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外国视如敝屣的专利技术却在中国创造奇迹还有人靠它赚了几亿

在2017年“一带一路”北京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在即的时候,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丝绸之路研究院对留学生发起了一次民意调查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评选出了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这其中的移动支付所指的便是二维码扫码支付技术。

一项外国视如敝屣的专利技术却在中国创造奇迹还有人靠它赚了几亿

1949年的时候,日本电装公司选择从丰田汽车中独立出来,主要为丰田提供汽车零配件的日本电装由于汽车零配件中所需的信息过于复杂,而传统条形码信息容量又太小,只能存储20个日文字符,无法有效地区分庞大的产品分类信息,因此日本电装在当时通过旗下子公司DensoWave对条形码信息存储技术进行了研发升级。后来直到1994年,腾弘原带领团队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后,在无意间捣鼓出这么个小东西——二维码,仅仅将原来的条状存储信息升级为小方块就实现了原来250倍的信息存储量,而当时的他却说:“这种随便用谷歌工具就能实现的简单技术,我就不收专利费啦。”

一项外国视如敝屣的专利技术却在中国创造奇迹还有人靠它赚了几亿

2011年随着国内电商购物数量呈几何数的增长,被腾弘原认为注定将被淘汰的二维码技术被支付宝正式引入中国市场,而支付宝于当年7月1日推出的APP二维码支付业务在随后的几年里却彻底改变了国内的线下支付形态,大到商超地铁飞机,小到摊贩菜场聚餐,没能在日本发扬光大的二维码却在中国奇迹般的焕发新生了。

几乎就在二维码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凌空网的创始人徐蔚就开始申请“二维码扫一扫”的专利了,不是发明人的他居然并先后拿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二维码扫码技术专利权。此后的几年里,由徐蔚担任董事长的中国发码行公司,光是依靠海外的专利授权就赚了至少7亿元。

一项外国视如敝屣的专利技术却在中国创造奇迹还有人靠它赚了几亿

尽管二维码扫码的技术被徐蔚巧妙的成功申请了相关专利,但是QR码技术的核心专利却仍在日本电装波动株式会社手中,而且日本电装还将QR码技术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签字识别等技术相结合进行了专利布局。面对移动支付规模的不断增长,阿里和腾讯等企业都加快了在二维码专利上的布局,阿里将专利集中在二维码安全展示、安全传输等领域,而腾讯则在编码译码、识别设备和VR等领域重点开展专利布局。

中国依靠阿里和腾讯两家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固然以二维码为媒介,仅仅调用智能手机必备的摄像头解析就能实现多平台、跨系统的支付方式是最符合当时所需的技术,但这种成本几乎为零,手机厂商既没有增加成本,又能解决问题的技术随着扫码支付场景的不断推广,它的缺点也在被逐渐的放大。

一项外国视如敝屣的专利技术却在中国创造奇迹还有人靠它赚了几亿

近场支付是二维码技术的最大短腿,在诸如地铁、公交这种应用场景中却非NFC技术不可。在移动支付的所有场景中留给扫码付费的地方所剩不多了,该还的迟早是要还的,纵然二维码识别依然能够在识别上不断优化,但NFC的便捷性确实无可比拟的。正如腾弘原在2014年领域欧洲专利局发明大奖时所说的那样——“二维码最多还有10年寿命”,在5G技术推动下物联网的时代已经逐步向我们走来,而NFC和移动物联网又存在着模糊但是确定的共生空间。比起二维码技术带来的恶意链接和盗取个人信息等安全问题的负面性,更加便利的移动支付技术也将注定取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