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求求你少爱我一点!"

最近,不怎么走红的朱雨辰因为妈妈火了。

朱妈妈用自己整个生命来爱儿子,儿子走到哪儿自己跟到哪儿,她会每天早上4点钟起来

给儿子熬去火的梨汁;会十几年如一日地逼着儿子喝自己给他榨的营养果汁;会随时一字不差地抄写儿子发送的微博,明确标明是几点几分发送的;会干扰儿子的每一段感情,要求未来儿媳妇的标准是像自己一样"一个人可以顶两个菲佣"的"贤妻良母"……

这种沉重又令人窒息的爱震惊了所有人,很多人评论说只是通过文字就能感觉到压抑,难以想象长期和这样强势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会有多憋屈!

虽然朱妈妈的案例比较极端,但这种控制欲极强的家长在中国并不少见。

前阵子有一个新闻,一位高考生成绩很优异想填报北大,可她的妈妈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想让她就近念书,她不听,这位妈妈就急得跳了嘉陵江,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妈妈以爱为名干涉女儿的选择,甚至以死相逼想让女儿做出妥协,表面看是出于对女儿独自外出求学的担心,实际是源于女儿脱离掌控后的不安。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尤其是母亲会调整做事的节奏,一切围着孩子转。

父母甚至会为了孩子,完全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时间、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自己的理想……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因为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孩子成了许多父母人生价值的全部体现,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反抗或者离开自己,这样自己的人生就没有了意义。

即使孩子已经成年,一些父母依然会以监护人自居,爱着或控制着孩子。

微博上曾有个段子,形象描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用心良苦":

5岁,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当然还有后续,35岁,我为你照顾刚出生的孩子;40岁,我为你的孩子报少年宫;42岁,我为你的孩子报奥数班……新一轮的循环开始。

当曾经的孩子已经成了父母,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是不愿意放开自己孩子的手。

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无法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无法从和孩子的共生关系中得体地退出,这是很多中国家长存在的"断奶"困难。

很多时候,不愿意剪开脐带联系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想要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价值感;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获得安全感。

可是,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和父母分离,这是成长的要求和意义。

龙应台在《目送》里曾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日本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增设"宿泊保育"教育活动,增强孩子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上小学之后,就独自上学,不再需要父母接送。

抛开民族情感不谈,在教育方面,我们确实有很多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父母适时对孩子放手,从容地从父母的身份中毕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正确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像海桑《给我的孩子》的诗中写道的那样:

你不是我的希望

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 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