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條山大敗,衛立煌是不是要負主要責任?

黃逍76441463


1940年2月,第97軍軍長兼冀察戰區政治部主任朱懷冰(保定四期)奉蔣介石密令,同時指揮西北軍龐炳勳部、河北民軍張蔭梧部,分三路進攻太行山八路軍根據地,遭到八路軍主力的全面反擊,朱懷冰第97軍被圍時急電第一戰區衛立煌求救,衛立煌以沒有軍委會明令為由堅不馳援,最終第97軍大部覆滅,朱懷冰僅率2000殘部逃出。



在蔣介石看來,這位衛總司令的做法有點出格了。同時,陝西及河南地區駐軍首腦蔣鼎文、湯恩伯非常眼饞衛立煌兼領的“河南省主席”職務,不停地打小報告誣指衛立煌與八路軍有染。

寧可腐化不能赤化,這是蔣介石的底線,於是1941年3月電召衛立煌前往重慶述職,其實就是訓斥和甄別,兩人大吵一番,衛立煌賭氣請假上了峨眉山散心,蔣介石則特派參謀總長何應欽前往第一戰區視察,而就在此期間,日寇華北方面軍已經做好了進攻中條山的戰役準備。大戰爆發前,衛立煌緊急趕回洛陽指揮所佈署,但為時已晚。



中條山慘敗使國軍陣亡高達42000人,被俘35000人,戰死中將級軍官即達六名,第5和第14兩個集團軍約18萬人損失超過70%,而日軍傷亡甚微,蔣介石傷心地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中條山防線全部失守後,黃河以北再無中央軍主力部隊,日寇不僅可以傾全力圍剿八路軍,同時兵鋒進抵黃河岸邊,為1944年佔領洛陽和開封做好了軍事準備。對於這場極度惡化北方抗戰形勢的大敗,責任應該怎麼劃分呢?恐怕這口大鍋要由蔣介石、衛立煌及何應欽共同來背,蔣介石應當承擔主要責任,衛立煌次之,何總參謀長屬於添亂。



關於蔣介石。

中條山慘敗的歷史節點,正是“皖南事變”爆發後不久,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剛剛降到冰點,雙方處於互不信任的階段,破壞了八路軍與中條山守軍互為犄角的戰略態勢,使日軍放手集中兵力進攻中央軍;本來,日寇華北方面軍的作戰課和情報課兩部門,對於是否打掉中條山國軍主力是有爭議的,作戰課認為中條山牽制了三個師團主力,使圍剿八路軍的兵力經常力不從心,主張堅決割掉這條“華北的盲腸”;而情報課認為一旦打掉中條山國軍,國共互相牽制和摩擦的局面將不復存在,日軍將獨自承擔對付八路軍的作戰壓力,然而皖南事變的爆發讓這一爭論戞然而止,多田峻決計先打中條山,再剿八路軍。

用人不疑是統帥的必要素質,陸軍二級上將衛立煌,身兼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河南省主席”等要職,於北方抗日戰場關係甚大,要麼放手使用,要麼乾脆換人,蔣某人這樣用而且疑的狀態,使衛立煌根本不能全身心撲在作戰指揮上,更因為滯留四川不歸,造成中條山防區戰役準備嚴重不足;類似錯誤還有一條,即調走號稱“中條山鐵柱子”的孫蔚如第4集團軍,歸根到底,還是蔣介石不信任這支楊虎城留下的部隊,生怕其在中條山坐大,特意劃給了胡宗南指揮和監視,而這支陝軍作戰勇猛且士氣旺盛,原本是中條山被圍攻13次而不破的主力部隊。



關於衛立煌。

其一,疲於應付重慶和延安方面的政治往來,對戰區部隊的日常警備和訓練督促嚴重缺失,由於中條山國軍自1938年春進駐以來防線三年未破,官兵普遍懈怠,陣地疏於戒備,通訊聯絡不暢,原定進行的一年期整訓工作,拖沓至二年半都未完成。因此當日軍動用特種部隊空降作戰時,各級指揮部陷於一片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機動防禦;

