是有一定進步的。

之所以很多人覺得民國時期軍工產業不如清朝,主要是因為此時橫向比較,民國的軍工業落後世界更多了

辛亥革命以後,儘管中國的軍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因為長期軍閥混戰和列強的入侵,中國國力衰微,工業落後,所以其發展速度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在民國時期,中國的軍工企業依然是以仿造步槍、子彈為主,火炮也大部分是工藝比較簡單的迫擊炮等,而重型武器生產則非常落後,當時國內能生產山野炮的兵工廠都寥寥無幾。

而發達國家此時的武器品種繁多,各種新式的坦克、飛機、大炮層出不窮,產量也是中國難以比擬的,所以雙方的差距,與清朝是相比在不斷擴大。

以海軍為例,清朝時福建船政局曾經組裝了近海防禦鋼甲艦平遠號,排水量達到2150噸,在當時還屬於比較先進的主力艦種,在甲午戰爭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而民國時自建的平海號輕巡洋艦排水量為2400噸,雖然噸位超過了平遠號,但是和此時列強動輒幾萬噸的主力艦相比,完全無法匹敵,根本無法出海作戰。

所以這麼一比較,就給人以民國時期的軍工產業,還不如清朝時的感覺,並非真的是產能退化。


不沉的經遠


我是九歌,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看了許多的大佬都是從內政【內因】來分析的,那九歌我來分析一下外因吧。

晚晴時期,這艘破房子到處漏風。除了靠著李鴻章等糊表匠到處給清國續命外,還有列強的支持。

因為列強清強迫清廷簽訂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大致如下: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 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2. 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 取得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 取得領事裁判權。

5. 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北京條約》割讓廣東新安縣(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增加中英《天津條約》的賠款至800萬兩。

《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

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約四十四萬平方公里。沙俄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對日甲午戰爭:

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9.8億兩

唉!九歌我邊寫邊氣。

這麼多在華利益要怎麼得到保證?只有扶持滿清這個對內殘暴,對外懦弱的政權才可以辦得到。

比如:

英法美等國的銀行就經常向清政府放貸,用來支付賠款。甚至會向清政府放貸幫搖搖欲墜的滿清度過難關 —— 例如鎮壓太平天國,又比如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打俄國人。

甚至不惜對滿清輸出一批先進的軍火,以便壓制國內的起,順便幫滿清續命。

重炮、軍艦就是這個時候造出來的。

等到了民國,基本上就是軍閥割據了。歐美列強加上東邊那個矮子一看,這好啊!扶持軍閥打軍閥,軍火兩邊賣,都賣高價。

什麼?不想買!你造的出來嗎什麼?錢不夠!沒關係,鐵路,礦權都是可以拿來抵押的。

就這樣越打越弱,發展軍工是個重資產行業,需要和平的環境,政府的支持。但是軍閥混戰後,晚清留下來的那點底子,基本上被揮霍完了。

@蕭中九歌: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板磚教育者,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關注我,給你新視野。


蕭中九歌


民國的大佬們看到這問題估計都委屈死了,心說站著說話不腰疼,民國那時候都什麼日子。別說造重炮,就是步槍和機槍都造不出來質量好的。

梳理一下民國的時間線,你會發現自民國成立之日起,中國哪一天安生過?


1912年民國成立,1913年宋教仁被殺,孫中山興兵討袁。

1914年一戰爆發。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全國興兵討袁。護國戰爭爆發。中國出了個陳獨秀,創《青年志》共產主義萌芽。

1916年,袁世凱死 ,黎元洪任總統 。

1917:直系皖係為爭奪大權大打出手,直皖戰爭爆發。辮帥張勳擁溥儀復辟、被馮玉祥趕出去。毛澤東在湖南指點江山。

1919: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開始罷工。

1920年孫中山跟桂系軍閥陸榮廷開打。

1921:共產黨成立,共產黨的誕生有劃時代的意義,預示著代表著反動勢力的民國政府好日子過到了頭,共產黨人的使命就是推翻三座大山。

1922年陳炯明廣東叛亂跟孫中山開打。

1923年滇、桂、粵軍閥跟陳炯明開打。1926年,蔣介石北伐。

1927:英國炮擊北伐軍,4.12政變國共翻臉;八一南昌起義爆發,共產黨有了自己的軍隊開始推翻蔣介石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1930: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中原大戰。

