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泉州禪宗初探

原創: 楊清江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唐五代泉州禪宗初探

禪宗是中國獨創的一個佛教宗派。禪宗的創立使佛教日益中國化並最終發展演變成為中國化的佛教。唐宋之後,佛教各宗大都衰微,惟有禪宗盛行,禪宗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

“禪”是“禪那”的略稱。“禪那”是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就是以靜坐思維的方法以期徹悟本自心性,專修禪定,故名“禪宗”。禪宗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源為本旨,又稱“佛心宗”。

唐五代泉州禪宗初探

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南朝梁普通年間(520-526年)來華,住河南嵩山少林寺。以《楞伽》傳宗,隨處誨人禪法,以心傳心,直指心源,不立文字,頓同佛體,迥絕言思。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相繼承傳。到了弘忍時禪宗獲得發展,弘忍門下出了神秀與慧能兩大弟子。神秀主張“漸悟”,流行於北方,是為“北宗禪”;慧能主張“頓悟”,流行於南方,是為“南宗禪”。由於慧能獲得五祖弘忍密授的傳法衣缽,取得禪宗六祖地位,同時由於南宗禪更適合中國的實際,最終成為中國禪宗主流。

唐五代在泉州地區傳播的中國禪宗是南宗禪,有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兩系。分別記述如下:

一、南嶽系

慧能法徒眾多,嗣其法者有10餘人。其中荷澤神會(686-760)最先發跡,於唐玄宗開元年間(714-741年)向北發展,並與北宗禪爭奪禪宗正統地位。斯時,南方的湖南、江西的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兩系悄然崛起,迅速發展。其中南嶽系率先入閩。

南嶽懷讓(677-744)隨侍六祖慧能十二年,景雲二年(711年)禮辭祖師,在南嶽修禪。其門下馬祖道一(709-788)使南嶽法系大盛。

天寶初(742-745年),道一離開南嶽入閩,在建陽佛跡嶺(亦稱“佛跡巖”,位於建陽縣莒口鄉)傳法。是為禪宗傳入福建的開端。

不久,道一離開建陽轉移至江西臨川南康一帶傳法,泉州懷暉(756-818)與長樂懷海、建州慧海、邵武隱峰等前往參學,成為泉州地區第一位禪師。

懷暉,俗姓謝,泉州同安(今屬廈門市)人。貞元初(785-788年)禮洪州大寂(即馬祖道一)禪師,頓明心要,遂為道一得法弟子。時佛學家彭城劉濟十分敬重懷暉,經常一起切磋禪學,互相推證。後懷暉隱居山東徂徠山,又寓齊州靈巖寺,復移住定州(今屬河北)柏巖(又稱“百家巖”)。日久,不耐煩門徒寺務請問繁雜,避居山西中條山,專心修行禪法。道俗請教者聞風而至。元和二年(808年),唐憲宗詔命入長安章敬寺,住毗廬遮那院。每年召入麟德殿講論禪學,推居上座。平時居上院,為人說禪,朝野名士日來參問、參學者絡繹不絕。元和十年(815年)冬示疾,十二月十一日圓寂。明年二月,門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於灞橋北原,敇諡“大宣教禪師”(又作“大覺禪師”)。立碑於寺門,著名詩人、時為岳陽司倉賈島為作碑銘。銘曰:“實姓謝,稱釋子。名懷暉,未詳字。家泉州,安集裡。無官品,有佛位。始丙申,終乙未”云云。

據《禪宗宗派源流·南嶽懷讓法脈》記載,懷暉門徒除智朗、志操外,還有薦福弘辯、龜山智真、許州無跡、朗州古堤、明州懷政、河中公葴、金州操、柏州閒雲、宣州玄哲、河中寶堅、西京道志、絳州神佑、西京智藏、壽州惟肅、新羅玄昱等。其後龜山智真曾在福建境內傳法。

又據《釋氏疑年錄》記載,泉州行標,俗姓方,九歲投福州玉澗寺神皎出家。長而北遊,抵京詣章敬大師法會。懷暉令其首眾。元和十一年(816年)復歸玉澗寺。鹹通六年(865年)圓寂,世壽八十五歲。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稱之為“釋子之高傑者”。

據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記載,泉州還有另外一位馬祖道一門徒:“清煇,惠安人,參馬祖來歸。會昌中,值汰僧,隱居於縣之牛頭山。郎中陳嘏延居報劬院。”因此,清煇是第一個在泉州境內傳播禪宗的禪師。

