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想走向輝煌——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導之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汽車產業篇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對於中國來說,改革開放40年,就是這樣一個值得我們去回望、去總結、去凝聚奮進能量的時光。

在我國西部,有一個地方尤其值得去探秘、去研讀。她就是有著“桃花故里”之稱的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成都經開區)。在改革春風沐浴下,該區僅用不到25年時間,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的華麗蛻變;汽車產業更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

2017年,該區整車產能已突破200萬輛,產量達到128萬輛、同比增長15.1%,產值1413.9億元、同比增長16.3%,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

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龍泉驛區,憑藉近年來的大膽創新和開拓進取,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十強縣”之首。成都經開區在全國218個國家級經開區中的排名上升至第12位,成為全國汽車產業增長最快的“排頭兵”。

“逐夢”路上展現蓬勃勢頭

在人們的記憶裡,改革開放初期的龍泉驛區條件十分惡劣,點的是煤油燈,推的是雞公車,走的是泥巴路,從頭到尾,一條“三里三”長、9米寬的彎彎曲曲的街道,就是龍泉驛主城區的全部……

然而,龍泉驛人自古以來就有敢為人先、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今年68歲的林濟榜還清楚地記得,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龍泉驛區1979年就在成都率先掀起了改田改土的熱潮,80年代,又在全省走上了創新開發農業之路,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每年舉辦的桃花節人山人海,吸引了無數有識之士對這片熱土的關注。“四季花不斷,八節佳果香”的“桃花故里”——龍泉驛區,從此享譽全國。

盛名之下,龍泉驛人沒有停止對於未來更深層次的思考。因為,儘管當時名氣很大,但全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僅為7億元,財政收入只有1586萬元,還不足沿海改革開放地區的一個零頭!如何才能突破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的單一經濟模式,走上真正的致富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龍泉驛區於1990年獲批成立了開發區,走上了從傳統農業向工業的轉型之路。

“龍泉驛的汽車產業和經開區一樣,都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曾在經開區工作了20年並擔任過“兩辦”副主任的林濟榜說,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東部產業向西轉移,點亮了龍泉驛區建設汽車城的夢想。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猶如一聲春雷,開啟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步伐。“開發區大有希望”的牌子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隨處可見。於是,龍泉驛區一邊大搞工業招商引資,一邊申報國家級經開區。在此期間,國家“三線”大企業航天7062基地落戶龍泉驛,西平(現在的西河鎮)也有了第一家生產農用車廠家,設計產能2000輛。

2000年,國家級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國務院批准,總規劃面積9.94平方公里。與此同時,成都城市東擴也提出了“把經開區建設成為四川省的經濟特區”,面積增加到26平方公里。2002年12月25日,龍泉驛區第八次黨代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建成都“浦東”,創綠色新區的意見》……

東風浩蕩!一系列政策利好為龍泉驛區插上了騰飛翅膀。2000年~2004年,成都經開區先後開工建設基礎設施項目50多個,連接成都市中心城區的成渝路(今驛都大道)、成龍路(今成龍大道)、成環路等快速通道相繼建成,全區投資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2003年,四川汽車工業集團公司在龍泉驛落戶,區上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首個汽車工廠;2005年,佔地1000畝、年產10萬輛的成都一汽轎車基地項目入駐,不僅點燃了龍泉驛區建設汽車城的如火熱情,還產生了“狼群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龍泉驛人主動作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保持專注的發展定力,汽車產業從擴大增量向量質並舉轉變,從產業集聚到產業鏈高端、集約成鏈發展轉變。

截至目前,全區先後引進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神龍、吉利、沃爾沃等11個整車製造龍頭項目和一汽發動機、富維江森等300餘個關鍵零部件項目,聚集了德國博世、美國德爾福等67家世界500強企業和57家上市公司。

車輪上演繹動人改革故事

古驛新韻,車行無疆,驛路如畫。在龍泉驛區汽車產業的發展壯大過程中,享譽海內外的龍泉驛“成都國際桃花節”不僅從未停歇,而且加大了升級步伐。“四輪驅動”的“桃花故里”,在成長中創新演繹出了許多精彩的改革傳奇。這些傳奇故事一個個長著輪子,源源不斷地向天涯海角的人們送去龍泉驛區花開的聲音。

成都經開區在成立之初,走的就是全國獨有的“政區合一”的路子,實行的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方式。“特事特辦,邊建邊辦,逐漸完善”的創新理念和做法,被投資者大加讚賞,並傳為佳話,由此演繹出了“龍泉驛工業區的特區速度”。

