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氏大猜想(唐堯之先)

陶唐氏是我國上古北方大族,活躍於夏以前。《夏書》雲: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到了夏代陶唐氏早已衰亡了。但其後人綿綿不絕,仍活動於三代政壇。到了春秋時候,其中的一支範氏曾為晉國六卿之一,後來由於政爭失敗,逃亡齊國,終於淹沒不聞。《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晉國的執政範宣子這樣描述他的家族: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在夏為御龍氏,為夏後養龍,語見《昭公二十九年》。在商的事蹟不多,大約在商末陶唐氏後裔在晉南的唐立國,因參與反周被滅國,其地封與唐叔虞,其族被流放到關中的杜,即唐杜氏。西周末,杜伯為大夫,事宣王,無辜被殺。其子隰叔逃往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從而得氏士氏。因而,杜氏和士氏也有陶唐氏之後裔。

陶唐氏之起源史書無載。今人常將另一個唐氏之唐堯與陶唐氏相混。其實先秦堯與陶唐氏決不相混。比如周初堯之後封於薊(或黎)而陶唐氏之後被流放到杜。因此我們不能從堯的身世上做文章。但我們可以從陶唐氏的名稱上做文章。原來陶唐可以拆分成陶和唐兩個名字,兩個都是地名。三代經常有複雜族名可以拆成兩個地名的。典型有衛康叔、延州來季子。這反映了他們的複雜遷徙過程。康叔本封於康,後遷於衛,延陵季子始封於延陵,後遷於州來。金文中的典型如奠井氏、奠姜氏。井氏(即邢氏)是西周大族,分支眾多。奠井氏既與其它井氏區分,也與奠地其它氏族加以區分。這也與日本國的一些做法類似。平安後期朝政腐敗,一些公卿貴族到地方去謀生。到伊勢國的藤原氏姓伊藤,到近江國的姓近藤。那麼陶唐氏呢,可以認為他們是從陶遷到唐。實際上《襄公二十四年》的記載已經有蛛絲馬跡。唐人遷到杜被稱為唐杜氏,意即來自唐的杜氏。那麼陶唐氏就是從陶遷到唐的了。

現在好辦了,只要知道陶在哪裡。我國山東有古陶丘,今之定陶是也。陶唐氏來自山東,我過去也是這麼認為的。這說明我現在不這麼認為了。為啥呢,因為這種說法是建立在陶唐氏之考古文化為晉南臨汾之陶寺文化的基礎之上。陶寺文化有相當多的東方色彩,比如它的漆器、玉器等。問題是陶寺文化高度是有了,分佈地太狹窄,其影響基本不出臨汾盆地這一畝三分地。而夏書說它“有此冀方”,相當於擁有了黃土高原。顯然,陶寺是不夠格的。而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受山東古文化的影響有限。因此只能放棄這一說法。

查《說文》陶字,再成丘也。所謂再成丘,即雙層丘。而陶丘之為丘,顯然是因丘的形狀而得名。這種情況不具特殊性,恐怕不能作為陶唐氏之陶的來源。

只得另闢蹊徑。我們來從讀音入手。陶從匋聲,在楚簡中陶字多寫作匋。再探尋匋的上古音時,很多人受說文的影響,說匋從勹(即包)聲,加上春秋齊國的鮑氏之鮑,從陶聲,因此,經常給它擬了個帶唇音的b,如鄭張尚芳氏擬為*blu。如果僅擬為*lu又完全忽略其諧聲,難免顧此失彼。南大魏宜輝先生指出,古文字中匋字上部本不是勹,而是宀。在發展過程中訛變為勹。至於鮑氏之鮑,並非從陶聲,而是從寶聲。因此匋與唇音無涉。匋為宀下缶,是什麼意思呢?《廣雅》說得好,匋,窯也。《詩·大雅·緜》 正義引《說文》則作“陶,瓦器灶也”。也就是說,宀下缶不是放著玩的,是用來燒的。窯即今之窯,匋乃窯之本字。陶冶陶冶,一個燒陶,一個冶金,這才能相提並論啊。

既然陶是窯之本字,那麼我們就會發現,窯從羔聲,陶與羔兩者讀音自然就是非常接近的了。羔為見母幽部,知道了它的讀音,那就方便了。因為這個地名在古代山西很常見,那就是皋。春秋有廧咎如、有東山皋落氏。皋地在哪,大約在晉中。戰國有皋奴縣,古文字作咎奴,地在今中陽縣,也就是廧咎如之所在地。綜上而言,說陶唐氏從晉中遷到晉南,是非常容易的事。這在考古上也有跡象。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城沿線的考古文化大舉南下,給整個華北地區造成很大的影響。可參考韓建業等人的文章。這種說法於史於考古都有據可考。

一般認為,陶唐氏祁姓,晉文公夫人有杜祁氏。我以前說過,上古的姓和族名地名是密切相關的。這個祁,正好與上古族名伊祁氏、古地名祁緊密相關。祁地在今晉中之祁縣,與廧咎如之地相鄰,屬同一文化區。與陶唐氏一樣,伊祁氏可以拆成伊、祁兩地名。伊一般認為是今洛陽的伊,從伊到祁,並沒有多少跡象。或許這個不能拆分。再來看讀音,伊的上古音大致是*qir,祁上古音大致是*gir,兩個加起來就是*qirgir。大家想到什麼了呢?我想到了吉爾吉斯,Kyrgyz,突厥語Qırğız。我們知道,突厥語兩大分支:Oghur語言和Oghuz語言。兩者典型區別在於烏古爾語言的l/r常對應於烏古斯語言相應部位的s/z。烏古斯語言是伴隨著突厥汗國的擴張而擴張的,在突厥汗國的影響下,一些烏古爾語言也烏古斯化了。按此規律,很早就見於記載的吉爾吉斯,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反推過去,吉爾吉斯應叫吉爾吉爾,Kyrgyr,Qırğır才對。那麼有證據嗎?有的。一般認為吉爾吉斯就是漢代的堅昆。在番漢對音中,-n可以對譯-r和-t,但不對譯-s、-z。堅昆,當是Kirkur的對譯。(隋代稱之為結骨,而-t可以對譯-s或-z,此時的吉爾吉斯當烏古斯化了)

吉爾吉斯對伊祁氏,那可真是巧了。如能成立,那就將吉爾吉斯人的歷史前推了2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