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善於用人,更善於控制人,其實他對周瑜呂蒙都防著一手

孫權善於用人,名不虛傳,每到關鍵時刻總能找到合適的人,幫助東吳消災解難。但在善於用人的好名聲之下,孫權其實深諳帝王之術,更善於控制人,對任何人都心存戒備,防著一手。

赤壁之戰,周瑜程普分任左右大都督

周瑜是孫策的好朋友,兩人有升堂拜母之誼,孫策臨終之時留下“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囑託,而且在孫權接班時,周瑜表現了對孫權無比的忠誠和支持。《三國志》有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瑜將兵赴喪,遂留吳”,這就是說,周瑜帶著兵而來,確保孫權能夠順利接班。但即使是面對周瑜,孫權用人仍然是很玄妙的。

孫權善於用人,更善於控制人,其實他對周瑜呂蒙都防著一手

​曹操進攻江東,《三國志》記載,“(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劉)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程普是孫堅時代的老臣,從孫堅打黃巾開始就跟隨左右,孫策開拓江東,程普立的功勞也最大。很多年以後,呂蒙在為自己爭取戰役指揮權時,說出了事實真相,“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周)瑜,(程)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可見孫權在赤壁大戰用人時,並不是完全放手給周瑜,而是用老將程普牽制周瑜的。

周瑜自己清楚,孫權並不是完全相信自己

對於孫權的不信任(並不是針對某個人不信任,而是作為君王對誰都不能全部信任),聰明如周瑜者自然心中清楚,因此在周瑜向孫權提出進攻蜀地的建議時,周瑜主動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搭檔組合。

孫權善於用人,更善於控制人,其實他對周瑜呂蒙都防著一手

​周瑜提出,請孫權允許他和奮威將軍孫瑜共同進攻蜀地,取得蜀地同時併吞張魯之後,留下孫瑜將軍在那裡固守,和馬超結成聯盟;周瑜自己回來和孫權一起依據襄陽逼迫曹操,北方就可以謀取了。

孫瑜何許人也?孫瑜是孫堅弟弟孫靜的兒子,也就是孫權的堂兄,是東吳早期孫氏家族的主要將領。孫策平定江東,留給孫權五個郡,其中一個就是丹陽郡,建安九年(204年),孫瑜當了丹陽太守,可見地位之重要。

周瑜主動提出讓孫瑜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蜀地,就是怕孫權擔心自己尾大不掉。而且,周瑜特別指出,拿下蜀地和張魯之後,由孫瑜在當地駐守,我周瑜還是回來和主公一起對付曹操。這就是非常明確地對孫權說,你不用擔心我擁兵自重、另立山頭。周瑜之所以這麼小心翼翼,肯定是知道孫權平時有這樣的疑心病,不得不小心謹慎。

孫權善於用人,更善於控制人,其實他對周瑜呂蒙都防著一手

對呂蒙也防一手,並且沒有采納呂蒙臨終建議

《三國志》記載,在呂蒙準備偷襲南郡時,孫權故技重施,想任命孫皎(也是孫堅弟弟孫靜的兒子)、呂蒙分別擔任“左右部大督”,而且是孫皎在前,呂蒙在後。

呂蒙不愧是武將出身,沒有周瑜那樣儒雅隱忍,他直接勸諫孫權:當年周瑜、程普不和,分任左右部大都督,差點誤了國家大事(見上文)。如果孫權覺得孫皎行,就用孫皎;如果覺得我呂蒙行,就用我呂蒙。不要再分設左右部大都督了。

雖然孫權最後接受了呂蒙的建議,“以卿(呂蒙)為大督,命(孫)皎為後繼”。但給人的感覺是,孫權本來是想設左右部大都督的,以達到牽制呂蒙的目的,但後來被呂蒙當場點破了,孫權也只能無奈收回成命,畢竟當時用人之際,還是得給呂蒙一些面子。

孫權善於用人,更善於控制人,其實他對周瑜呂蒙都防著一手

​另外,呂蒙臨死時向孫權推薦自己的接班人,認為“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孫權雖然授予朱然假節的權力,鎮守江陵,但並沒有讓朱然擔任最高軍事負責人,而是另外選用了陸遜。當然孫權選陸遜肯定沒有錯,但畢竟是沒有采納呂蒙的臨終建議,這和劉禪對諸葛亮安排身後事言聽計從還是不一樣的(蔣琬、費禕都是諸葛亮指定的)。

摸金校尉曰:

由此可見,孫權的心思還是很深的,對如何選人用人、如何控制人,有自己一整套的想法,不會被大將權臣牽著鼻子走。

包括孫權一輩子其實也沒有重用張昭,晚年多次責備陸遜介入儲君之爭,都反映了孫權是一個獨立思考、有控制力的梟雄。孫權一死,此後的東吳君主卻一再陷入權臣(諸葛恪、孫峻、孫綝)把持朝政的尷尬境地,可惜可嘆。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