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地名志-大連篇」青泥窪的由來

「遼寧地名志-大連篇」青泥窪的由來

大連人都說,先有青泥窪,後有大連。下面就講講這個青泥窪的來歷。

先說青泥。最早出現這個名稱的時間是遠在唐朝,距今大約一千多年。最先提出這個名字的是當時唐朝的當朝宰相賈耽。一次他乘船來到了大連灣南岸。大連灣南岸的美麗景色,給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那麼賈宰相離開這裡以後,是怎樣記述這個地方的呢?據說賈宰相從這裡回到京城以後,寫了一本書,寫作的時間是在唐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書中是這樣記載的:“登州東北海行……北渡烏湖海(今山東城隍島至旅順老鐵山)東至都裡鎮(今旅順口)二百里,東傍海,過青泥浦。”。賈宰相所說的“青泥浦”,就是指現在大連市的商業中心區青泥窪橋一帶。那個時候,從海上向青泥窪橋方向看去,這裡是大片大片的淤泥海灘,呈現出青烏色,所以名之為“青泥浦”。

而此前,此地區被稱為“三山”或“三山浦”。這裡的三山是指大連灣外的三山島。那時的三山島名聲很大,是航海的天然標誌,後來人們就把山名當做了地名。

歷史上對青泥窪最早的記載是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那個時候正值魏、吳、蜀三國爭霸之時,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這時有三個在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管寧、邴原和劉政三人,為避戰禍,乘船從山東半島來到了遼東半島,“止於三山”。他們下船上岸的地方就是青泥窪,那時叫做“三山”。

那麼三山是指什麼呢?有人說三山是指鎮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也有人說三山是南京西南面長江東岸並列的三座山峰。還有人說三山是傳說中坐落在大海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這三座仙山。這三座仙山,只有蓬萊是真是存在的,而那兩座不過是小說家的傳說而已,沒有人見過。秦朝時,徐福曾率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為秦始皇到三座仙山去尋找長生不老藥,結果卻飄到了日本去。而日本正是和大連的三山島在同一個方向。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徐福所要去的三山,其實就是我們大連的三山島。

到了明代,這裡稱三山島、三山浦為青泥島。清代的時候,則稱這裡為青泥窪或青泥海口了。

前面說過了“青泥”的來歷,那麼這個“窪”在何處,又該如何解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請出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了。1956年的夏天,李四光到大連療養。一天,他路過馬欄河橋,偶然看到一個形態奇特的山峰,一道一道的山脊呈弧形旋上山頂。他立即登上山頂,俯瞰全貌,發現道道山脊和條條溝谷相間分佈,環抱著中央高地,就像蓮花花瓣圍繞著中心蓮蓬一樣。李四光為了揭開這奇特山峰的奧秘,他頭頂烈日,攀懸崖,經過多次詳細考察,終於弄清這是一次地殼旋轉運動造成的一種地質構造體系的新類型。

  李四光在原著中這樣寫道:“大連市西郊馬欄橋東約1公里半有一個叫白雲山的村子,圍繞這個村子的東南山地,有幾道新月形和環型深溝,把它周圍的山地切成重重疊疊的環狀山嶺,每一條深溝都是垂直的環狀橫衝短裂造成的。”之後李四光將這一地質景觀命名為“蓮花狀構造”。在大連“蓮花狀構造”形成時,這塊土地上隨之出現了兩塊大窪地。一塊位於現在的兒童公園明澤湖,一塊位於現在的勞動公園荷花池。由於地勢低窪,這裡便成了南部山丘雨水下流的蓄水池。

每當山洪暴發時,窪地的蓄水量便會猛增,洶湧的窪水順地勢衝入大海,所經之處便被衝出幾條通海的大溝。由於這兩塊窪地常年蓄水,到了冬季也不幹涸,因此便成為了當地漁民的棲身之地,他們這窪地周圍蓋房定居,繁衍生息,成為這裡最早的坐地戶。因為窪地處於青泥陸地,人們習慣稱這裡為“青泥窪”。東邊的窪地即兒童公園附近稱為東青泥窪,西邊的窪地即勞動公園荷花池附近成為西青泥窪。當時南來北往的人們,途徑青泥海口打聽陸地村莊名稱,當地人便將青泥陸地村落都叫做“青泥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