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翻花、猴子翻槓,這些老玩具你還記得嗎?

邯鄲今年的春節文化氛圍似乎格外濃厚,“文化大集”上的一些物件兒又勾起了不少人的童年回憶。與如今的孩子相比,早先的孩子雖然在物質上略虧,但是童年樂趣反而好像更足更厚。雖然沒有玩過變形金剛、恐龍、電子狗之類的,但那時的玩具充滿民俗風味,很多甚至是傳承了數百年上千年的民間智慧產品。本文根據我個人記憶,講述幾種跟春節關係密切的,看看哪種也是你玩過的?


紙翻花、猴子翻槓,這些老玩具你還記得嗎?

這種冷煙花也是很受歡迎的

煙花:為保護環境,今年多地禁放煙花爆竹。而小時候,對於元宵節的“煙花”小孩子們向來極為期待。那時偶爾有集中式的焰火表演,周邊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趕過去看。

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款煙花叫“彩蝶紛飛”,外形為普通圓筒狀,不足30釐米高,兒臂粗細。點燃引信之後,先是如普通煙花噴出紅黃兩色的火花,稍後火花消失,有幾隻彩色蝴蝶從煙花筒中翩翩飛出環繞,樣子姿態都幾可亂真。但也就是那一次,後來再也沒有看到過這種煙花。

紙翻花、猴子翻槓,這些老玩具你還記得嗎?

提燈:元宵節跟“燈”是密不可分的,家裡的大紅燈籠從年根兒便要掛起,一直掛到元宵節過完才會摘。元宵節時,不僅經常有燈展,孩子們也都會有自己的小提燈。提燈樣式很多,精緻的如各樣小動物或者小型宮燈,普通的就是圓形的小紅燈,像個紅色的小南瓜。我當年提的那隻就是紅色的塑料小南瓜燈。

紙翻花、猴子翻槓,這些老玩具你還記得嗎?

紙翻花:那時十五前後都會有廟會,廟會上有各式小吃、玩具,還會唱大戲,通常要連唱多日。小孩子看戲只看個熱鬧,倒是小吃和玩具更受歡迎。紙翻花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紙質工藝品,選用拉力好的紙,據說要經過20多道工序才能製成。玩的時候向不同的方向拉拽、翻轉,顏色和形狀就會不斷髮生變化,真正是“花中有花、花裡變花”。

紙翻花在清朝之前已經存在,清時叫作“翻天印”或“翻花”,後來又叫作“變花”、“十八變”和“十八翻”等。

紙翻花、猴子翻槓,這些老玩具你還記得嗎?

猴子翻槓:那時常見,雖然叫作猴子翻槓,但翻槓的卻不止猴子,還會做成豬八戒、沙僧等經典人物。兩根木棍、幾段細繩,一個小玩偶,結合在一起之後就變成了工巧的玩具。玩的時候,推動兩邊的木棍支槓,小玩偶就會不停翻跟斗。

紙翻花、猴子翻槓,這些老玩具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的不倒翁很多長這樣

不倒翁:這個如今也能見到。不倒翁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由“捕醉仙”轉化而來。

“捕醉仙”是唐時的一種勸酒工具,樣子如木人,轉動停下後,手指向誰誰就要飲酒。後來有人根據它的製作特點,對外形進行了改觀,變成了深受孩子喜歡的玩具。

兒時玩過的不倒翁還有“聲效”,你推動、轉動它,它搖來晃去的同時還會不停哈哈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