據《景德傳燈錄》,又有無了(787-867),泉州沈氏,也是馬祖道一的門徒。無了七歲,父攜人白重院,視之如家,因而捨愛。年十八薙度,受具於靈巖,參大寂受法。還本院北,樵採路絕,策杖破榛而行,遇巨龜,乃庵此峰,號龜洋峰。後閩王王審知封“真寂大師”。

二、青原系

青原系即青原行思法系。行思(?-740),俗姓劉,廬陵人。出家後聞曹溪法席盛化,乃往嶺南參禮慧能。得法後歸往吉州青原山,世稱“青原行思”。

行思嗣法者石頭希遷,又稱“石頭和尚”,其禪法圓轉無礙,如環元端,有“石頭路滑”之稱。其法嗣碎石和尚在德宗、憲宗時期(780-820年)入閩傳法,另一法嗣寶通的門徒義中(781-872)也在閩南弘法。又有師巍,號通玄,青原下第六世,嗣法逍遙懷忠。懷忠,澧州夾山善會弟子,住撫州逍遙山。師巍住福清院在泉州傳法。有僧問:“如何是西來的意?”,師巍答:“立雪未為勞,斷臂方為的。”又問:“恁麼則一華開一葉,芬芳直至今? ”師巍答:“因圓三界外,果滿十方知。”

在此期間,泉人投青原系藥山惟儼法嗣吾山宗智派下石霜慶諸習禪要而嗣其法者有湧泉景欣和廬山懷祐:

景欣,泉州人。受業於白雲山,依潭州石霜慶諸得旨。住台州湧泉寺。《福建通志·高僧傳》:“景欣,泉州人,住台州湧泉。上堂:‘我四十九年在這裡,尚自有時走作,汝等諸人莫開大口,見解人多,行解人萬中無一。見解言語總要知通,若識不盡,敢道輪迴去在。為何如此?蓋為識漏未盡。汝但盡卻,今時始得成立,亦喚作立中功。轉功就他去,亦喚作就中功。親他去。我所以道,親人不得度,渠不度親人。’”

懷祐,泉州人。初投九座山陳受業,後得法潭州石霜慶諸。晦跡謝山靜修,旋任廬山棲賢寺。寂後諡玄悟禪師。《福建通志·高僧傳》:“懷祐,泉州人。住廬山棲賢。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祐曰:‘井底寒蟾,天中明月?’”

青原系發展到第六代,對福建與泉州的影響迅速增長,除了前面所說的藥山惟嚴派下石霜慶緒法子湧泉景欣、廬山懷祐和夾山善會的再傳弟子福清師巍外,還有天皇道悟派下德山宣鑑的高足泉州南安義存、全豁,泉州瓦棺院瓦棺和尚,和傳法泉州富陽的福州慧恭,尤其是雪峰義存,回閩傳法,法席盛於一時。

全豁(828-887),俗姓柯,泉州南安縣人,受業於靈泉寺義公門下。往長安西明寺受具足戒,後優遊禪苑,振錫南指,往造臨濟,因義玄歸寂,乃謁仰山。繼又往湖南德山參宣鑑。獲印可後,往洞庭龍山結庵,徒侶致萃,後遷唐年山,山有石巖巉崪,立院號“巖頭”。因有“巖頭全豁”之稱。光啟三年(887年),為農民起義軍所殺。唐僖宗賜諡“清嚴”。塔號“出塵”。

瓦棺和尚,在德山為宣鑑侍者,後入閩住泉州瓦棺院(或寺)。確切地點待考。

慧恭(820-903),俗姓羅,福州(今福州市)人。17歲進京應試,因遊終南山奉日寺,注視祖師遺像有感,遂求出家。22歲受具足戒後,四處遊方,至湖南德山謁宣鑑禪師,得法後傳法信州西禪院。《宋高僧傳》本傳載,慧恭後返回閩中,“入福州長溪(即今霞浦)馬冠山”。又“自馬冠抵泉州富陽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徒侶解缽,禪坊立就,其為士庶向奉如此。

