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

快樂公主79984791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母親在,家的凝聚力就在,母親若不在了,家也就容易散了。所以有人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從母親的肚子裡生出來,雖然那根與母親之間聯繫著的臍帶剪斷了,但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冥冥中看不見的還千絲萬縷的繫著。


從瓜瓜墜地的嬰兒長成能獨立處事的大人,每一天都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母親在,家就永遠是家。


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雖然從這個原生家庭獨立出去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逢年過節,或一召喚都會回到這個原生家庭,聚在母親周圍,這彷彿已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召令:母親在,家就在。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憶苦思下甜、唱唱歌、下盤棋、做做飯,熱熱鬧鬧,情感也在家人間湧流。


隨著母親離世,家的核心沒有了,凝聚力也就散了。


父親有可能不在,也有可能還健在,但大多數都會另找個老伴,照顧生活,家的氛圍也就變了。

至於兄弟姊妹之間要分以下兩種情況:


1、家風好的。



好的家風從小就將“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等理念傳遞給了孩子們,老大牽頭,弟妹們也願意跟從。母親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義還在。


不過因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親這條紐帶,必須相聚的時候少了,相距遠的也就剩下逢年過節的問候了。


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親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還是願意幫忙的,畢竟血濃於水的教育從小根植在心裡。


2、家風不好的。


十個指頭還有長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難免因父母的“重男親女”或“一碗水沒端平”而兄弟姊妹間有了比較,生了嫌隙。


以前因母親還在,家還能維持平衡,雖有不滿但能隱忍,討老人家一個歡心。母親這個紐帶一斷掉,就失去了維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遠不再往來,有的為了爭奪家產,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母親是一個家的靈魂人物,更是子女們成長的第一個引路人。良好的家風靠長輩傳遞,靠母親用她的愛去推行,兄弟姊妹間的融洽感情離不開母親的維繫與呵護。



每個母親最大的期望是孩子們都幸福,兄弟姊妹都和睦,那就要從小將血濃於水、互助友愛的種子播種進孩子們的心裡,一路澆灌,長大了它才能發芽、開花。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是子女們心中時間到就回家的召喚。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先講一個身邊的真事:我同事原來一家人相處挺好的。他母親走後,父親把保姆發展成老伴,受到兄弟姊妹的抵制,主要是擔心父親的房產被保姆騙走。父親心裡明白,就準備分割一下房產,幾個兄弟姐妹總感覺分配不公,反目成仇,不相往來了。如果母親在,這個家就在,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如果父親走了,母親在,也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母親在世時,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母親在哪,家就在哪。母親是家的象徵,家因為有母愛而存在,兄弟姊妹因為需要母愛的滋養而回家。而對成年的孩子來說,孝順母親、回饋母愛是責任,更是愛的召喚,儘管天各一方,兄弟姊妹總會回到老家相聚。

母親若不在世,對未成年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而對成年的孩子,母愛的紐帶斷了,兄弟姊妹的親情也就淡了。

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傾向於後者。那麼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情況一:

兄弟姊妹相距遙遠,各有各的小家,從天南海北聚攏回家探親,本來就不容易。對深處異鄉的人來說,母親若不在了,大費周折回老家,就失去了本來意義。兄弟姊妹相聚少了,自然親情就被時間沖淡了。

情況二:

母親若不在了,父親多有續絃。雖然孩子們可以接受父親續絃的事實,也希望父親晚年有人陪伴,但母愛終究是斷了。即使住的房子還是那棟老房子,但也不再是心目中的那個美好的家了,兄弟姊妹之間的親情,也因此大打折扣。

情況三:

母親去世後,父親也接著去世,房子也賣了,老家徹底回不去了。還有的兄弟姊妹不顧及親情,甚至因為家庭事務如家產房產分割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情何以堪?

如今,社會發展了,經濟條件好了,交通、通訊發達了,兄弟姊妹相聚更便捷、更經濟了。雖然母親不在了,但母愛在傳承,親情依舊在。血濃於水,讓兄弟姊妹常相聚,母愛親情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職場火鍋


為什麼說父母雙親不在,兄弟姐妹就不親近了?

