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买订单,现在说美团拿下了份额还太早

美团进入网约车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有竞争当然是好事。据说,美团打车上海日订单量已突破30万单,在其进入的城市中迅速取得1/3乃至更多市场份额。这个份额的说法,似是而非,值得讨论一番。

在传统经济中,生产能力的建立与退出,都是困难的。所以,在传统经济中,生产能力是垄断能力的基础。垄断者会故意预留较大的生产能力来阻吓对手,比如,某国每年仅有100万台电视机的销量,而某厂家购买了200万台产量的生产线,作为一种信号,阻吓对手,由此产生垄断。不过,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中,竞争对手之间是共享生产能力的。同时,消费者也是极易变动的。只要有补贴,就能吸引来薅羊毛的客户。

烧钱买订单,现在说美团拿下了份额还太早

因此,这种情况下,谈市场份额还太早,其实道理很简单:送出去的产品,不能算市场份额。假设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送1000万瓶可乐,显然,这时候人手一瓶,但这能说是改变了市场份额吗?最终还得看大家掏钱买的时候怎么选择。

现在双方都在补贴,某种程度上,是低于成本价。就像最初,低于网约车补贴大战期间,很多平时不怎么打车,不属于潜在用户的人也经常打车,市场容量就变得虚高。补贴一取消,这些用户的频次自然下降。所以,最终市场份额,得看APP留存度、活跃度。这就涉及到在用户的体验。

烧钱买订单,现在说美团拿下了份额还太早

谈到用户体验,很多人都觉得滴滴不好。不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美团也避不开。

网约车涉足的是一个公共领域平台,良好的服务,牵涉到政府、社会、个体、平台多方的参与。比如,网约车难打,是因为对网约车数量的限制,一线城市,需要本地车本地人还需要中级车。这就限制了供给量。供给被限制,价格必然会上升。以前出租车那样,价格定死了,供应量也定死了,矛盾的变为了拒载、挑客、高峰时期不出车等形式,但定价的人不会被骂,因为定死了,无可抱怨。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只是出租车司机的问题,而定价格、限数量的有关部门没有问题。但滴滴有调价机制,因为滴滴的运力是共享的,是有弹性的,调价可以刺激更多的运力。但是,只要调价,就注定了一定会被骂。另外,由于媒体尺度的原因,各种问题都被算在了平台身上,连出租车司机拒载,不但舆论骂,管理部门也出来约谈。

这两天,今日头条被舆论批评做虚假广告。这让人想起魏则西事件。刚刚过去,大概两三个星期的样子,我一个朋友,在医院,被医托骗到一家具有军队背景的民营医院,花了三千多。最后还是去大医院花了几十块,吃了点药就好了。发现被骗后,她报警、打相关部门的投诉电话,但都没有用,这还是在魏则西事件刚过去不久。并不是说今日头条与百度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舆论对监管以及对医院背景等深层次问题避而不谈,外部环境不变。百度的错,今日头条避不开,滴滴的问题,美团同样避不开。

烧钱买订单,现在说美团拿下了份额还太早

做网约车,美团要的是一个故事,要的是估值,滴滴要的是做实业务,要的是利润。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现在流行所谓降维攻击的说法,那么,美团可以看做是降维攻击。但是,问题不在于降维,所谓降维,是要有优势资源作为支撑的,没有二向膜,谈什么降维呢。这个优势,要么是模式优势,要么技术优势,要么资金优势。所以,某种程度上,所谓降维,不过就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故事,田忌赛马,用优势打弱势。

那么,在出行领域,要那些优势呢?正如前面所说,在共享经济时代,没有生产力沉淀下来的竞争门槛,一定程度上,对大玩家来说,资金门槛也不是问题。竞争力的门槛,最终的竞争优势,实际上都藏在了整个产业链中,看谁的活干的更细。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杜撰的文章。批评淘宝伤害了实体经济,说英国人就不搞淘宝,虽然他们可以轻松也搞一个淘宝出来,但为了实体经济,就是不做。

其实,淘宝并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实体经济,卖货的怎么会是虚拟的呢。恰好相反,淘宝让实体经济避开了房地产的盘剥。而且,更重要的问题是,淘宝真的没有技术含量,谁都能搞出来吗?

淘宝当然不是回收火箭、量子计算机、弦理论这样的高科技,虽然淘宝也有一些技术,起码也不存在决定性的技术壁垒。但重要的是,阿里巴巴把技术与市场、与产业链进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改造,并在管理与执行上做得很细,这个过程,的确,相对没有所谓技术的含量,但却有高强度的企业家才能的含量,也就是说,把活做细。这才是淘宝的竞争门槛。

烧钱买订单,现在说美团拿下了份额还太早

同样的,网约车的竞争门槛,还是在于客户体验、安全、管理、执行力,以及在网约车、代驾、顺风车、单车、卖车、汽车金融,等整个产业链的深根细作。相对来说,这个领域,相对已有的竞争对手,易道、神州,滴滴是活做得比较细的。比如共享单车领域,诸多参与者,活做得细的,摩拜算一个。滴滴作为后加入者,也算一个,前不久在成都监管部门的评测中,就排在第一位。当然,美团的执行力也很强,但一旦跨领域,就可能遭遇这种无形的竞争门槛。这些竞争的门槛,在如今大量补贴的初始竞争中,还体现不出来,不过,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消费者感知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