義存(822-908),俗姓曾,泉州南安縣(今南安市楊梅山下澗埕村)人。家世奉佛。義存9歲請求出家,未獲父允。12歲隨父遊莆田玉澗寺,拜僧慶元(一作“慶玄”)律師為師,留為童子,17歲落髮。24歲,遇唐武宗會昌滅法,玉澗寺遭毀,義存改裝儒服,往福州芙蓉山(位今福州市北約40公里),謁南嶽系著名禪師靈訓。靈訓禪師見而器之,留之左右。唐宣宗即位,復興佛教,義存“北遊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於幽州寶剎寺訖,巡名山,扣諸禪宗,突兀飄飄,雲翔鳥逝。”其間三到舒州投子山參大同禪師(屬青原系第五代),九至瑞州參拜良价禪師(屬青原系第五代)。良价於問答中感到義存的因緣“合在德山”,指點義存前往參德山。鹹通二年(861年),義存40歲,乃往湖南武陵德山(在今常德)參謁宣鑑禪師(屬青原系第五代)。宣鑑禪師是龍潭崇信的得法弟子、石頭希遷的三傳弟子。義存在德山盤泊數載,獲印可後返錫甌閩。據《雪峰志》記載,義存從德山回閩,“道由建安,結庵居之,今黃龍、雙石二寺是也。”黃龍寺、雙石寺均在甌寧縣(今建甌市)。鹹通九年(868年)因“追念芙蓉乃初進之地,遂還福州,止於芙蓉之石室。”

與義存同受業於芙蓉靈訓的行實禪師勸義存:“師之道巍巍乎,法門圍繞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鷲嶺猴江之為”,並告知義存:福州府西二百里有象骨山,環控四邑,峭拔萬仞,靈湫邃壑,奇姿異景,不可殫狀,為閩越之神秀。鹹通十一年(870年),行實偕義存上山踏勘。里人信士方訓、謝傚、陳佐等相助創庵於檉洋涼映臺之北。因象骨峰冬雪夏寒名為“雪峰”。從此,“師(即義存)以山而道侔,山以師而名山”。因有“雪峰義存”之稱。乾符年間(875-879年),唐僖宗賜額“應天雪峰禪院”,並賜義存紫袈裟與真覺大師號。義存雖居深山,名聲遠播。“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如召。”

唐乾寧元年(894年)寺院大規模擴建,此後殿宇遍佈山間,四方之僧爭趨法席者不可勝算矣。冬夏不減一千五百,法席大盛,成為江南一大叢林。

義存於開平二年(908年)五月卒於雪峰山。其著有《雪峰義存禪師語錄》二卷。

義存是唐末五代之交中國禪宗巨擘,其宗風遠播全國各地。義存在閩弘法近40年,各地禪客前來參學者輻湊雲集,他本人曾南下莆田、泉州等福建境內傳法。在泉州,刺史王延彬創東彌勒、資壽等院迎請義存講學,大加禮敬;晚年為報父母恩,還歸故里葬雙親於南安楊梅山,並建亭設庵,弘傳禪學,後成巖寺,俗稱“小雪峰”。他還曾多次出福建雲遊行化。但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得法弟子分燈化俗。據《景德傳燈錄》,義存有得法弟子56人,其中立傳者多達45人。

其中泉州地區有睡龍山道溥、福清院元訥、東禪和尚、招慶慧稜、西興化度師鬱(往浙江傳法)、耳相行修(往浙江杭州傳法)、鏡清道怤(往浙江杭州、越州一帶傳法)、安國弘瑫(往浙江傳法)、仙宗行瑫(在福州傳法)、報恩懷嶽(在漳州傳法)、隆壽紹卿(在漳州一帶傳法)。

福州地區有玄沙師備、鼓山神晏、大普山玄通、長生山皎然、蓮花山永福從弇、南洋契璠、永泰和尚、古田極樂元儼、芙蓉山如體、鵝湖智孚(往江西信州傳法)、和龍山守訥(往安徽池州傳法)、南嶽惟勁(往湖南嶽州傳法)、金輪可觀(往湖南嶽州傳法)。

漳州地區有保福從展、保福超悟。

建州地區有夢筆和尚。

廣東韶州有云門文堰、林泉和尚。

浙江台州有十相審超,湖州有清靜和尚,明州有翠巖令參,杭州有大錢山從襲、龍井通、龍興寺宗靖、龍華寺靈照,衢州有南臺仁禪師,越州有洞巖可休、越山師鼐。

江西江州有廬山訥、廬仙德明,撫州有明水懷忠,吉州有潮山延宗。

湖南潭州有溈山棲禪師。

湖北隋州有雙泉梁家庵永禪師,襄州有云蓋山歸本。

四川益州有普通山普明、永安雪峰和尚、懷果禪師。

河南洛京有憩鶴山和尚、南院和尚、嵩山德安。

河北定州有法海院行周。

山西太原有孚上座,潞州有玄暉禪師。

新羅國有大無為禪師。

查《福建通志·高僧傳》及《禪宗宗派源流·青原行思法脈·雪峰義存》,義存門下高足尚有扣冰和尚、師慧、歸、欽、道圓、忠、法海行舟、南臺仁、後金輪、四明無作、雙泉永等。

