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秦国什么事的,可惜春秋时期最强大的霸主内战分裂了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天空history,一个历史爱好者,浅读过《二十四史》,追过多年历史小说。喜欢的请关注或点赞,谢谢。

上篇文章说到了赵氏孤儿的事件,这次我就来说说在这之后的事情,也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标志——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只是最后的结果,出现这个形势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制度,又放逐公族,导致六卿一直牢牢的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赵盾弑其君”之事的发生,已经说明了晋国国君的大权旁落,晋国六卿已经可以影响君主的地位了。而“下宫之难”(即赵氏孤儿案)的发生,也是晋国国君联合其他几卿的权利斗争。

本来没秦国什么事的,可惜春秋时期最强大的霸主内战分裂了

赵鞅

下面我们的故事,从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赵鞅开始。

原本晋文公在设立三军六卿制度时,主要被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把持,而到了赵鞅之时,经过上百年的权利斗争和内部兼并,晋国只剩下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

赵鞅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对于赵国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贡献,他还是一个改革家,作为晋国的大夫,他开启了郡县制社会改革,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

当时六卿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之间的权利斗争很激烈。中行氏和范氏交好,和赵氏敌对,而赵氏和韩氏交好,但韩氏的力量在六卿中最弱,所以赵氏处于下风,但还是在相互僵持。

本来没秦国什么事的,可惜春秋时期最强大的霸主内战分裂了

晋国六卿

但赵氏内部的斗争,让中行氏和范氏找到了机会。赵氏的力量虽强,但内部却不统一。赵氏有个旁支,叫邯郸氏(就是赵盾弑其君事件中真正杀国君的赵穿好后人)。当时的邯郸氏的家主叫赵午,也可以叫他邯郸午。邯郸氏是赵氏的旁支,在赵氏内部力量已经很强了,而且毕竟隔了太多代了,利益不同,也开始离心离德了(想想后面赵国和秦国打生打死就知道了,不是说同姓就会相亲相爱的)。而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所以邯郸氏和赵氏的敌人中行氏关系更亲密。

本来没秦国什么事的,可惜春秋时期最强大的霸主内战分裂了

邯郸

公元前497年,赵鞅为了试探赵午,就让他把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但赵午却不情愿,在进攻齐国后才把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赵鞅以此为借口杀死赵午,但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

范氏家主士范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趁此机会协助赵稷反抗赵氏。赵鞅以一族之力对抗中行氏、范氏和邯郸氏,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这是赵氏最偏远和坚固的根据地)。而经过一系列的权利斗争后,最后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

中行氏和范氏失败了,逃到了朝歌(原商朝都城)。此后,智氏家主智跞坐朝执政,而赵鞅出征清剿范氏和中行氏的残余势力。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和范氏、中行氏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公元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

本来没秦国什么事的,可惜春秋时期最强大的霸主内战分裂了

晋国内战

至此,赵鞅乘机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而原本的六卿,也只剩下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个家族。

不过这次战争也为下次的战争埋下了伏笔。赵氏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却元气大伤,胜利的大部分的果实都被智氏夺去了,伺候形成了智氏一强,韩氏、魏氏、赵氏三弱的格局。

三家分晋的前奏就此形成,下次在继续讲三家分晋的过程。

有不同意见或者疑问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