這個問題很沉重,但也很現實。俗話說"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姊妹是一門親,雙親在,家在,雙親去家的味道就散了”。不過在具體現實中也不能一概而論,這主要決定以下幾個因素

一,家教友好型

這一種家庭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特別講尊卑,特別講傳承,特別有教養,特別有家教。尊老愛幼,禮儀廉恥深入人心。大的勇挑擔,善吃苦,樂擔責有大的模樣;小的善學習,尊長輩,遵規矩,守規則都有少的謙卑。一家人一顆心,風不散,雷不動,在長期的日月相依為命中,自然養成了一種天然依存和睦共生良好生活習慣。這樣家庭即使父母雙亡,兄弟姐妹仍團集共生,不離不棄。

二,家庭奇異型

父母平時就感情不好,性格不合,家庭矛盾叢生,不能和睦相溶。在這樣奇特環境影響下,孩子們以會根據自已個性分成或隨父或隨母兩大陣營。他們從小受父母不良影響,會以異樣或懷疑眼光看待世事萬物及人生。在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的心靈或多或少是不健康的,他們常常懷疑別人,甚至有時還懷疑自已。這樣的家庭一旦父母雙亡,大概兄弟姊妹就很難相互來往了。

三,家庭不公型

現在許許多多的人都在抱怨社會現象的種種不公。其實大家小家一個樣,就一個小小的家庭而言,也常常因處事欠缺而最終導致孩子們心氣不和,矛盾加深。一種是父母有意的,一開始就愛戴哪個孩子,不愛哪個孩子。而且在平時日常生活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自然而然地給孩子們造成心靈隔;另一種是父母無意的,認為某個孩子小或較弱,生活沒能力,經濟困難,於是在感情上,經濟上,生活上照顧比較多一點,或在財產繼承上多分了一點,競而引起其他孩子們的不滿,加劇了家庭矛盾滋生,最終影響了孩子們和睦關係。

四,家庭差異型

過去一個家庭兄弟姐妹眾多,但在後續各自成家立業發展中,差距會各有千秋。有富的,有窮的,有住別墅的,有買不起房賃房住的,千差萬別。如果平時家風好,兄弟姐妹感情又好,哪還會常來常往,相互幫襯著,否則的話,平時父母在感情就不和睦,如今生活差距這麼大,誰還再理誰。

如今,社會變了,自然而然人性己變了,究競世態炎涼如何?我想你心知。


老牛看事


兄弟姊妹之間的親情與母親在於不在毫無關係,該有的親情還有,不該有的,早就煙消雲散。


按理說兄弟姊妹都是母親親手撫養大的,都是吃母親的奶水長大的,他們本應該互相關愛,情同手足。當然這樣的兄弟姊妹數不勝數。

但是我們也不可否定有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不管是母親在於不在,他們都是水火不容,反目成仇。

究其原因,多數是為了家產分配不均,或是對父母偏愛兄弟姊妹中的某人,心裡不滿造成的,當然也有其它的原因。

別說普通人了,就連新加坡總理去年都因為財產分配不均,而跟兄弟姊妹們對簿公堂。我們身邊不也是經常有兄弟反目成仇的事例。我就知道一個弟弟因為家務事把他的哥哥,嫂子,侄子都殺死的例子。

說起來你們可能都不相信,今天我還聽說一個母親,有五個子女,母親老了,年紀大了,子女中沒有一個照顧她的,她到兒子家,兒子不管,到女兒家,女兒讓她去找兒子,這位母親絕望中喝農藥死了。

你們別以為這是偶然的例子,農村裡這樣的事多的很,越是子女多的,母親老了以後,越是沒有人照顧。至於上吊自殺的事例,我還知道三個,都是過年回老家聽說的。


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他們是上吊自殺的,因為我都認識他們,還認識他們的子女。

最後我當然希望天下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和和睦睦,相親相愛,共同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


大智度


父母在,我們還知道來處;父母不在了,我們卻找不到歸途。

一個家庭就好比一棵樹,父親是根,母親是幹,兄弟姐妹是從樹幹上長出的枝丫,看似毫不相干,卻又緊密相連。父親如山般偉岸深沉,默默為家人輸送養分,母親如水般柔情,牽起情感紐帶將家人緊緊圍攏,兄弟姐妹靠著父親的養分、母親的情感,甜蜜、快樂、努力的生長著。

隨著歲月流逝,父母已不再健壯,原來的枝丫也都有了自己的小枝丫,母親紐帶的作用越來越弱化。當根朽了,乾枯了,原來的枝丫也變成了根或乾的時候,它們之間感情的河也慢慢擱淺了。