雪峰義存的再傳弟子,主要有12支法脈繁衍:

福州玄沙師備有法嗣13人,9人在福建,其餘4人分赴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在師備得法弟子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漳州羅漢桂琛,桂琛有得法弟子7人,創立法眼宗的文益就是他的弟子。

韶州雲門文偃有法嗣76人,再傳弟子52人。

福州長慶慧稜有法嗣27人,其中在閩者14人。其餘13分佈於江西、浙江、湖北以及新羅國。在慧稜法嗣中,泉州招慶道匡、杭州華龍寺彥球、婺州報恩寶資、襄州鷲嶺明遠都有得法弟子。

漳州保福從展有法嗣19人,其中在閩者11人,其餘8人分佈於湖南、江西等省傳法。在從展法嗣中,潭州延壽慧輪,漳州保福可儔等都有得法弟子。

福州鼓山神晏有法嗣11人,其中在閩者7人,其餘4人分佈於江蘇、浙江、湖北。

福州弘瑫有法嗣8人,都集中在福建福州傳法。

泉州睡龍山道溥有法嗣清豁1人,在漳州傳法。

漳州報恩懷嶽有法嗣師浩1人,傳法於潭州。

杭州龍華靈照有法嗣6人,其中5人在浙江,1人入閩在福州傳法。

明州翠巖令參的有法嗣2人,傳法於浙江。

杭州龍冊道怤有法嗣4人,傳法浙江。

嶽州金輪可觀有法嗣金輪和尚1人,傳法於南嶽。

綜上所述,雪峰義存的弟子多,分支法脈多,他通過弟子分燈傳法,又培養出169人再傳弟子。至於雪峰義存的三傳弟子就更多了。燈燈相續,缽缽相承,枝葉繁茂,形成龐大的傳法系統,於當時中國的覆蓋面如此之大,在雪峰義存同輩人中罕有其匹。在唐末五代其禪法覆蓋面幾乎達半個中國。

義存門下睡龍山道溥、福清院元訥、東禪和尚、招慶慧稜等人在泉州傳法。

道溥,號弘教。俗姓鄭。福州人,出家於寶林院。泉州刺史王延彬欽仰德高,請住五峰,後遷睡龍山。有僧問:“凡有言句,不出大千頂。未審頂外事如何?”道溥回答:“凡有言句,不是大千頂。”又問:“如何是大千頂? ”道溥答:“摩醯首羅天,猶是小千界。”道溥傳泉州清豁(?-976),嗣其席。

元訥,又作元衲,高麗(今朝鮮)人。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仰慕元訥道德,在南安東郊(今屬豐澤區北峰街道)建造福清院以居之。玄訥住院三十年,大闡玄風,後卒於本山。

東禪和尚,生平不詳,傳法於東禪寺。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和尚答道:“幸自可憐生,剛要異鄉邑。”

慧稜(854-932),俗姓孫,杭州鹽官人。13歲於蘇州通玄寺出家登戒。聞南方有禪學,遂遊閩嶺,於唐乾符五年(878年)入福建,先謁福州怡山西院大安禪師,繼訪福州靈雲溈仰宗志勤禪師,因尚有凝滯,遂上雪峰參義存禪師。慧稜在雪峰參學,不下峰頂三十載。唐天祐三年(906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迎請慧稜住泉州招慶禪院開法。慧稜在招慶弘揚禪法,“禪子委輸,唯虞後至”。後因閩帥之迎請,移錫福州長慶院,號“超覺大師”。故人稱“招慶慧稜”或“長慶慧稜”。慧稜為人性地慈忍,但對待參學者,要求十分嚴格,必能反三隅,方加印可。

