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從都江堰榮升「三遺」看成都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蓉平:從都江堰榮升“三遺”看成都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

8月14日,在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成都都江堰成功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從2014年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它與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景觀、世界農業遺產、國際溼地遺產並稱為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再加上都江堰剛剛申報成功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都江堰市則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三大“世界遺產”金字招牌的城市。

成都文旅融合發展的重大利好

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我國已擁有50多項世界遺產,成為展示美麗中國、文化強國的亮麗名片。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作為該改革方案內容之一,國家旅遊局和文化部合併,成立文化和旅遊部,由此,文旅融合運營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50多項世界遺產也成為文旅融合運營的“國之重器”。

但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成立,雖然打通了配置與管理現有文旅資源的通道,打開了文旅產業發展的全新空間,但這並非一個“魔法棒”,念聲“芝麻開門”馬上就能“舊貌換新顏”。各地如何為旅遊產業注入豐厚文化底蘊?如何為文化傳承塑造鮮活的旅遊業態?不僅需要在提升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等方面下工夫外,還必須從豐富產品供給、提升產品質量上積極探索。

對於成都而言,都江堰何止是一個“頭銜”。“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都江堰滋潤出一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錦繡蓉城,形成了“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蜀水文明,涵養了“創新創造、時尚優雅、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事實上,都江堰就是天府文化的鮮明符號之一,“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這一蜀中耳熟能詳的聯句,就非常生動地展示了都江堰的文化價值和地位。

蓉平:從都江堰榮升“三遺”看成都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青城山

從“雙遺”到“三遺”,可謂錦上添花,如虎添翼。不僅再次證明都江堰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有力提升成都國際知名度、美譽度,也有利於推動成都對外文化、商貿交流合作。因而,這不僅是更好傳承、保護、利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大利好,也是成都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重大利好。

以文商旅體大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說,在都江堰第三個“世界遺產”稱號喜訊傳來的當天,當地人一個熱門話題是:成都“雙遺馬拉松”會不會改名“三遺馬拉松”?下月就要舉行的“搖滾馬拉松”該如何冠名?這個小“花邊”,恰恰折射出當下成都探索文商旅體融合度。

當下,成都已經把促進文商旅體跨界融合,作為創新承繼天府文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之一。今年1月,成都召開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大會,鮮明提出,要“深度促進旅遊跨產業融合,構建多維度、多層次、泛旅遊發展產業鏈”。7月,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再次強調,要“以高質量文化載體為抓手,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據悉,今年成都還將召開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大會,屆時更加具體的頂層設計將會出臺。

去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作出了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的“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戰略部署。其中,“西控”區域承擔著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何謂“西控”,即控制開發強度、產業門類、生態紅線,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佈局,大力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提升綠色發展能級,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則為實現“西控”提供了有效的路徑選擇。

與都江堰獲“三遺”這則消息可並列一觀的,還有郫都區的“申遺”動作。目前,成都郫都區已確定以約19萬畝區域進行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主題為:水旱輪作與鄉村林盤保護。都江堰市和郫都區都位於成都“西控”區域,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和川西林盤提升,則同為“西控”的重要抓手。

“西控”之下,通過“理水、護林、亮田、彰文、興業”,水旱從人、美田彌望、產業興盛的都江堰精華灌區盛景正在重現。今年端午節期間,川西林盤之一的崇州道明竹藝村成為遊客打卡勝地,而都江堰-青城山景區僅僅一場“端午漢服行”的主題活動,就迎來遊客5.34萬人次、門票收入363.73萬元。

蓉平:從都江堰榮升“三遺”看成都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

有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發展態勢,到2022年,成都文化、體育、旅遊產業增加值之和將佔全市GDP比重達到20%,成為全市經濟重要支柱。而7月發佈的《中國城市新文創活力排行》榜單,也佐證了這一觀點。在這一全國首個新文創領域城市排行榜上,成都因產業活力、人才活力、政策活動、傳播活力等指標表現優秀,在100個城市樣本中脫穎而出,排名首位。

一批成都文商體旅融合發展的核心IP和世界品牌形象正聯袂而來

當前,成都正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著眼提升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自然資源價值,打通生態價值實現通道,加快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推動文商體旅融合發展,則是成都加速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路徑探索之一。

8月15日,成都攜手騰訊打造的全國首創文商體旅融合發展數字產品,天府成都生活美學地圖APP移動內容平臺正式發佈,成為成都通過內容開發、設施兼容、服務提升,實現文商旅體良性互動、功能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

8月20日,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錦江綠道專項債券(一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此次專項債券的發行,將對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綠道”產業體系,促進文商旅體有機融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一年多來,著眼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的站位格局,圍繞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成都正著力打造一批匹配城市建設、兼容城市功能、彰顯城市生活美學的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產業項目和空間載體。

放眼望去,一批充分體現成都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大美形態的文商體旅融合發展的核心IP和世界品牌正聯袂而來——

17000公里天府綠道在建,這將是全球最長綠道慢行系統;

100個川西林盤啟動修復,到2022年底前,將保護修復1000個川西林盤,形成世界唯一的形態優美、特色鮮明、魅力獨具的川西林盤聚落;

總規劃面積約86平方公里、超倫敦奧運會場館設施總規模的天府奧體城開建,這將是西部重要的體育中心、對外交往中心、消費中心、文化體驗中心和旅遊中心;

開建一年多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南北向綿延90公里,東西向跨度10-12公里,規劃面積1275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園,也是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和國際化城市會客廳;

位於市區兩江環抱區域,總投資約884億元,首批共31個項目的天府錦城項目,已完成各景區規劃設計。這裡,將是“老成都、蜀都味、國際範”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典範區、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區和都市高端文化旅遊精品區;

還有一批要素集聚、特色鮮明、文商體旅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特色街區、特色園區以及集循環農業、農事體驗、創意農業、鄉村旅遊、運動休閒、田園社區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正在打造中。

成都揚鞭奮蹄推動文商旅體跨界融合,集中力量、集成功能、集合空間、集約資源、集聚業態,新供給在增加,新消費在形成,新經濟在發展,新動能在培育。可以想見,未來,從成都走向世界的,絕不僅僅是一個都江堰。

(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