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中的「揚州」到底指的是現在的南京還是揚州?

揚眼


這句話是古代流行的俗語,特定出處是南朝《殷芸小說·吳蜀人》。綜合上述,此典故能廣傳民間,是憑藉口傳而非文字,至於出處,也只是出於當時流行的俗諺。這樣的推測,在一些說明裡得到了印證:俗言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言揚州天下之樂國。葛氏活動年代與蘇軾近,東坡詩用 揚州鶴,應是採用街談巷議的俗言;時代稍晚的施元之注東坡詩也說:“揚州鶴”,用俗傳 “騎鶴上揚州”語。直指 “揚州鶴”出於俗傳。可知 “騎鶴上揚州”除了與殷芸 《小說》無關外,恐與 《太平廣記》亦無牽涉,而僅是騰播於眾口的俗諺而已。探溯 “騎鶴上揚州”典故的傳襲,得知將此則視為殷芸 《小說》佚文乃出於傳抄上的訛誤。復由流傳情形與載記內容觀察,此語是出於當時俗諺,至於開始流傳前是否有文獻根據雖不可考,但必然與殷芸無關。因此以考證見長的魯迅、餘嘉錫,所輯 《小說》皆不收此事,而周楞伽輯本逕予收錄,則稍欠審慎。

細心考證的話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是南朝時期《殷芸小說》裡《吳蜀人》的一句話。這裡所提到的揚州不是現在的揚州。《吳蜀人》講的是三國吳蜀兩國的歷史舊事,“騎鶴上揚州”的上文講孫皓在武昌(非今湖北武漢武昌,而是今湖北鄂州)的對話。此揚州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省,當時揚州的州治是建業(今江蘇南京),三國吳時,今天揚州叫廣陵,也屬於吳國的揚州。

有客向從,各言所至: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從前文“或願為揚州刺史”看,要當揚州刺史的官職,應該去當時揚州的置所建業(今天的南京)。


後來隋唐時期今揚州居上,人們把這句話當成了今天的揚州。宋元人寫詞時,就有作今揚州解讀的。明清時期,詩歌中當作今揚州的已不記其數了。近現代有很多拿這句話寫今天揚州的名人。郭沫若說:“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郭沫若把這句話理解成今天的揚州。可見,這句話盛傳,並不是由於南京,的確是今天的揚州。


神武門殿堂


要判斷此處的“揚州”指現在的揚州還是南京,首先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當時說這句話的語境。

  • 先找出這句的出處。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話出自南朝時期的一本小說。小說中描述,當時幾個噴子在一起吹牛逼談理想。

有人說相當揚州刺史,有人說想當百萬富翁,還有人說想當神仙,最後有個人說,老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也就是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還想長生不老。

  • 南京為什麼又叫揚州?

好,找到出處,可以確定此處說的揚州是南朝時期的揚州,接下來分析南朝時期的揚州是今天的南京還是揚州。

揚州這個地名很大氣,但是其轄區卻一直在縮小。最初的揚州(楊州),可是天下九州之一,管轄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整個江南地區基本都是其轄區。東晉在建康(南京)建都,當時的建康就屬於揚州地區,那時的揚州轄區基本包括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揚州刺史治所,一直是設在建康。所以,有些書中也以揚州來指代建康。

由於揚州的特殊地位,擔任揚州刺史的也都是像王敦等實力派的權臣。所以小說裡這幫噴子在談人生理想時,才有人說相當揚州刺史,因為那是天下最有權力的封疆大吏,雖然仍住在京城。

  • 現在的揚州在當時叫什麼?