作為一個北漂,每年春節都會回老家和家人團聚,雖然車票難買,雖然回一次家可能花光一年的積蓄,可想想父母的期盼、家人的溫暖,還是義無返顧的回家。我的兄弟姐姐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平時因為工作原因,都沒太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春節成了我們唯一孝順他們的機會。父母身體還算健朗,但是多年超負荷的勞作已積勞成疾,長期的腰痛肩痛,卻醫治無方,母親人很樂觀,也很堅強,經常會拿病痛開玩笑,我們都知道她是不想讓我們擔心才故作輕鬆,其實每當她腰痛發作的時候我都會很心酸,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在心裡為她默默祈福。

今年春節回家,感觸頗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村人的感情觀變了,這種感情觀的改變直接蔓延到親人朋友之間。往年回家姐姐們早就來到我家和母親一起準備好飯菜等著我們,然後對我們噓寒問暖,尤其是對孩子更是疼愛。可今年全變了,回家的時候,大姐還在為自己的新家忙碌,說什麼等在新家過了年再回來,二姐在城裡飯店上班,沒年假,回不來,弟弟是搞裝修的,年底了,整天在外面討債,在我們進屋的那一刻,只有父母在廚房裡忙碌著,我突然覺得父母好孤獨。

曾經,我們兄弟姐姐們齊聚晚餐後總會圍坐在母親的房價取暖聊天,問問家長裡短,說說來年打算,大家其樂融融,母親看起來也特別高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已沒有了這種興趣,吃完飯,總有各自的理由急著回家,等大家都散了,母親也洗洗睡了。當我躺在床上無法入眠時,腦海裡總會浮現以往的畫面,總會問自己當母親不在了,我們兄弟姐姐聚在一起的機會是否都很少有了?答案版本很多,心裡難免憂傷,於是自己安慰自己說“不會的,我們血脈相通,就是母親不在了,我們的感情還會向以前一樣”。

時光爬滿了母親的臉,也正在慢慢奪走她的一切,真希望時間能慢點,讓操勞一輩子的母親能安享晚年,讓我們這些四海漂泊的遊子還能找到回家的理由。

根朽了,乾枯了,請原來的枝丫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處而顯得那麼生疏!


無籃不歡


這個問題問的很實際啊!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回家找父母,就像在找自己兒時的溫暖,心靈的港灣,父母在,家是一個核心,子女們圍著這個核心轉,兄弟姐妹逢年過節相聚;父母不在了,我們親人聯繫的血親的紐帶就斷了,家沒有老人就沒有了核心,就散了,親情就淡了,甚至消失了。


但是親情為什麼會消失?每個家庭都是各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老人對待子女上,重男輕女。中國的老人,這種思想嚴重,不能一碗水端平的對待子女。其實這樣做就埋下了兄弟姐妹不和的隱患!

原因之二是財產分配不公。錢給兒子,女兒是外人,盡孝可以,財產和你沒關係!金錢最能考驗親情和人性,女兒不是聖人,不在乎金錢,不等於能心理平衡,矛盾產生了,有的家庭因為財產不公,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形同陌路。爹媽一老,誰還在乎親情?各過各的,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還有就是家風!說起這一點,特別有感觸。自己的姥爺家是大戶,姥爺那輩哥五個,每家又各有眾多子女。姥爺是老大。姥爺一生有八個子女,四男四女,又各有三到四個子女。在我的記憶中,大家族人口眾多。但是就沒看到親人們打過架。這要歸功於姥姥!她訂下規矩,家庭必須和和睦睦,兄弟姊妹要相親相愛。妯娌之間要大的謙讓小的,小的要敬大的。誰家有了事情,各家都要出人出力。解決不了的事情要坐下來商量。大事小情全家不許旁觀。所以,姥姥家是最和睦的家庭,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家風。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依然延續了這個家風,親情依舊。老人把最重要的精神流傳了下來。



而有的家庭吵吵鬧鬧,父母不和,兄弟姊妹不和,忘了血濃於水,總是挑別人的不是,得理不饒人。東家長西家短,今天這不對,明天那裡做錯了!這樣的家庭,還會有親情嗎?早在爭吵不休中耗盡了!所以,家和萬事興,親情需要兄弟姐妹彼此包容,共同維護,才能維繫。由此可見家風是多麼重要!家風好,兄弟姐妹和睦,親情永在;家風不好,兄弟姐妹形同陌路,當然,親情就不在了。


楊楊148274623


看到題目忍不住說兩句。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深含哲理,發人深省!

如果說父親是山,那麼母親就是海!她包容,勤勞,持家…所有的優點在母親身上都可以體現;如果父親是一家的基石,那麼母親就是一家的靈魂!

