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求求你少愛我一點!"

最近,不怎麼走紅的朱雨辰因為媽媽火了。

朱媽媽用自己整個生命來愛兒子,兒子走到哪兒自己跟到哪兒,她會每天早上4點鐘起來

給兒子熬去火的梨汁;會十幾年如一日地逼著兒子喝自己給他榨的營養果汁;會隨時一字不差地抄寫兒子發送的微博,明確標明是幾點幾分發送的;會干擾兒子的每一段感情,要求未來兒媳婦的標準是像自己一樣"一個人可以頂兩個菲傭"的"賢妻良母"……

這種沉重又令人窒息的愛震驚了所有人,很多人評論說只是通過文字就能感覺到壓抑,難以想象長期和這樣強勢的媽媽生活在一起會有多憋屈!

雖然朱媽媽的案例比較極端,但這種控制慾極強的家長在中國並不少見。

前陣子有一個新聞,一位高考生成績很優異想填報北大,可她的媽媽不願意孩子離家太遠,想讓她就近唸書,她不聽,這位媽媽就急得跳了嘉陵江,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媽媽以愛為名干涉女兒的選擇,甚至以死相逼想讓女兒做出妥協,表面看是出於對女兒獨自外出求學的擔心,實際是源於女兒脫離掌控後的不安。

在很多中國家庭中,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尤其是母親會調整做事的節奏,一切圍著孩子轉。

父母甚至會為了孩子,完全放棄自己,放棄自己的時間、放棄自己的興趣、放棄自己的理想……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因為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孩子成了許多父母人生價值的全部體現,所以他們不允許孩子反抗或者離開自己,這樣自己的人生就沒有了意義。

即使孩子已經成年,一些父母依然會以監護人自居,愛著或控制著孩子。

微博上曾有個段子,形象描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用心良苦":

5歲,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當然還有後續,35歲,我為你照顧剛出生的孩子;40歲,我為你的孩子報少年宮;42歲,我為你的孩子報奧數班……新一輪的循環開始。

當曾經的孩子已經成了父母,已經老去的父母還是不願意放開自己孩子的手。

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無法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無法從和孩子的共生關係中得體地退出,這是很多中國家長存在的"斷奶"困難。

很多時候,不願意剪開臍帶聯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想要通過對孩子的呵護來尋找價值感;通過對孩子的控制來實現自己的佔有慾,獲得安全感。

可是,孩子長大了,就應該和父母分離,這是成長的要求和意義。

龍應臺在《目送》裡曾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日本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孩子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增設"宿泊保育"教育活動,增強孩子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上小學之後,就獨自上學,不再需要父母接送。

拋開民族情感不談,在教育方面,我們確實有很多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父母適時對孩子放手,從容地從父母的身份中畢業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正確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該像海桑《給我的孩子》的詩中寫道的那樣:

你不是我的希望

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 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