在南京稱揚州的時候,現在的揚州市卻用著一個山東的地名,成了山寨版的兗州。

我們知道,在西晉末年北方被胡人侵佔,很多北方人,尤其是很多山東人,拖家帶口跟著當時的琅琊王司馬睿渡江南下。司馬睿建立東晉當了皇帝,把這些北方人就近安置在了近江蘇、浙江等地。而且在安置時,是按照籍貫整體安置的,這就是僑郡。所以你看當時的地圖會發現有很多南移的山東地名,如南琅琊、南青州等。

現在的揚州地區,在當時也是僑郡,安置的是兗州南下的北方人,所以在當時叫南兗州。直到南朝陳時期改名為吳州。隋朝時才被隋文帝改為揚州。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話中的揚州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凡塵往事


這個問題提出來其實就是有傾向的。

話說殷芸此人生於公元471年,死於529年。此時正是宋齊梁陳的南朝時期。在南朝時期的首都是建康,陳朝及後也就是金陵。而揚州是在當時為南朝的根基所在,也就是江南大部地區甚至是遠大於今天四五個省的地盤大小,是東晉以後國家最富裕繁華的地方。而現今的揚州在晉末南朝時期還屬於南兗州的地盤內。見附圖:

從詩人的言語之境和表達之意來看,攜鉅款絕不是隻去一城,殷芸好遊,用今天話講,他就是個自媒體性質的旅遊達人,絕非一城之遊可以滿足的宅男宅官。

至於詩中的揚州具體指哪,沒有明確指定範圍,以詩人的旅遊愛好而言,應主要包含山水,其長期擔任過行軍參軍,應對山川地圖有天然的愛好。不是喜歡城市和園林生活的人。故詩人喜歡遊歷的揚州應範圍較大且山水景色極佳,有行軍價值和勘查必要的地方。

故詩中揚州即指天下九州中的揚州。範圍極大,但肯定不是專指現江蘇揚州一城,甚至不含現江蘇揚州一帶。



眼看過去未來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出自南朝殷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將這段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有幾個好友聚在一起,各人談論自己的志向。有的人希望擔任揚州刺史,有的人希望富有資產,有的人希望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其中有一個人希望“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即希望發財、當官和長壽三者兼得。這個故事中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成為流傳頗廣的一句名言。

1966年,曹聚仁《說揚州》(紹衡編,《曹聚仁文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一文引用這段話時寫道:“所謂‘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獨照揚州’,揚州是人間天堂;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是人生至樂。”他把《小說》中的揚州當成了今天的揚州。郭沫若為揚州史可法祠堂所寫的楹聯:“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以及林散之贈給揚州友人的詩:“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奇文與異氣,美景不勝收。”(韋明鏵《訂‘揚州鶴’》,《讀書》1987年第7期》)都把《小說》中的揚州當成今天的揚州。

然而“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中的揚州指的並不是今天的揚州。

傳說中的上古時期,堯舜禹將天下分為九州,揚州是其中的一個州。揚州一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的記載:“淮、海惟揚州。”《爾雅·釋地》雲:“江南曰揚州。”《周禮·職方氏》雲:“東南曰揚州。”這時候的揚州指的是包括淮河、東海以及江南在內的廣大區域。

漢代設十三州刺史,領天下諸郡,揚州是其一。《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一》記載:“及三國鼎峙,吳得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得九焉。”

據梁朝沈約《宋書·州郡志》及南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記載,揚州自西漢設置以來,治無定所。東漢時期,揚州治所初在歷陽(今安徽和縣),後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漢靈帝末年,揚州刺史劉繇為袁術所逼,又將治所遷到曲阿(今江蘇丹陽)。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前,揚州之地一分為二,南部屬於吳國的有十四郡,治所在建業;合肥以北屬於曹魏,治所在壽春。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平定江南後,將壽春的揚州刺史治所併入建鄴(今南京)。永嘉年間(307~313年),王敦為揚州刺史,他在建鄴創立州城,稱西州城。西州城因建在臺城(宮城)的西面而得名。東晉孝武帝太元末年,會稽王司馬道子領揚州刺史,居東府城,其子司馬元顯領揚州刺史一職後,復以西州城為治所。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時熒惑守南鬥”,即天象有異常變化,孝武帝認為不吉利,於是,“上乃廢西州舊館,使子尚移居東城以厭之”。雖有大臣力諫,“而西州竟廢”(《宋書》卷八二《沈懷文傳》)。