1931:九 一八事件爆發。



以後的事就不用再說了,日本侵華,抗戰開始,日本投降,內戰爆發,國民政府垮臺,逃亡臺灣。

可以說,中華民國自從誕生之日起,中國沒有一天統一過,沒有一天停止過戰亂。

如果用十六個字概括那就是:群魔亂舞、戰火不斷、天災人禍、內憂外患。

中華民國政府無法行使對國家的正常管理,科技、教育、國防事業都處於停滯狀態,根本不可能會有所發展。

無論哪一場戰爭都是你死我活的,時間就是生命。誰贏得時間誰就贏得了主動,誰就有可能取勝,有可能把對方置於死地。

所以那時候都是儘量去買洋人的軍火,那樣立竿見影。造軍火太耽誤事,遠水不解近渴,還會讓別人把命拿去,傻子才去自己造。

無論直系、奉系和皖系的大戰,還是孫中山和軍閥的較量,以及蔣介石跟軍閥的角力都是生死存亡的戰爭,對方不給你造軍火的機會,等你造好了,墳墓也挖好了。


抗戰爆發後更是如此,日本侵華後,中國沒有制空權,日本人隨時可以對中國任何地區進行轟炸,無所謂前方後方,想製造武器難度更大。

因此,民國的時候,根本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去製造重炮,甚至對方連造步槍、機槍的機會都不給你。

實事求是地說,民國時候的工業和科技幾乎是停滯不前的,遠遠落後世界水平,而且比滿清的時候還要落後,因為沒有一個和平的環境。

前些年為什麼鄧小平同志提出韜光養晦,就是要想方設法為中國爭取一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


看看,外部環境都這麼重要,民國的時候內部環境都沒有,到處都在打打殺殺,能保命就不錯了,哪來的發展?

民國時期不要說造什麼重炮,就是能造出跟蘇美一樣的自動、半自動步槍,日本人怕早就被趕出中國了。

由此可見,和平、安定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多麼重要。所以,歷屆政府都把安定當做國家發展的基石。

八十年代講安定、九十年代講維穩、00年代講和諧、21世紀講可持續發展。正是因為有了幾十年和平的國內外環境,中國教育、科技、軍工各個行業才穩步發展。

題主提到的類似問題,再不會在當代出現,也再不會有人問起。因為我國從衛星到核武,從航母到潛艇,從隱身戰機到反導系統沒有一樣不會造,將來會問什麼?

因此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安定環境、更加熱愛和平。


小約翰


技術在進步,當年武器換代十分迅速。

時代在召喚。


從滿清時期到北洋時期,單單從造炮的原材料技術上來說,那都不只是換了一代的了。從熟鐵到碳鋼後來又到了鎳鉻鋼,滿清能夠造的出來嗎?


在建國初期的時候,即使在當時有著蘇聯老大哥提供的技術還有幫助,在這一方面我們甚至還消化了兩三年的時間,雖然這段時間技術也是有著更高的進步,但是也可以看出發展過程其實是十分艱難的。


而且,相對於晚清。民國時期確實有著很大的差距。因為晚清還算是個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的55開局面,甚至還有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甚至還有了工業體系自主的萌芽。


然而隨著武昌起義之後,幾乎一切都被打破了,就連漢陽鐵廠也是幾度想要重開也是未能實現,民國幾乎是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的,再去要他們造船,不也是為難了他們的嗎?

其他的國家都在忙著發展,甚至於晚清都在思考著發展,到了民國,內鬥還有政治卻變成了主旨,哪有時間去造船,造炮。相比於自己的地位,還不如花錢去買呢。


圍知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驗證下這道題說的情況是否屬實。 相信肯定有很多人都會產生質疑,覺得清末非常的落後,根本沒有辦法制造重炮和軍艦。實際上因為洋務運動的關係,清朝的製造能力不說達到世界頂尖,但是合格還是能達到的。

當時中國有很多重型工業單位,這些單位的存在讓中國能獨立製造重型武器。 清朝的確能夠製造重炮和軍艦,到了民國的時候,中國不但能製造軍艦,就連坦克都能製作。


從製造的類型上看,中國的工業是進步的。不過,如果從技術方面來看,中國在軍事方面可以說是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的。清朝的時候中國是獨立製造重炮和軍艦,而到了民國的時候,中國僅僅是製造重炮和軍艦。雖然只是少了獨立兩個字,但是差距可著實不小,後者雖然名義是製造,可實際上不過是簡單組裝罷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時代發展了,但中國在武器製造方面反倒是退步了呢?

首先,中國缺少先進的技術。張作霖兵工廠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個民國時期的兵工廠生產能力非常強大,無論是製造飛機還是坦克都不成問題,但是整個過程都需要日本的技術支持。設計師還有技師都是日本人,原料也是從日本購買的,至於核心技術則是完全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中國這邊不過是負責簡單的組裝罷了。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技術封鎖不是什麼問題,可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某天中國真的和外國決裂,他們一定會選擇封鎖技術。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就成為了待宰的羔羊。哪怕中國想辦法買到原料都於事無補,畢竟武器是會更新換代的,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民國時期的軍閥當然明白核心技術有多重要,但他們沒有組織人研究,而是選擇直接購買,核心原因還是金錢不足。清朝的時候是統一政權,只要是傾全國之力,很多事都是非常簡單的。錢不夠直接從國庫調配或者是從民間徵收即可。


而到了民國的時候軍閥割據,每個軍閥手中掌握的金錢都是有限的,沒有人願意和其他人合作共同研究武器。而且從本質上來說這件事就非常的不靠譜,因為一項新的技術從研究到運用於實戰,需要花費無數的時間,這和想要迅速增強自己實力的軍閥的思想是相悖的。

