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讀,進 吾往也

【晨讀內容】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導讀學者】

董樹寶: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

郭小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

【晨讀筆記】

崔聖:

【論語晨讀】第866天

劉國慶:

謝謝各位師友耐心等待,[玫瑰][玫瑰]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是孔子強調行動的兩個重要關鍵,“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是正確的開端,“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是強調要得到最後的結果,而不能半途而廢。對本章強調結果這一面,《論語集解》引包曰: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也。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對本章強調開始這一面,《論語集解》引馬曰“平地者將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也。據其欲進而與之也。”不論是開始還是最後的結果,都是主體行動所帶來的,因而,本章也可以認為是強調行動的主體性,強調行動的責任。朱熹《論語集註》:“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蓋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蓋學者自疆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孔子教育學生,需要研究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就要分別學生們出現的問題是在哪裡。在和冉求討論他的問題時,孔子注意到一個良好的開始的重要性: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畫”就是畫地為牢,即自己限制了自己。冉求認為是堅持不下去,而孔子卻認為他是壓根就沒有開始。孔子認為“行必果”是最基礎的道德,可以認為是“士”的最入門功夫。這可以見孔子和子貢討論士的基本修養要求的時候: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在上一段中,“言必信,行必果”,是最初級的士應該做到的,也是對小人的要求。可見誠信和果行,是對所有人的要求,可以稱為是社會公德。

孔子在論語中有多處強調行動就要有成果: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夏為苣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的學生們,也繼承了孔子的“成果主義”精神: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妨礙成功的因素,有諸多因素。除了沒有開始、沒有堅持下去之外,還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焦躁心態,不腳踏實地: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外一種是被其他事項干擾,偏離了主要目標: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本章的一個未明確表達的點在於,孔子所說的“譬如為山”,“譬如平地”,都是比喻。那麼比喻的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比喻的是一般的行動,即人的所有有目的的行動,都需要腳踏實地的態度、良好的開始、排除干擾,堅持直到成功,這是人類行動成功的四要素。但歷史上對這一章的解釋,卻往往窄化:《論語集解》包曰:此勸人進於道德也。即認為本章僅僅適合於道德修養。朱熹《論語集註》說:“蓋學者自疆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也是強調為學。強調“為學”、強調本章僅僅適用於“學者”,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窄化了儒學的教化範圍,囿於學者的圈子而不能進入普通百姓“小人”,從而在歷史的大多數時間裡,儒門只是士大夫階層的學問而非全民信仰,全民信仰領域佛門香火遠勝於儒門;第二是離開了大眾談“為學”、“為道”,儒門的學問囿於道德修養這方面,而沒有成為全面的人生觀。因而,儒學要成為全民信仰,必須把一般行動的目標擴展到道德修養以外。

在這方面,左傳開始了一個意義極為深遠的突破。《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說: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範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孔穎達解釋的“立功”還是狹隘了一些。在我看來,凡是能夠為他人帶來生活改善的、能夠持續的商品和服務,都應該是立功。比如,瓦特發明蒸汽機,喬治·斯蒂芬森發明火車和鐵路,愛迪生髮明點燈,福特開始汽車的大規模生產,都是立功。張謇推動清末從帝制到憲政的和平轉型,陳炯明堅持聯省自治,堅持中國的聯邦制路線,都屬立德。這徳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而是“創制垂法”,即建立先進的、有效的政治制度。孔子、孟子、牛頓、愛因斯坦著書立說,發現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都屬於立言。如果每個人都追求“三不朽”,自然每個人都能夠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人類社會將異彩紛呈。

孔子本章思想的另外一個發展方向,是更為深入、系統地研究如何學習。這方面《荀子勸學》是其直接的發展。我們摘錄一部分: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在《勸學》這篇名文中,荀子強調對“先王遺言”即人類文化積累的繼承,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重要性,強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即環境的重要性,強調“用心一也”即不受干擾的重要性,強調積累的重要性“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但表達上卻更為系統有力,可以算是孔子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發言完畢,敬請各位師友指正