龍泉驛區是全國國家級經開區中最早開展行政體制改革的破冰者之一。2008年3月,龍泉驛區就在“政區合一”的基礎上開展了大刀闊斧的行政機構改革。

主要做法是,將原有仿照政府機構設置的主要部門全部撤銷,在全國首創掛牌成立了與自身建設發展相適應的汽車產業投資服務局、現代工業投資服務局、項目建設服務局、企業發展服務局、統籌發展局等五個職能部門;將帶有共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全部交給龍泉驛區的相關職能部門和鎮鄉去抓,經開區則集中精力抓招商、抓促建、抓企業做大做強、抓區域合作、抓戰略發展和產業聚集。

“政區合一”的高度融合和職能錯位分工,確保了當時經開區資源的高效利用,達到了“術業有專攻”的要求,形成了各司其職、有序運轉、互為補充的產業發展合力。以問題為導向、以效率論成敗,是龍泉驛區行政體制改革的唯一標準和原則。為了適應國際一流汽車產業基地的管理模式和高效能發展需求,近年來龍泉驛區黨委政府進一步完善了經開區的內設機構,新增了汽車研發和貿易博覽投資服務局、物流管理服務局,新增成立了汽車產業投資服務局整車處、零部件處、汽車電子處,還專門設立了一汽大眾服務處、東風神龍服務處等,使管理服務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

“放管服”改革是龍泉驛區多年來的特色和亮點。2000年國際級經開區獲批後,龍泉驛區就在經開區大膽探索實踐,實施以“進一道門、找一個人、領一張表、交一次費、建一張卡、蓋一個章、建一個監督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七個一”辦事提速工程,推行“辦事程序、辦事人員、收費項目及標準、辦理期限”“四公開”工作制度,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審批項目和程序,簡化辦事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和質量。

2006年,在“七個一”“四公開”基礎上,龍泉驛區在全省率先開闢了“只進一道門、只找一個人、不交一分錢、辦完一切手續”的“綠色通道”,建立了“三個一”協調推進機制,以及“現場審批、現場協調、現場排難”的“三現快速服務制”,決不讓簽約項目停留在紙上,為大批車企進入經開區創造了先機。

2008年,為進一步加強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和行政效能建設,經開區創新實行了“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嚴格責任追究制和社會評議制”等,深入實行了行政審批全程代理制,即實行“只進一道門、只找一個人、不交一分錢、辦完一切事”的“四個一”工作流程,以及“現場審批、現場協調、現場排難、現場辦結”的“四現服務”,為入園企業提供了更加寬鬆的發展環境。

2014年,龍泉驛區在全國創新推行全生命週期改革,在成都市率先開展審批流程再造政務服務試點,實施“先照後證”“一照多址”等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營造了更加專業化、國際化、規範化的營商環境。

為強化政務服務,近年來,經開區不僅創新建立起了高效運轉的“三段式”服務體系,圍繞項目“招進來、建起來、轉起來”,為區域內的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還特別成立了汽車法庭和巡回法庭,為院內車企提供更精準的專業化司法服務,破解其生產生活中的法律難題。

為了讓區域投資環境更具吸引力,成都經開區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改革上下大功夫,一批專業精幹的人才配置到關鍵崗位,打造了成都經開區一流的汽車服務團隊。目前,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經開區汽車產業投資服務局,員工平均年齡只有33歲,碩士以上學歷佔80%,個個都是“政策通”“解語花”“好紅娘”。

“企業只需要做好發展的事情,其他事情我們都包了!”成都經開區汽車產業投資服務局綜合處處長彭潔肯定地說。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憑藉著“五星級”的優質高效服務,以及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的實施,成都經開區先後被評為“跨國公司最佳投資開發區”“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97億元上升至如今的1200餘億元,10年增長10倍以上。

成都經開區項目建設服務局副調研員朱麗說:“從南區到北區,面積一擴再擴,曾經雜草叢生的‘閒地’,如今已變成了一個個現代化汽車製造車間。經開區的汽車產業,正以孔輝科技、博世底盤、智能網聯等為標誌,迅速佔據著‘微笑曲線’的兩端。”

“紅色引擎”匯聚澎湃動力

登上龍泉山頂,燦爛的陽光照得人心中敞亮。放眼望去,一排排廠房、車間鱗次櫛比,寬闊的經開區道路上,人流車流穿梭其間,那一片片整齊列陣的車輛,猶如威武列陣的士兵正在等待檢閱。