母親在維繫,呵護,加強,增進兄弟姐妹感情上是不可替代的!老大,老二,老三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等母親都瞭如指掌,兄弟姐妹融洽的關係離不開母親的功勞!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女長髮成人,成家立業。母親也會滿臉皺紋,慢慢老去。當兒女各自成家以後,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這是母親的作用更加是舉足輕重,兄弟姐妹之間的話題更多是父母的身體狀況。逢年過節,母親的嘮叨各做的飯菜是兒女們最好的禮物!

當母親去了,感覺就像沒有了家,整個人就會失魂落魄,當你清醒了,慢慢地會發現,有些東西永遠的失去了。其中就有兄弟姐妹的感情,我不認為會沒有感情,只是會變淡的,一定會!因為母親這根紐帶已經飄走了……

母親最大的幸福就是兒女們過得幸福!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兄友弟恭,母親在,我們要做到,做好;母親去,我們也應該做好,因為我們身上流著同樣的血液,而這更是母親的心願…

願天下母親倖福!!


山枝祝


母親生了我們,哺育了我們。從小到大,我們和母親呆在一起的時間更多;因為父親要在外掙錢,我們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就少。母親心軟,很多事都讓著我們,寵著我們,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很能幹,很自信。好像,我們可以入地,可以上天;父親嚴格,因為父親在外勞做,回家休息,也是為了下次出門,能更好的工作,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陪我們玩耍。因為,人是感情動物,呆在一起時間長了才會有感情。而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多少有陌生。人,都是為了生存,父親在外打拼,深知社會的艱辛,希望兒女比自己強,所以對兒女,是恨鐵不成鋼,更加嚴格要求。但是,我們處在玩耍的年紀,不能體會父親的愛心,對父親只有畏懼感。這種畏懼感一直從小埋在心中,不敢和父親打鬧。而母親對我們的親切愛憐,也一直埋在心裡。在我們成年後,當母親還在時,我們也一直認為自己還是孩子,感覺沒有社會的壓力,可以為所欲為,隨心所欲。兄弟姐妹回到家中,因為是一母同生,母親對我們的愛,我們對媽媽的愛,都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母親在家,感覺就是溫暖。而父親,因為工作原因,陪我們較少,我們對父親多少有些害怕;一般母親不在後,父親又多會再婚。新的後媽,不能代替我們對親生母親的感情,會感到陌生而沒有親和力。對父親的畏懼,和對後媽的陌生,造成了"母親不在,家不在",我們就很少回父親家。兄弟姐妹,回父親家的次數少,聚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因為人的感情,是時間堆起來的,聚會少了,自然感情就淡了。


一片漂著的雲


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逝,人生只剩歸途。

如果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不是沒有親情了,只是越來越疏遠淡薄了。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立業,來往自然是沒小時候那麼頻繁,如果沒什麼特別的事,一年到頭也許只有春節的時候才走動一次,日子久了自然就會變得生疏。不論是親人還朋友之間,久不來往都會變得生疏,日久生情,日久也生疏。


再加上當今社會風氣的變質,俗話說人窮莫走親,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間也存在著貧富懸虛,可能因為錢財方面的事而傷了感情。說實在的,我家就是這種情況,我兩個叔叔和兩個姑姑跟我爸是同父異母的,由來就不怎麼親近,再加上我們這個家庭條件不好,他們跟我們就跟路人似得。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好像這種事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有很多家庭都是相似的,也許這就是生活!


墨劍詩聯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親情永遠都會在,只是在於每個人的感覺,感情是要時間才能培養出來的,親情也是一樣的。

下面我來說說我家的親情

奶奶在世的時候,叔叔,姑姑們都會隔一段時間就會來接奶奶去他們家小住幾日,尤其是姑姑從小就是個調皮的人,(家裡她最小都寵她)然而奶奶住幾天就嚷嚷著回來,姑姑又惹奶奶生氣了。回來後住幾天叔叔又來接去了,奶奶一年中大兒子家住了二兒子家住,三兒子家住,再去姑姑家住。鄰居們都會念叨這老太太在那個兒子家呢?

奶奶是13年去世的,奶奶去世了大家日常也就見面的次數也少了。大家為了每個小家,各忙各的。沒有什麼事也就不會相聚,奶奶就是他們相聚的那個點。

奶奶在的時候,家裡有什麼事情都會讓奶奶知道,奶奶也就會告訴其他的人,讓他們也出出意見。大家就會更加理解各自生活中的難處。

而現在就算有什麼事情都會自己拿主意解決,一年到頭也就見面的次數少了,為了各自的小家庭而奮鬥。

感情疏遠了,親情永遠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