蔡世連:

劉君講出新意,於自強不息精進不止外,發現個人主體性,個人選擇之重要,行動要重視後果,後果主義。這也正見出孔老儒道之區別。

劉國慶:

主體性是朱熹講的,我是拾人牙慧而已

袁梅:

@蔡世連 @劉國慶 義解為當行而行,當止而止,是否又會有另外一種解釋? @劉國慶 我是指此則之義[偷笑]

或者“意”

劉國慶:

此則我理解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

理解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理解為當止則止

@袁梅 謝謝袁梅老師的新意

袁梅:

@劉國慶 不是我的觀點

劉國慶:

我個人認為不應該理解為“當止則止”啊

可以理解為不當止則不至。

袁梅:

《論語》晨讀,進 吾往也

@劉國慶 也很有道理,我支持這種。

劉國慶:

見其志不遂,則不與也的意思,就是沒有達到目的(志)啊。

大戴禮勸學,是不是荀子學派的?

袁梅:

兩種解釋,兩種去向。今天劉老師的新解沒能打動和說服我。[偷笑]

張弛弘弢:

臺灣曾仕強的一朋友(名字我忘了)專門研究“止學”,很有見地,講得也透徹,還有相關視頻,也可以搜索參考一下。

劉國慶:

@袁梅謝謝袁老師的評點[玫瑰][玫瑰][玫瑰]。看來我還得努力呢

張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夫子看著有恆遠勝過已有的成就各位老師看這章結合來看是否恰當

劉國慶:

不過各有心得也很好啊。超市裡有那麼多貨,不同的顧客取不同的商品呢

袁梅:

@劉國慶 可不敢說是評點,我想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對您每日精思的最大尊重。[抱拳] @劉國慶 我這人過於直率[表情]

馬震宇: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劉國慶:

非常喜歡認真的討論,那樣才有收穫。

袁梅:@劉國慶 感謝,從各位老師那得到很多新啟發。

劉國慶:

能和各位老師認真討論,“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是本人三生有幸啊。


————

預習資料:

【論語譯註】

9.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譯文]孔子説:“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嬾得做下去,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努力前進,還是要自己堅持呵!”[注釋]子曰……往也——這一章也可以這樣講解:“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應該]停止,我便停止。好比平地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應該]前進,我便前進。”依照前一講解,便是“為仁由己”的意思;依照後一講解,便是“唯義與比”的意思。【讀音與詞義補充】簣,讀kuì,竹筐。

【論語集註】

簣,求位反。覆,芳服反。簣,土籠也。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蓋學者自彊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論語正義】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包曰:“簣,土籠也。此勸人進於道德。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馬曰:“平地者將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據其欲進而與之。”[表情]正義曰:“為山”,謂積土為山也。“簣”,《漢書禮樂志》、《後漢班固傳注》、《達摩多羅撣經上注》引此文並作“匱”。《唐化度寺碑》“資覆匱以成山”,亦用此文,蓋叚借也。《荀子宥坐篇》:“孔子曰:‘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即此章異文。《孟子盡心篇》:“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大戴禮勸學》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為鏤。”二文並與此章義相發。[表情]注:“簣土”至“興也”。[表情]正義曰:鄭此注云:“簣,盛土器。”與包注夷備。《廣雅釋器》:“簣、篣、笯、簝、籝、篝、笭,籠也。”皆異名同物。顔師古《王莽傳》注:“匱,織竹為器,所以盛土。”又《禮樂志注》:“織草為器。”草疑竹之誤。“勸人進於道德”者,明人進行道德,當如為山積土不已,其於成也。“見其志不遂故不與”者,明已設教,當觀其志能遂與否,若見志不遂,則其功終不能就。如斯之人,不能複與之也。《祀中庸》雲:“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此之謂。”

《論語》晨讀,進 吾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