慧稜於泉州招慶與福州長慶兩處開法,徒眾一千五百人。其中見載《禪宗宗派源流·青原行思法脈·長慶慧稜》有水陸洪儼、廬山紹宗、東禪可隆、東禪契訥、杭州契盈、長慶常慧、長慶弘辯、石佛靜、龍華彥球、枕峰青換、翠峰從欣、報慈慧朗、仙宗守玼、鷺嶺明遠、永安懷烈、廣嚴感澤、報恩寶資、閩山室令含、傾心法瑫、龍鬚道敫、吉州道殷、新羅龜山、保安連、報慈光雲、祥光澄靜、報慈從瓖、招慶道匡等二十七人。據《五燈會元》,又有報慧慈覺一人。

而義存門下泉州籍禪師在泉州境外傳法者有:

師鬱,泉州人。參雪峰義存悟旨,嗣法。住杭州西興化度院。

錢王聞其行,贈紫,署“悟真大師”。為青原下第六世。

行修(?-950),號法真。泉州陳氏。少投北巖院出家。年十八參雪峰義存得其心印。同光初,至杭構室西關高峰,漸成大院,名“耳相院”。寂後諡號“宗慧大師”。

道怤(868-937),俗姓陳。幼時於泉州開元寺出家、受具。謁雪峰義存悟旨。初住越州鑑清院,與吳越國丞相皮光業常相辯難。武肅王錢鏐命居天龍寺,署“順德大師”。穆王錢元瓘創杭州龍冊寺以居。道怤傳烏巨儀晏、溫州景豐、清化師訥、南禪遇緣、福州智遠、洞山龜端。

弘瑫,泉州陳氏。幼出家於龍華寺,參雪峰義存得法。住福州安國院。大闡玄風,有徒八百餘。後人浙,吳越王贈“明真禪師”號。

行瑫,字仁慧。泉州王氏。本泉州開元寺受業,後契旨於雪峰義存。住福州仙宗院。

懷嶽,泉州人。少從聖壽院受業,後依雪峰義存悟旨。住漳州報恩院。法席興盛,玄侶奔湊。

紹卿,泉州陳氏。幼於靈巖寺習經論。既長問法於雪峰義存,服勤數載。嘗侍雪峰義存山行,見風吹芋葉動,雪峰指動葉示之,頓覺開悟。後開法龍溪,移漳州隆壽,受賜“興法大師”號。

雪峰義存法嗣玄沙師備、招慶慧稜、鼓山神晏、保福從展、睡龍道溥等都有得法弟子在泉州繼續傳法。

玄沙師備法嗣有:

睡龍和尚,玄沙師備弟子。居泉州睡龍山。和尚上堂,舉拄杖曰:“三十年住山,得他氣力。”時有僧問和尚:“得甚氣力?”和尚回答:“遇溪過嶺,東拄西拄。”

永興,號神祿。福清人。從玄沙師備得法。住泉州溫陵瑞峰院。閩王請開堂。僧問:“大王請師出世,未委今日一會何以靈山?”曰:“徹古傳今。”又問“如何是和尚家風?”曰:“毛頭顯沙界,日月現其中。”

鼓山神晏法嗣有:

彊禪師,生平不詳,鼓山神晏弟子。住泉州鳳凰山。有僧問:“白浪滔天境,何人住太虛?”禪師答道:“靜夜思堯鼓,回頭聞舜琴。”

招慶慧稜法嗣有:

道匡(900-966),或作法因。俗姓李。潮州(廣東潮陽)人。慧稜始居泉州招慶,師入室參侍,妙悟日深。洎稜被召,師乃繼踵住持,學眾如故。據《禪宗宗派源流·青原行思法脈·招慶道匡》記載,道匡門下弟子有保福清溪、報恩宗顯、太平清海、龍光憕忋、興陽道欽、北院可休、慈雲慧清。

保福從展法嗣:

淨修(892-972),字省僜。又字文僜。俗姓阮,仙遊人。初謁保福從展,繼親玄沙師備,參究久之,得其密傳。相繼住持泉州千佛院、福先招慶院、南禪院(即今泉州承天寺),以學問淵博,精通內典,開堂說法,繁徵博引,偈頌傳誦叢林。傳靜、筠二法子。

清運,生平不詳。號資化。保福從展弟子。為青原下第七世。住泉州萬安院。

有僧問:“如何是萬安家風? ”清運答:“苔羹倉米飯。”又問:“忽來上客,將何祇侍?”答:“飯後三巡茶。”

從琛,號洪忍。依保福從展受法。住泉州鳳凰山。有僧問:“學人根思遲迴,方便門中乞師傍瞥。”從琛回答:“傍瞥。”又問:“深領師旨,安敢言乎?”從琛回答:“太多也!”