還有,當時雖然列強們簽署了對華軍火禁用運的協議,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的武器流到了中國。因為購買武器的成本要遠低於製造武器,而外國製造的武器質量還要比中國好,所以列強們更加偏愛購買武器。

總的來說,民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病態的情況,就是因為軍閥們只注重內鬥,忽視了發展。一個國家無論是經歷落後還是軍事落後都沒有關係,只要注重發展,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相反,如果一個國家只是忙於內鬥,忽視了發展,那麼等待這個國家的一定是衰敗。


夏目歷史君


其實,在清末很長時間裡,外國人並沒有直接進行侵略,很多人都是想著通過買賣來獲利。什麼買賣最賺錢呢?當時最重要的有兩種,一種就是鴉片,這東西成本低,利潤大,關鍵是這種客戶是終身的,還容易擴大客戶群體,所以利潤巨大,外國人不惜因此而開展。



另外一種,那當然就是戰爭了。對於我們來說,發動戰爭,會讓許多官員吃滿腰包,而對於外國人來說,擁有先進槍械、船隻等技術的他們,則高價售賣各種武器。因為從本土經海上運來的話,會消耗很多成本,所以有的公司直接就在我國開辦。

到了1865年,滿清為了振興朝綱,決心發展軍事力量,他們先是收購了外國的一家鐵廠,又併購了兩家造船廠,這便是現在江南造船廠的前身。這裡面不但能冶鐵,還能造船,後來還造出了車床,開始加工各種機器。我們知道,滿清時期仿製過不少武器,甚至連大炮這樣的東西,滿清都仿製出來了許多種。我們知道的滿清知道重炮、軍艦,其實很多都是這裡造的。當然,這裡的武器水平並不高,尤其是軍艦方面,經常都要在英國、德國等國家訂購,我們自己生產的,用來對付太平軍還湊合。



但是即便如此,這個船廠當時也是極為先進的,當時在整個東亞,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先進、齊備的設施。滿清滅亡後,船廠被北洋政府接管,受海軍軍部管理,這個時期雖然沒有什麼進步,但是底子還在,這裡還是能生產出許多裝備的。也就是說,從1865年到1838年期間,這裡幾乎一直可以生產槍炮、艦艇,是當時為數不多的高科技的東西。但是1838年日軍打進來後,這裡就被日軍佔領了。但是日軍佔領這裡後,可並沒有將這裡直接摧毀,畢竟這裡是當時中國最為先進的東西,因此他們把這裡進行了改建,弄成了他們自己的軍械生產地點,用來補充附近的部隊。所以,在1938年到1945年期間,這裡也是能生產槍炮、軍艦的。

1945年日軍撤退,這裡部分設施遭到了一些破壞,而在國民黨執政的幾年裡,這裡一直沒有得到恢復。所以,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遠不如從前了,但是一些槍炮還是能生產的。

但是隨內戰爆發,戰爭直接就把這裡的所有東西給炸了個稀巴爛,以至於我們開國後,許多基礎的生產工作都無法進行。但是,這個時期是很短的,1949年5月下旬,便組織人手,展開了恢復重建工作,因為集中了很多力量,所以這裡的生產得到了快速的恢復,不久我們就能再次造槍造船了,甚至後來我們還在這裡造出了潛艇。

所以,題目中的說法並不準確,滿清固然是能造一些槍炮,但是民國時期也基本一直能造。只不過中間被日軍佔據了幾年,民國政府確實是一時間失去了這種能力,不過我們國家建國後,很快就恢復了。


小鎮月明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筆者認為民國時期,無法制造大炮軍艦的根本原因是三缺。缺少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缺少鉅額的資金,缺少先進的技術。

清朝末期,雖然國家飽受外國列強的侵佔,但它終究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以舉國之力造就一些大炮,軍艦還是能夠辦到的。

因此清政府只需要一張聖旨,就有專門的人負責督造,缺錢就湊錢或者國家撥款,缺技術呢,就有專人到外國去學習或者購買,只要錢給到位,加上自己良好的底子。搞一些大炮軍艦應急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民國時期,雖然國家也是建立了統一的政權,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整個國家還是一盤散沙,各地軍閥混戰,各自為政。雖然是新興的政權,在國家底蘊上永遠比不過,清朝這種傳承200多年的大國。

可以說民國政府想製造軍艦,一沒錢,二沒技術,三沒政治威懾力,根本沒人聽!這樣的情況下,國家這個大機器根本無法運轉,自然而然的也就無法生產出那些需要重工業支持的大炮和軍艦。

事實上民國只是繼承了清朝的爛攤子,大清朝200多年的基業,在末期可以說是消耗殆盡,甚至還留下沉重的債務,讓民國政府不堪重負,民國自然無力,難有作為。

結束語:民國本來就不富裕,軍閥混戰把僅剩的一點家底也都打光了。如果不是黃金十年攢了點本錢,抗戰能不能勝利都還是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