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讀,吾見其進

【晨讀內容】

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導讀學者】

劉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 教授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副教授

【晨讀筆記】

江宏澤:

【論語晨讀】第868天

劉強:

9.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新譯】孔子談到顏淵,說:“太可惜了!我只看到他不斷地進步,從未見他停止過!”

【新識】此章緊承上章,又言顏子好學,勇猛精進,猶如川上逝水,不捨晝夜。

朱熹《集註》說:“顏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進而未已也。”

今按:顏子好學,頗有夫子“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概。

《中庸》所謂“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亦是此意。

然顏回未嘗學到夫子申申如、夭夭如、空空如之次第,精進有餘,而雍容不足,故其不幸短命死矣。夫子最愛顏回,以其為傳學弘道之選,一旦失去,豈不可惜!可嘆!

劉國慶:

論語中談到顏淵的時候很多,本章是其中一段。顯然,孔子在痛惜顏淵的早逝,痛惜自己失去了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學生。孔子心中的痛,在論語中還有專門的一段記載: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孔子痛惜自己失去了一位好學的學生,論語中也有大量的記載: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孔子甚至把顏淵當成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希望。因而,顏淵去世,孔子的感覺就像自己被上蒼拋棄了一樣: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之所以如此悲痛欲絕,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學業上說,孔子認為顏回是最高的。另外一方面是從情感上來說,顏回和孔子情同父子。可以說,不論從情從業,顏回都可以說是孔子的繼承人。從情感上上說,顏回對孔子的感情,在孔子在匡地逃難一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對顏回的感情,孔子自己曾經說過: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孔子欲視顏回為子而不得,可見孔子是悲痛之至。顏回的去世,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很重的一筆。顏淵究竟是怎麼死的,論語裡邊沒有記載。但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下來了。他說: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司馬遷增加了“發盡白”這個細節,更為顏淵之死留下了無窮多的懸念。顏淵為什麼會年紀輕輕而頭髮盡白?顯然,司馬遷認為顏淵死時頭髮盡白,不僅僅是生理現象,更是精神心理現象。從醫學上說,人如果突然白髮,一般由於精神遭受刺激所致。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鬚髮盡白。這都是因為精神上的極度負擔,血液無法正常送到髮根,由於恐慌、憂慮導致精神高度緊張,精神過度疲勞,長期抑鬱寡歡,心境不佳所致。這些精神異常可使毛髮供應營養的血管發生痙攣收縮,致使毛乳頭製造色素的功能發生障礙,或是雖然產生了色素,但輸入毛乾的渠道受阻,使頭髮在短時間因缺乏色素變白。

可見,顏淵之死,必定是因為其精神壓力極大帶來的。但孔子對此並沒有感覺,孔子以為顏淵還是在不斷的進步之中,“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但論語中,卻為我們留下了明顯的線索: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孔子看到的“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是顏淵自述的“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孔子看到的“回也其庶乎”,“其心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正是顏回自稱的“如有所立”。然而,孔子沒有看到的,是“喟然嘆曰”,“既竭吾才”,“隨欲從之,末由也已”,即前進無門,才華已盡,因而仰天長嘆。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學生遇到了困難,也許會找老師討論。但顏回卻把這份壓力全部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從而心力交瘁。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需要研究一下顏回的個性和他的心智模式。

首先,顏回是個聰明穎悟之人。這一點,他的同學們認識得很清楚: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其次,顏回是個言行如一,身體力行的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第三,顏回對老師情感深厚,與孔子情若父子。這一點上面已經指出過。

第四點,顏回是個不善於討論,悶著頭自己想的人。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不違”者,既表明他對孔子學說的信奉,也同時表明他沒有與孔子討論的習慣。

第五點,是顏回從不懷疑老師的學說。即使“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都很憤怒的時候,顏回仍然對孔子深信不疑。莊子《讓王》中說: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絃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絃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絃歌,子路扢然執幹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

預習資料:

【論語譯註】

[譯文]孔子談到顏淵,説道:“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見他不斷地進步,從沒看見他停留。”

【論語集註】

進止二字,說見上章。顏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進而未已也。

【論語正義】

正義曰:皇本作“馬注”。《說文》:“惜,痛也。”《楚辭惜誓序》:“惜者,哀也。”皇疏雲:“顔淵死後,孔子有此歎也。”

【論語全譯】

[譯文]孔子對顏淵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評析]孔子的學生顏淵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方面。但他卻不幸死了。對於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經常以顏淵為榜樣要求其他學生。

《論語》晨讀,吾見其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