後招慶和尚,泉州人。在保福從展處得法。繼道匡禪師之後傳法於泉州招慶院。有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和尚答道:“一瓶兼一缽,到處出生涯。”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答道:“擾擾忽忽,晨雞暮鍾。”

琛禪師,保福弟子。生平不詳。住泉州西明院。有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禪師答道:“竹著瓦椀。”又問:“忽遇上客來時如何祇待?”禪師回答:“黃齋倉米飯。”

院深,生平不詳。參漳州保福院從展有省,得印可。出世泉州西明寺。

睡龍道溥法嗣:

清豁(?-976),泉州張氏。少禮鼓山國師落髮。初謁大章山如,後參睡龍道溥得法,嗣其席。住漳州保福寺。建隆三年(962)辭歸,往貴湖卓庵,刺史陳洪進奏賜紫衣,號“性空禪師”。臨終囑勿塔勿墳。

雪峰義存三傳弟子在泉州傳法:

行欽,名廣法。依玄沙師備門徒仙宗契符悟旨。初住雲臺院,後居泉州福清。

有僧問:“如何是佛家大意? ”行欽回答:“諸上座大家道取。”

宗顯,名明慧。依招慶慧稜門徒招慶道匡受法。住泉州報恩院。有僧問:“昔日靈山一會,迦葉親聞,未審今日誰是聞者?”宗顯回答:“卻憶七葉巖中尊。”

靜、筠,保福從展再傳弟子、招慶省僜法子。靜、筠聯手編撰從過去七佛,至禪宗所奉初祖大迦葉,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至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慧能,以及從慧能弟子青原行思至第八代屬於雪峰義存法系的禪師、從另一弟子南嶽懷讓至第七代屬於臨濟義玄法系的禪師或居士246人的傳記。展示了這兩系禪師的傳法世次,保存了不少前修遺事,古則公案,歌行偈頌,集古今諸方要為一卷,為佛教禪宗史書,取名為《祖堂集》。

雪峰義存泉州籍三傳弟子在外地傳法:

玄應(?-975),號定慧,俗姓吳,泉州晉江縣人。為玄沙師備再傳弟子,據《景德傳燈錄》記載,玄應自幼出家本州開元寺九佛院,“稟具,探律乘,閱大藏終帙”,乃往福州升山謁師備弟子白龍道希和尚,獲印可後,卻歸本州清溪,正值“清溪長老罷唱保福,庵於貴湖,一見以同道相契,溪命檀信於庵之西青陽山創室”,請玄應禪師宴處。《泉州開元寺志·玄應傳》載,玄應於白龍道希處“盡得其道,還卜隱貴湖。與清豁為鄰。”“宴處二十餘載”。宋開寶三年(970年),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之子陳文灝於漳州水南重創報劬院,再三堅請玄應前往主持法席。玄應不得已,乃前往,大啟法筵。有僧問:“如何是第一義?”玄應反問:“如何是第一義?”僧人道:“學人請益,師何倒問學人?”玄應說:“汝適來何請?”僧人道:“第一義。”玄應回答:“尚謂倒問耶?”

慧清,一作慧深,號普廣。依招慶慧稜之徒招慶道匡參禪得法。後住連州慈雲寺傳法。

可休,依招慶道匡受法。住永興北院傳法。

雪峰義存四傳弟子行言在外地傳法:

行言,字玄覺。泉州人。依清涼文益悟旨,為玄沙師備三傳弟子、羅漢桂琛再傳弟子。江南國主建報慈院,命行言大闡宗猷,海會二千餘眾,別署“導師”之號。行言上堂開示:“此日英賢共會,海眾同臻,諒惟佛法之趣無不備矣。若是英鑑之者,不須待言也。然言之本無,何以默矣?是以森羅萬象,諸佛洪源,顯明則海印光澄,冥味則情迷自惑,荀非通心上下逸格高人,則何以諸塵中發揚妙極,卷舒物象?縱奪森羅,示生非生,應滅非滅,生滅洞已,乃曰真常。言假則影散千途,論真則一空絕跡,豈可以有無生滅,則計之者哉?”