“車城二路那邊,現在的大運汽車公司,就是我家以前住的地方。”50歲的唐建國指著不遠處一排整齊的廠房興奮地說。

“現在你們從那兒搬出來的村民過得怎樣?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記者好奇地問。

“簡直是天壤之別!全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哇!”唐建國有些激動。他一邊說一邊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你看哈,原來土地沒有被佔前,我家裡的土地一年的產出只有幾千元錢,全家的毛收入也就2萬元~3萬元。土地被徵用後,一家四口不僅得到了幾十萬元的土地款,現在還開了兩家餐館,每年的純收入有20萬元~30萬元。我的車以前是長安麵包,現在換成了奔馳,住的是怡和新城大樓盤,家裡面的老人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養老金……”

其實,和唐建國一樣,因改革開放和汽車產業在龍泉驛區的加快發展而變得殷實富足的家庭早已不勝枚舉。

“黨的改革開放既富了民眾,更成就了今天的‘大運’。”成都大運汽車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謝平說,“黨就是我們的‘紅色引擎’,只有永遠跟黨走,將黨的理念和決策部署作為企業自身發展的永續動力,用到實際工作中,轉化為實際戰鬥力和生產力,企業才能發展好;也只有永遠跟黨走,人民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

事實的確如此。正是在黨這個“紅色引擎”的引領下,2009年才入駐成都經開區的成都大運集團公司已發展成為全區最大的商用車製造企業,自投產以來以年均20%的增長速度實現年產銷值超過100億元,生產的車型多達6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全國各地,並出口到東南亞、非洲及拉美地區。

成都大運集團的例子,僅僅是龍泉驛區汽車產業在改革開放崛起歷程中依靠“紅色引擎”匯聚起澎湃發展動力的一個縮影。

回望過往,無論是“7062”工業“巨人”落戶龍泉驛區佔地大拆遷,還是一汽整車生產基地項目只用181天首輛整車即下線;無論是長達8年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申報,還是神龍汽車23個月項目建成投產演繹的“成都速度”,無不體現出龍泉驛區黨委政府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正確領導和果斷決策,無不展露出企業以黨建為核心的矯健身影。

追求卓越奏響時代樂章

秋日成都的第一縷陽光,從龍泉山上傾瀉而下,充滿著無限生機和希望。

全省每生產100輛汽車中有85輛、全市每100輛中有92輛來自“龍泉造”……20多年來,龍泉汽車產業的崛起,不僅在全國汽車製造版圖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汽車產業中牢牢佔據著霸主地位。

漫步在生機盎然的汽車城,一汽豐田、沃爾沃、吉利、中植一客、神鋼機械建機、大眾發動機、博世底盤等眾多整車(機)、龍頭及配套企業坐落其中,望不見盡頭。

隨意走進一家汽車生產車間,即刻映入眼簾的都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在生產流水線上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數十臺自動化生產機器人一字排開,正在用它那纖巧的手臂,精準地重複著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是那樣的悠然自得。焊接機器人焊接時濺出的一片片璀璨火花,猶如天空中的繁星點點,把整個車間照得透亮。

這裡有20多萬名與汽車有關的產業工人,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努力奮鬥。這裡的節奏以秒為單位,5秒鐘,一塊厚重的鋼板衝壓成型,不到60秒,就能下線一輛嶄新的汽車……

這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既是過去,也是現在,也有更好的未來。龍泉驛區的汽車產業,僅僅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止”,“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了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全面開放格局,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剛剛召開的龍泉驛區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明確要進一步加快建設“先進汽車製造區、美好生活品質城”。

下一步,成都經開區將進一步謀全局、出實招,篤信力行,聚焦高端、智能、新能源、國際化發展方向,以產業轉型升級為關鍵,以產業功能區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生態圈構建為路徑,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成都經開區將主動融入成都8000億裝備製造業發展戰略,著力構建高端智能汽車產業體系,全力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快速突破、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成勢;著力構建以成都經開區為核心、協同簡州新城、輻射全省的汽車產業生態圈,加快打造“五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到2021年,實現整車產能突破300萬輛、整車產量突破200萬輛,中德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重大突破,“五基地”建設成效明顯,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汽車產業生態圈基本建成。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時代、新徵程,執著而奮進的龍泉驛人正以嶄新的姿態融入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正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英姿加快建設“先進汽車製造區、美好生活品質城”,正以澎湃動力推動汽車城從夢想走向輝煌。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王進 何子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