其二,在日軍大批增兵晉南,總數已達六個師團和二個半混成旅團超過10萬人時,進攻中條山的徵候已十分明顯,衛立煌仍然在跟猴子玩耍,未能及時趕回部隊,無論蔣介石做了什麼,作為戰區司令都是不負責任的。1941年5月7日晚,日軍以“中間穿透、四面合圍”的戰術發動總攻,而衛長官5月5日才返回洛陽前指,黃花菜都涼了。

(衛立煌造訪延安)

關於何應欽。

恐怕這位何總長到第一戰區視察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如何加固中條山防線和防範日軍進攻,更多的是來調查衛立煌是否與八路軍關係不清的問題,因此對作戰方面關心不夠。在得到日軍即將進攻的情報後,軍委會軍令部給第一戰區擬定了甲乙丙三案:甲案是放棄中條山,戰區主力撤至黃河以南;乙案是主動對日軍發起進攻,破壞日軍的戰役準備,以攻代守;丙案是不堅持固守中條山陣地,主力轉至外線遂行機動作戰。

何應欽從4月18日到20日在洛陽組織三天的軍事會議,最終個人拍板選擇乙案,不切實際地提出主動對華北日軍發起攻擊的作戰方案,這基本是罔顧國軍戰力的異想天開。大戰在即,這樣的戰役集結會使日軍更方便捕捉國軍主力加以圍殲,遠比分散佈防的損失要大,致使許多部隊被趕到黃河岸邊不能南渡,成群結隊被敵人俘虜在河灘上,更有800學兵誓死不降投河自盡的悲壯,怎一個慘字了得。



中條山慘敗後,日寇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峻晉升大將奉調回國,衛立煌被解除兵權轉任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主任,第一戰區由腐化嚴重的蔣鼎文接手,湯恩伯晉升戰區副司令長官。八路軍終於不再受“摩擦”的牽絆,正準備放手發展之際,卻迎來了更加狡猾兇惡的敵人,新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為遂行中條山作戰任務,侵華日軍擬將駐贛北的第33師團增調給華北方面軍,第33師團臨走時想露一手,不料卻成就了羅卓英和王耀武的“上高大捷”。


度度狼gg


先給大家簡要地描述一下中條山戰役的概況,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中原會戰”),這場戰役發生在1941年5月,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中唯一的一場,中日雙方精銳鑼對鑼、鼓對鼓、面對面的,有準備的一場數十萬人參戰級別的大戰役(淞滬戰役、武漢戰役、臺兒莊戰役均是雙方準備不充分或是中方被動應戰的戰役)。

當時,抗戰已進入相持階段,在晉豫地區中條山一帶,駐有中國正規軍第五集團軍、第十四集團軍七個軍,以及閻老西等軍閥的地方軍約有二十六、七萬之眾。日軍至戰役開始前,兵力也增至六個師團,近四個混成旅,三個飛機飛行團,總兵力超十萬人。自1938年起,雙方已對恃兩、三年了,中國守軍佔有兵力上的優勢。1941年5月7日,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中條山中國守軍,中條山戰役打響。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僅一個多月時間,中國軍隊就以被俘3.5萬人,遺棄屍體4.2萬具,而日軍 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的懸殊比例,全線潰敗、呑下了戰敗的苦果。從這場戰役我們可以看到,在正面戰場上,國軍戰鬥力之潺弱、指揮能力、應變能力、抗打擊能力之低下!網上有許多網噴曾無限地吹噓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的作用,這場戰役,可以讓他們閉嘴了!

這場戰役中國守軍戰敗戰敗的原因已有很多分析文章了,在這,我只著重說一說衛立煌應該負什麼責任。個人認為,中條山戰役的失敗,主要責任應由兩個人負責:一是蔣介石,二是衛立煌!

蔣介石才薄心高,心胸狹窄、無端猜忌,造成將相失和、君臣失和,無疑是造成這場戰役失敗的主要負責任者。而衛立煌,不以大局為重,身為三軍統帥,竟可以在戰役打響時負氣遠離自己的崗位,同樣有不可饒恕的主要責任!

