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沒秦國什麼事的,可惜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內戰分裂了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天空history,一個歷史愛好者,淺讀過《二十四史》,追過多年曆史小說。喜歡的請關注或點贊,謝謝。

上篇文章說到了趙氏孤兒的事件,這次我就來說說在這之後的事情,也就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標誌——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只是最後的結果,出現這個形勢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制度,又放逐公族,導致六卿一直牢牢的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趙盾弒其君”之事的發生,已經說明了晉國國君的大權旁落,晉國六卿已經可以影響君主的地位了。而“下宮之難”(即趙氏孤兒案)的發生,也是晉國國君聯合其他幾卿的權利鬥爭。

本來沒秦國什麼事的,可惜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內戰分裂了

趙鞅

下面我們的故事,從趙氏孤兒趙武的孫子趙鞅開始。

原本晉文公在設立三軍六卿制度時,主要被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把持,而到了趙鞅之時,經過上百年的權利鬥爭和內部兼併,晉國只剩下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大家族。

趙鞅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對於趙國的形成也有著巨大的貢獻,他還是一個改革家,作為晉國的大夫,他開啟了郡縣制社會改革,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

當時六卿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之間的權利鬥爭很激烈。中行氏和範氏交好,和趙氏敵對,而趙氏和韓氏交好,但韓氏的力量在六卿中最弱,所以趙氏處於下風,但還是在相互僵持。

本來沒秦國什麼事的,可惜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內戰分裂了

晉國六卿

但趙氏內部的鬥爭,讓中行氏和範氏找到了機會。趙氏的力量雖強,但內部卻不統一。趙氏有個旁支,叫邯鄲氏(就是趙盾弒其君事件中真正殺國君的趙穿好後人)。當時的邯鄲氏的家主叫趙午,也可以叫他邯鄲午。邯鄲氏是趙氏的旁支,在趙氏內部力量已經很強了,而且畢竟隔了太多代了,利益不同,也開始離心離德了(想想後面趙國和秦國打生打死就知道了,不是說同姓就會相親相愛的)。而趙午是中行寅的外甥,所以邯鄲氏和趙氏的敵人中行氏關係更親密。

本來沒秦國什麼事的,可惜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內戰分裂了

邯鄲

公元前497年,趙鞅為了試探趙午,就讓他把邯鄲五百戶遷往晉陽,但趙午卻不情願,在進攻齊國後才把五百戶人家遷到晉陽,趙鞅以此為藉口殺死趙午,但趙午之子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

範氏家主士範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趁此機會協助趙稷反抗趙氏。趙鞅以一族之力對抗中行氏、範氏和邯鄲氏,寡不敵眾,退守封邑晉陽(這是趙氏最偏遠和堅固的根據地)。而經過一系列的權利鬥爭後,最後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範氏、中行氏。

中行氏和範氏失敗了,逃到了朝歌(原商朝都城)。此後,智氏家主智躒坐朝執政,而趙鞅出征清剿範氏和中行氏的殘餘勢力。公元前493年,趙鞅領兵和範氏、中行氏戰於鐵(今河南濮陽),以少勝多。公元前492年,再次敗二卿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徹底清除範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

本來沒秦國什麼事的,可惜春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內戰分裂了

晉國內戰

至此,趙鞅乘機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而原本的六卿,也只剩下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個家族。

不過這次戰爭也為下次的戰爭埋下了伏筆。趙氏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卻元氣大傷,勝利的大部分的果實都被智氏奪去了,伺候形成了智氏一強,韓氏、魏氏、趙氏三弱的格局。

三家分晉的前奏就此形成,下次在繼續講三家分晉的過程。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