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紅效應:低價消費的經濟輪迴

當華強北的廉價和山寨標籤逐漸被忘記,海淘、網購式消費升級成為新的消費語境之時,低價消費品正在以“令五環內人震驚”的方式重新回到公眾視野。除了二級資本市場上,榨菜、方便麵、二鍋頭公司們正在以驚人的業績增長之外,快時尚、大眾餐飲乃至曾經10元店的升級版“名創優品們”,也在成為新消費的增長極。

口紅效應:低價消費的經濟輪迴

這被認為是口紅效應。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出現了“口紅效應”經濟理論。口紅效應(The lipstick effect)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經濟下行,消費力下降的時期,商家們給買不起車和房的人們製造了一個新的消費理由:購買“輕奢侈品”(即廉價的奢侈品)來安慰、犒勞自己。

“口紅效應”自提出以來,似乎不斷被印證。在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1990年至2001年美國經濟衰退時,化妝品行業的工人也在增加;1996年日本經濟衰退,木村拓哉在當年成第一個為口紅代言的男星,而他代言的這款口紅賣到脫銷;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中,口紅和麵膜的銷量大幅度上升。

在經濟下行區間,2017年中國美妝市場上增長最快的是口紅似乎進一步佐證了這一趨勢。“口紅效應”的另一表徵——娛樂產業的不斷逆勢上揚也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據對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9萬家企業調查,2018年上半年,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22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遠高於GDP增速;而另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泛娛樂核心產業市場規模情況中,2017年中國泛娛樂核心產業市場規模達到5484億元,同比增長32%。

美國電影一直是“口紅效應”的受益者之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正是好萊塢的騰飛期,而中國的電影市場最新成績單是——在2018年,僅僅用了218天,電影票房已經刷新了400億元關口。10年之前,中國全年電影票房僅有40多億元。

其實不只是電影產業,在經濟轉型區間,類似電影業在經濟危機中的“反週期表現”在其他一些行業中也存在。所謂“反週期”,就是指與宏觀經濟趨勢呈現負相關關係的一些公司和行業。娛樂產業是其一,而不承認自己是“消費降級”的“榨菜”,其實也是在用更好包裝的產品、更高的銷量佐證人們消費偏好的迭代。

太陽底下無新事。當我們回顧經濟史,會發現太多的相似和值得參考借鑑之處。在經濟不景氣時,人們需要廉價的娛樂減壓;醫藥生物業依靠的是生命健康的市場龐大需求,人生病總要吃藥,在經濟壓力增大之時,這種需求恐怕還會增長;而食品飲料業則同樣以內需和必需為市場,因此能夠較好地避免經濟環境變化的衝擊。

人們常常試圖用與“消費升級”對應的“消費降級”來概括這種低價消費品偏好趨勢的形成,併為之擔憂乃至恐慌。但事實上,這種消費的選擇,更像是經濟主體在環境變化之時自我調節的必需品。而面對這樣的趨勢,或許如何順應潮流、尋找到其中新機會,發現那些“反週期”公司和行業,相對來說是更為積極的商業嘗試。

口紅效應:低價消費的經濟輪迴

經濟發展週期處於下行區間之時,樂觀和信心才是真正的解藥。只要人人都努力了,都在想方設法賣出自己的那支“口紅”,“口紅效應”就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