唐五代泉州禪宗興盛,在泉州傳法的禪師除上文記述者外,見載明何喬遠《閩書·方外志》記載的禪師,尚有泉州開元寺的令言禪師,延福寺無等禪師,開元寺常笈禪師,崇福寺文矩禪師,開元寺文超禪師、叔端禪師、義英禪師、弘則禪師、道昭禪師、從允禪師、棲霞禪師、行通禪師,隆壽寺法騫禪師。

令言,泉州開元寺僧,仙遊人。苦行,習內典。出遊燕趙,傳《法華》、《上生》二經,通宵不寐。久之,二經學者紛集其門。

無等,人稱“佛巖禪師”。會稽人。居南安九日山延福寺,靜修40年,足不出寺。唐大中年間(847-860年),泉州刺史盧仝白慕其名,三次遣使請見,均不至。盧仝白心中有氣,叫使者提劍告訴無等:“不下山,取頭來!”無等不為所屈,說:“身非我有,四大皆空,何況一頭?”盧仝白十分感嘆,以為無等真正看破紅塵,其於“空生之道,一至是乎,真高僧也。”於是為詩贈之雲:“九日峰前八十秋,禪庵遙枕晉江流。師心應共山無動,笑指雲霞早晚休。”

常笈,泉州開元寺僧,九坐智廣之法昆、鹽官無等之門人。清儉中食,足不妄履,雖比鄰不一至。詩人吳栻與周樸與之過往甚密。吳栻有贈詩:“炎蒸庭柏外,杖履雨花間。”泉州刺史林鄠以開元舊法華院親迎常笈主之。

文矩(?-898),字子薰,一字涅槃,福州黃氏子。詣萬歲塔譚空落髮。參長慶院大安得法。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親綵為掛子,久之漸露跡。閩王於泉州創崇福寺以居之,號“慧日禪師”。後住錫泉州城東護安功德院。光化元年(898年)戊午示滅。

文超,晉江盧氏子,字彥逸。策經為僧,博洽內外,學聞朝野。詔講《百法》,賜號“玄教大師”。講唯識於泉州,擢僧正。天祐中刺史王延彬構院開元殿東,曰:“清吟”,請居之。

叔端,仙遊陳氏。年十八,從龍華律師維賢得度。嘗遊錢塘蘇臺,參叩四方,靡不通達。制《義苑搜隱》、《宗鏡四緣》諸抄數十卷。時渤海敬田者,嶽嶽禪林間,端辯輒折之。乾符中,歸隱十年,州牧王延彬聞其道,置清涼精舍,延叔端為長講大德,號“明教大師”。

義英,晉江陳氏。年五十出家泉州開元寺。十八以試經得度。閩王審知造金銀二《藏經》,聞義英筆札,徵之繕寫,厚施以獎其勞,義英買田三十畝歸粥院。聞者割田供粥。

弘則,泉州人。幼有出塵志,東塔文偁度為弟子。受具於上都興善。住建法院。性簡素,雖王公予膏腴,不納。刺史王延彬贈句雲:“莫怪我來偏禮足,蕭宮無個似吾師”。

道昭,初名道聞,號惟識。晉江王氏。年十七薙染。居開元寺羅漢閣。龍啟元年(933),王延彬奏賜命服,詔以昭易聞。南唐保大間,詔徵不赴。所鈔《唯識論解》八十卷,有晉、魏筆法。

從允,吳氏子,泉州開元寺僧。清慎寡慾,夜誦晝習。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省詢禪師遊閩,從允參謁,一言而契,省詢十分驚奇。自此諠靜一致,心境同如。閩通文二年(937年)五月,取筆寫伽陀告寂。火浴,舍利有數百顆。

棲霞,同安人。居泉州開元寺。以道自高,不受佈施。

行通,泉州開元寺僧。禪餘以詩自娛,一食三衣,恬能苦澹。博洽經論,教觀無懈。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以旱請雨,通期三日,果如言。陳洪進奏賜命服,名“法慧大師。”

隆壽法騫禪師,有僧來參,次日請問“心要”,法騫回答:“昨日相逢序起居,今朝相見事還如。如何卻見呈心要,心要如何特地疏。”

①梁慧皎等《高僧傳合集》

②釋靜、釋筠《祖堂集》

③明何喬遠《閩書·方外志》

④民國陳衍《福建通志·高僧傳》

⑤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

⑥元釋大圭《紫雲開士傳》

⑦明釋元賢《開元寺志》

⑧釋向願《承天寺志稿》

⑨何雲等《禪宗宗派源流》

⑩釋震華《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

{11}王榮國《福建佛教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