雖然,衛立煌離開自己的崗位有很多原因,但要知道,蔣介石自始至終並沒有撤消他前線總指揮的職務!戰役打響前、中、後,他仍是前敵最高指揮官!面對強敵,身為前線最高指揮官,竟能遠離指揮部,對戰場形勢不聞不問、聽之任之,中條山戰役大敗,他當然要負主要責任!要負的主要責任就是:一、擅離崗位!二、治軍不嚴!中條山守軍,號稱國軍中的精銳,竟一觸即潰,就可見衛立煌平時對戰場的態勢沒有深入的瞭解,對手下的將領沒有盡到督促警醒、明確職責的責任,對防守的陣形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如果他手下的將領職責明確、兵力配置環環相扣、互為羽翼,面對突然打擊,亦能按部就班阻擊來敵,雖最終會因主帥不在缺乏總體調度而敗,但總不會至於一觸即潰,全線失守的。所以,中條山戰役大敗,衛立煌的責任也是很大的。


50後男人


抗日戰爭中最恥辱的中條山之戰,慘敗只因這位夫人的故去!

1941年5月,在山西中條山地區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國軍雖然英勇奮戰,但最終卻慘敗告終。據統計日方傷亡人數不足3000,而中方陣亡4萬人,被俘3.5萬人,這一戰中還有10餘名少將以上的高級將領陣亡。蔣介石也憤怒的稱這一戰為“恥辱”。然而這一戰中國的慘敗,原因竟然和一位夫人的離世有關,她就是衛立煌的妻子朱韻珩。

衛立煌朱韻珩夫婦

朱韻珩自幼被教會收養,但卻讓她有機會得到好的教育,後來他留學美國,回國後成為了崇實女中校長。1927年衛立煌率領北伐軍一部駐紮在風車山地區,部隊日常的操練卻干擾了崇實女中的教學,朱校長便前去交涉,一來二缺,朱韻珩卻與衛立煌漸生情愫,最終結為夫妻。

1927年12月24日,聖誕之夜,在蔣介石與宋美齡的世紀婚禮之時,衛立煌與朱韻珩也舉行了自己的結婚儀式。而這一層關係也使朱韻珩與宋美齡結為好友。二人都為基督教信徒,也都曾經留學美國,很有共同語言。據說,朱韻珩與宋美齡見面時,常常用英語交談,而彼此的書信也多是用英語。二人親密的關係也成為了彼此的“太太路線”,宋美齡需要幫蔣介石拉攏人才,而朱韻珩也希望通過宋美齡的關係,幫助衛立煌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衛立煌夫婦

衛立煌與蔣介石雖然是老戰友,當年永豐艦上護衛孫中山時,二人就在孫先生的兩側。然而衛立煌反對內戰,主張抗日,又與蔣多有矛盾,這時朱韻珩與宋美齡的關係便成為最好的調節劑。

1939年1月,衛立煌升任第一戰區司令,然而他卻沒有兼任河南省主席,這使他在指揮作戰中常常遇到諸多不便,朱韻珩同宋美齡透露了丈夫心中的不快,而沒過幾日,衛立煌便得到了河南省主席的任命書。朱韻珩對其父的幫助大概就是像這樣。

衛立煌

忻口會戰和太原會戰後,中條山已經成為了晉南地區最後的要塞,此地的防衛此前一直由衛立煌負責,曾經13次抵擋了日本的進攻。使日軍始終難以從山西渡過黃河。

然而,當抗日戰爭逐漸深入到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時,國民政府開始傾向於消極抗日政策,作為國民政府中的抗日派,衛立煌不受待見。而1939年的10月,朱韻珩又因病離世。宋美齡給了衛立煌一個機會,打算把侄女許配給他,但衛立煌卻婉拒了。從此,沒了朱韻珩這層關係,蔣介石開始不信任衛立煌。

不久後,衛立煌被蔣介石剝奪了中條山地區的指揮權。得知這一消息後,日本人立即組織了大規模的攻勢。接替衛立煌指揮權的何應欽完全不瞭解中條山地區的防禦佈置,在他的瞎指揮下,中方慘敗。不久後,衛立煌又被剝奪了第一戰區司令的職務,黯然離開了抗日前線。

中條山之戰

或許朱韻珩夫人沒有不幸去世,也能阻止蔣介石的昏招,而中條山之戰也就不會有如此恥辱的慘敗了!