梁朝沈約《宋書》記載,揚州刺史領有丹陽、會稽、吳、吳興、淮南、宣城、東陽、臨海、永嘉、新安10郡,建康、秣陵、丹陽、江寧、湖熟、山陰、上虞、永嘉等80縣。在揚州刺史所轄的郡縣中,建康是首都所在,乃政治中心;三吳地區(吳郡、吳興郡、會稽郡)是富足之區,財政所仰,乃經濟中心。因此,東晉南朝將揚州視為根本所在。

西州城作為一個獨立的城池,自西晉末年王敦建立後,在東晉南朝的政治軍事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據唐朝徐堅《初學記》卷八《江南道》引山謙之《丹陽記》記載:西州城“又曰揚州廨,王敦所創,開東、南、西三門,俗謂之西州”。東晉時期,西州城曾經是揚州刺史的治所。自東晉末年修建東府城後,東府城取代西州城,成為宰相(或王侯)兼揚州刺史的治所,而西州城在南朝時期由揚州刺史治所發展成為諸王聚居之地。

縱觀整個六朝時期,揚州刺史的治所均設在建業(又名建康,今南京),因此,建業(建康)又稱揚州。六朝時的揚州指南京還可以從以下幾條史料中得到佐證。《晉書》卷一八《五行志中》記載:“庾亮初鎮武昌,出至石頭,百姓於岸上歌曰:‘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旒旐。’又曰:‘庾公初上時,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流蘇。’後連徵不入,及薨於鎮,以喪還都葬,皆如謠言。”《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附苻朗傳》雲:“既至揚州,風流邁於一時,超然自得。……驃騎長史王忱,江東之俊秀,聞而詣之,朗稱疾不見。”《梁書》卷九《曹景宗傳》曰:“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不得,路行開車幔,小人輒言不可。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遭此邑邑,使人無氣。”

而殷芸為南朝齊梁時人,生活在公元471~529年之間。史載他“勵精勤學,博洽群書”。南齊時,為宜都王蕭鏗行參軍。梁朝時曾經擔任國子學博士、昭明太子蕭統侍讀、豫章王蕭綜長史等職務。其間,奉梁武帝之命,將先秦至東晉時期的軼事傳聞編纂成《小說》。《小說》中的“騎鶴上揚州”之“揚州”無疑指的是今天的南京,而非今天的揚州。今天的揚州在當時稱為廣陵,又稱江都。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改吳州(今揚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郡(今南京)。直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為了貶低南京的地位,將揚州大都督府與揚州治所移至江都(今揚州),從此以後,揚州之名專屬於江都。

從東漢末年揚州刺史治所遷到建業,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將揚州大都督府和揚州刺史治所移到江都,揚州作為南京名稱的時間長達400餘年。


揚眼


南京揚州都是歷史文化名城,南京人都沒來搶揚州的名,就一幫其他外地人跑來見不得別人好似的,一會說揚州不算江南,一會說揚州泛指南京,我想說關你們P事!要知道,歷史上是揚州成就了人們對江南這個詞的美好想象,現在只不過揚州經濟上沒落了,搞得非要往江南里面湊一樣!就好像有個姓石的傻逼跑去罵石家莊你們這沒多少姓石的憑什麼叫石家莊!


LEI24933321


這句詩是劉宋朝寫的,那時揚州相當於一個省,其治所在現在的南京,所以剛開始這句詩中的揚州不是現在的揚州。

但是唐詩中的揚州就是現在的揚州。唐朝揚州是淮南左道的治所,天下最繁華之地,當時甚至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唐詩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十年一覺揚州夢”、“二分無賴是揚州”,宋詞中的“揚州慢”、“烽火揚州路”中的揚州,就是現在的揚州。

就連杜牧詩中的“秋盡江南草未凋”中的江南也是指的如今的揚州,可見唐朝時揚州與江南混為一談。但到了宋朝,這種情況便不再出現了,因為兩宋時揚州已是芥麥青青,一片荒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