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經濟發展之路,開放與風險並行

“中興事件”在很多人看來是中美貿易戰的標誌性事件,同時也引發了我國的“缺芯”現狀反思。一時間,恐慌、焦慮以及民族主義等情緒接二連三發酵。但在黃益平看來,這都是中國經濟從“小國經濟”向“大國經濟”轉變過程中可以預見的障礙,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掌握所有核心技術。而在我國循序漸進的改革開放過程中,無論對新型產業還是金融行業,都是開放競爭與防範風險並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黃益平,近日做客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思想派強IP《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講述他對時下最熱的中美貿易戰的所聞所感。

做最值得的事方顯智慧

曾經我們一度以為,華為中興的科技產業崛起,證明我國已經走到世界技術的前沿了。但“中興事件”卻讓我們看到我國核心技術領域的不足。民間一時爆出“舉全國之力,研製中國芯,掌握核心技術”的聲音。

但實際上,在全球化的背景,只要遵守了規則,不必掌握全部的核心技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掌握所有核心技術。我們有能力去做最值得做的事情,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黃益平:經濟發展之路,開放與風險並行

目前,我們更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我國正從“小國經濟”向“大國經濟”轉變,對國際市場會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對國際市場的相應調整和外部的可能反應,我們都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一方面源於我國自身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毫無疑問的得益於周圍寬鬆的國際環境,雙方共同合作才是最好的結果。

競爭是前進最好的動力

國際上對我國改革開放之路一直很關注,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一度引發美國人恐慌,他們更多的還是擔心政府幹預資源配置來支持產業的發展。但實際上,我國早已看到政府盲目干預市場的弊端。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就開始重視偏重於市場化的經濟,而政府只管資本回報,不管企業經營,在新興產業發展之初,如果政府過度支持,產業就無法自我發展。故而,支持新興產業,應該有兩個方向,第一是不能限制競爭,必須秉持“誰能做好誰來做”的原則;第二要有完整的退出計劃,因為沒有選擇的不斷支持,就容易變成永遠長不大的“幼稚產業”。

儘管目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經濟聲響還沒有實現,但黃益平卻對此並不擔心:“我們的改革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改革,落實需要一個過程,大方向沒問題就可以。”

開放的同時更要防範風險

事實上,需要競爭和開放的並不只新興行業,金融產業同樣需要,甚至在黃益平看來,對金融業的開放應該更大膽。正如整個經濟改革開放,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當然,進一步開放的同時更要防範風險,在開放的過程當中,要構建宏觀審慎監管的框架。

黃益平:經濟發展之路,開放與風險並行

目前,“三會”變“兩會”,一直被看做是提高金融監管力度的重要手段,在黃益平看來,提高金融監管的獨立性是當務之急:“金融委統籌協調不同部門的政策力度,應該更強有力一些,同時增強了央行的功能。”

“一行三會”變“一行兩會”,說白了就是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併成銀保監會,把政策規則的制定功能下放到央行。黃益平個人傾向的央行監管模式,類似雙峰模式,宏觀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分裂開來,一個管公平交易,一個管宏觀風險。

但無論如何,黃益平對時下中美貿易戰中的中國處境很淡定,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在開放的同時注意防範風險,中國經濟發展之路未來可期。匯聚當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個體在大時代中舍與得的中國智慧,敬請關注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聆聽黃益平講述他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之路的看法。

黃益平:經濟發展之路,開放與風險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