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崑山行記:一名記者在成昆鐵路特大泥石搶險現場的心情記錄

成崑山行記:一名記者在成昆鐵路特大泥石搶險現場的心情記錄

7月下旬,持續的暴雨肆掠在成昆線上。這條曾被聯合國稱為“象徵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蹟”鐵道線,被一場罕見特大泥石流攔腰截斷。短短數日,災情急速加重……

茫茫大涼山,山雨過後,雲霧繚繞,既神秘,又令人畏懼。災害發生後,作為一名記者,我臨危受命奔赴搶險一線,用鏡頭和筆墨去記錄搶險工作的一切。

翻山越嶺,來到災害發生現場,我仰望發生泥石流的阿扎伍山,猶如一具猛獸,露出灰白的巨口,彷彿要把鐵道線吞噬於腹中。上萬方泥石流先後掩埋鐵道線,是“山”的洪荒之力?還是它小試牛刀?抱著這樣的好奇,催生了我探索這災害源頭的想法。

“阿扎伍山海拔高約2800餘米,因為技術原因,現有的無人機只能在高度500米處探查險情。”在西昌工務段技術員的指引下,8月4日,我與由鐵路總公司、工程設計院、集團公司聯合組成的15人災害搶險專家組一起,由山下向泥石流發生源頭進發。

成崑山行記:一名記者在成昆鐵路特大泥石搶險現場的心情記錄

沿著泥石流溝體邊緣緩步爬行,阿扎伍山神秘的面紗被大家慢慢揭開。泥石流沖刷後的留下的灰色頁岩溝槽,被折斷的樹木包裹,清晰的線條如“白龍”般直插雲霧之中,著實很難想象如果再來一場暴雨,又將是怎樣一個情景。

“記者同志,幫我把這裡的地形拍錄下來。”工程設計院張玉芳教授走向約50米高的泥石流溝邊緣,用手裡的木棍不停敲擊前方被雨水沖刷得灰白的石塊。“阿扎伍山2號泥石流溝附近,岩石已經非常鬆動了,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有形成的扇形堆積層。”此時,我一邊記錄著專家的講解,一邊用攝像機拍攝著山體的變化,任何一絲多餘的動作在這樣陡峭的山體上都顯得既危險又格外費勁。

沿途爬行到海拔1500米,我們依然沒有見到泥石流溝的“龍頭”(發源地),只得頂著似火驕陽,繼續向災害深處挺進。

成崑山行記:一名記者在成昆鐵路特大泥石搶險現場的心情記錄

沒有道路,劈草前行;碰上螞蟥,煙燙刀剔……數小時後,我和搶險專家登上阿扎伍山最高處。此刻,汗如雨下,我心裡卻頗有徵服者的快感和愜意。

探出叢林,已是夕陽西下之時,站在阿扎伍山頂峰極目遠眺,山巒匯成一片,跌宕起伏、壯麗飄逸。然而,當我置身此地,環顧四周時,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經讓人心生畏懼,近處泥石流溝的“龍頭”嵌在山系之間,自下而上直達山峰。仔細端詳,隱約可見成昆線在山系肌理之中盤旋,形成了更為複雜的形態。

沿途行進中,專家們講解了不少關於此次突發泥石流的原因。阿扎伍山溝壑縱橫,在暴雨的作用下,山頂的高山草甸區域與中下部巖堆體的物源補給區為這條約2000米長的溝壑提供了大量的鬆散物源,這些鬆散物源集中下洩形成了黏性山坡型泥石流溝。而爆發泥石流危害的主溝又由3條支溝形成,大量的泥石流匯聚造成排導槽堵塞並不斷堆積,最終破壞了渡槽左邊牆而侵入線路區域。

成崑山行記:一名記者在成昆鐵路特大泥石搶險現場的心情記錄

顯然,只注重山體下方泥石流溝的截擋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尋根索源,對整個溝壑進行規劃整治,泥石流才會停止肆虐,下方鐵道線路才能獲得安寧。“要從源頭治理這場災害,最大程度保證植被不要被破壞。”搶險專家組成員拿出圖紙于山頂觀測討論起來。“可以通過設置截排水溝、溝谷增設泥石流攔擋網、掛網噴漿加固溝谷邊坡、灌漿固化溝谷內下部碎石固體物質、強化既有攔擋樁、補強既有排導槽及新增排導槽等方式開展下一步災後復舊工作。”大家很快商討出針對性極強災害處理辦法……

山上百思求解,山下燈火閃閃,西昌工務段、西昌供電段、成都電務段、成都通信段、峨眉車務段、成都生活段等相關單位的“戰旗”不停飄揚,點點人流穿梭在下方,緊張有序地開展搶險工作。

晚上9時,我們結束了將近13小時的阿扎伍山泥石流探查工作。穿梭在這危機四伏的山體中,回到搶險指揮部,一行人已是身心力竭,但此行工務人擿埴索塗,鉤深致遠的精神卻是令我收穫滿滿。

路漫漫其修遠兮,“眾人”上下而求索,8月5日凌晨,一份詳細的長期治理方案,就此呈現在現場700餘號“戰士”面前。

(文:西南鐵道報石本駒/圖:網絡。若有侵權,煩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