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名志-大连篇」青泥洼的由来

「辽宁地名志-大连篇」青泥洼的由来

大连人都说,先有青泥洼,后有大连。下面就讲讲这个青泥洼的来历。

先说青泥。最早出现这个名称的时间是远在唐朝,距今大约一千多年。最先提出这个名字的是当时唐朝的当朝宰相贾耽。一次他乘船来到了大连湾南岸。大连湾南岸的美丽景色,给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那么贾宰相离开这里以后,是怎样记述这个地方的呢?据说贾宰相从这里回到京城以后,写了一本书,写作的时间是在唐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登州东北海行……北渡乌湖海(今山东城隍岛至旅顺老铁山)东至都里镇(今旅顺口)二百里,东傍海,过青泥浦。”。贾宰相所说的“青泥浦”,就是指现在大连市的商业中心区青泥洼桥一带。那个时候,从海上向青泥洼桥方向看去,这里是大片大片的淤泥海滩,呈现出青乌色,所以名之为“青泥浦”。

而此前,此地区被称为“三山”或“三山浦”。这里的三山是指大连湾外的三山岛。那时的三山岛名声很大,是航海的天然标志,后来人们就把山名当做了地名。

历史上对青泥洼最早的记载是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那个时候正值魏、吴、蜀三国争霸之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时有三个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管宁、邴原和刘政三人,为避战祸,乘船从山东半岛来到了辽东半岛,“止于三山”。他们下船上岸的地方就是青泥洼,那时叫做“三山”。

那么三山是指什么呢?有人说三山是指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也有人说三山是南京西南面长江东岸并列的三座山峰。还有人说三山是传说中坐落在大海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这三座仙山。这三座仙山,只有蓬莱是真是存在的,而那两座不过是小说家的传说而已,没有人见过。秦朝时,徐福曾率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为秦始皇到三座仙山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却飘到了日本去。而日本正是和大连的三山岛在同一个方向。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徐福所要去的三山,其实就是我们大连的三山岛。

到了明代,这里称三山岛、三山浦为青泥岛。清代的时候,则称这里为青泥洼或青泥海口了。

前面说过了“青泥”的来历,那么这个“洼”在何处,又该如何解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请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了。1956年的夏天,李四光到大连疗养。一天,他路过马栏河桥,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一道的山脊呈弧形旋上山顶。他立即登上山顶,俯瞰全貌,发现道道山脊和条条沟谷相间分布,环抱着中央高地,就像莲花花瓣围绕着中心莲蓬一样。李四光为了揭开这奇特山峰的奥秘,他头顶烈日,攀悬崖,经过多次详细考察,终于弄清这是一次地壳旋转运动造成的一种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

  李四光在原著中这样写道:“大连市西郊马栏桥东约1公里半有一个叫白云山的村子,围绕这个村子的东南山地,有几道新月形和环型深沟,把它周围的山地切成重重叠叠的环状山岭,每一条深沟都是垂直的环状横冲短裂造成的。”之后李四光将这一地质景观命名为“莲花状构造”。在大连“莲花状构造”形成时,这块土地上随之出现了两块大洼地。一块位于现在的儿童公园明泽湖,一块位于现在的劳动公园荷花池。由于地势低洼,这里便成了南部山丘雨水下流的蓄水池。

每当山洪暴发时,洼地的蓄水量便会猛增,汹涌的洼水顺地势冲入大海,所经之处便被冲出几条通海的大沟。由于这两块洼地常年蓄水,到了冬季也不干涸,因此便成为了当地渔民的栖身之地,他们这洼地周围盖房定居,繁衍生息,成为这里最早的坐地户。因为洼地处于青泥陆地,人们习惯称这里为“青泥洼”。东边的洼地即儿童公园附近称为东青泥洼,西边的洼地即劳动公园荷花池附近成为西青泥洼。当时南来北往的人们,途径青泥海口打听陆地村庄名称,当地人便将青泥陆地村落都叫做“青泥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