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春秋戰國——春秋時期

說的春秋戰國,很多瞭解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這其實是兩個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但很多朋友也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個時期。

那麼就先給各位介紹下“春秋時期”。

春秋的得名,是因為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據說《春秋》為孔子修訂。不過學術界對這個問題還是有很多質疑。這本書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這段時間稱之為“春秋時期”。不過後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應該帶公元前468年或者公元前403年。(這個暫不討論)

淺談春秋戰國——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恆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

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並聯合宋,曹等國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又為刑,衛兩國築造了新的城邑。並在公元前656年,聯合魯、宋、鄭、陳等國,侵蔡伐楚,責問楚國為何不向周王納貢。其實楚國的國力也很強盛,不過連年進攻鄭國。又見齊國來時兇猛。為了保存實力,只好講和。以後,齊恆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後來等到齊恆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了政權鬥爭,國力逐漸衰弱。而與此同時,隨著楚國的日漸強盛,楚國把目光轉向了,昔日的對手。而齊國那些昔日的盟友,看齊國大勢已去,也轉而成為了楚國的盟友。

也就在楚國想要稱霸中原的時候,晉國興盛了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了內政,增強了軍隊,也想爭當霸主,

而恰好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認為這是個取威定霸的好時機,便約會諸侯,誅殺王子帶,把襄王送回了王都。

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大敗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王為“侯伯”。至此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

淺談春秋戰國——春秋時期

晉文公

後來在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迴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于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淺談春秋戰國——春秋時期

勾踐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變動,幾百個小國逐漸併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當然春秋時期的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