孫博士侃歷史


當然不是。第一責任人肯定是蔣介石。

中條山根據地雖然是衛立煌將軍經營多年,但中條山開戰前,衛立煌因為“通共”問題被蔣叫回重慶述職,被蔣批評後一氣之下上了峨眉山了(學岳飛)。所以中條山戰役的關鍵時刻,他不在前線。因為衛立煌鬧情緒撂挑子,蔣任命何應欽臨時主持中條山國軍,且不論何應欽一直以來的親日立場,就算他要打,剛剛到任連手下部隊在哪都不知道,你讓他怎麼部署?

蔣在開戰之前撤回了衛立煌,又將中條山國軍最精銳的第四集團軍調去剿共,可謂斬首抽脊,此戰已經必敗。

另外反駁幾個觀點。

1、衛立煌在戰役中始終擔任戰役總指揮,應該負責。我要說這個總指揮只是一個名頭,整個戰役過程中他始終不在前線,他怎麼指揮?

2、國軍的慘敗表明衛立煌準備不足,他應該負責。首先,看了之前的分析,我們知道中條山國軍在戰前處於怎樣的境地,無首無脊,就是一團死肉,衛立煌就是提前做再多的備戰準備又能有什麼用?我倒覺得中條山國軍能堅持抵抗三天真是虧了衛立煌平時的戰備工作做得好。其次,中條山戰役日軍投入的力量和專注度也是空前的,事實證明,只要日軍認真地想打一仗,中國軍隊很難抵抗,可以參見第四次長沙會戰。

3、衛立煌負氣不出,應該負責。需要說明的是,衛立煌不是不顧大局的人。在得知日軍發動進攻後,他第一時間返回前線,並通過電報指揮前線部隊,但這種指揮終究是效率低下的,特別是第四集團軍不在,他缺乏可靠的預備隊,只能要求前線部隊堅持抵抗,等他回去。日軍7日發動進攻,他9日就已經到達了洛陽,可惜此時中條山國軍已經開始崩潰了,他此時已是回天乏術,就算強行渡河返回中條山也不過是給日軍送人頭而已。


明厲鋒


中條山大敗,衛立煌不能說沒有責任,但不負主要主要責任,主要責任一在蔣介石、胡宗南、湯恩伯、蔣鼎文這邊,還有一在在日本人這邊,就是日本人有多大意志和決心打這場戰役上了,我們分別來講。

從蔣介石這邊來說,內部派系太多,尤其是黃埔系和非黃埔系,衛立煌雖然以非黃埔系得到蔣介石的信任,擔任第一戰區總司令和河南省省政府主席,但是在他的左邊有胡宗南,抗戰期間至始至終都沒有投入戰場,專門用來盯住共產黨;右邊是湯恩伯和蔣鼎文,湯恩伯是什麼人?貪汙、弄權,除了忠心,在軍事上勝負參半。有這幾個人在身邊鉗制,尤其是衛立煌從抗戰大局出發,對十八集團軍一視同仁,自然會被黃埔系、軍統、中統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百般掣肘和刁難。實際上衛立煌就是因為蔣介石的批評,賭氣跑到峨眉山上,致使將兵不見,貽誤戰機。

從日本人這邊看,縱觀整個抗戰戰爭,只要是日本人下決心打的戰爭,國軍很難招架的住,實際上國軍的精銳早在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中被消耗殆盡,基本上很難組織有效的抵抗,最後只有在抗戰最後期的美械裝備的武裝下才有一戰的實力。在整個抗爭進入到相持階段的時候,日本人的戰略基本上是以維持為主,對國民黨是又打又和,棗宜會戰就是這樣,只佔領大城市形成威懾,一勝利就退回去。而中條山戰役的背景是日本人為了緩解海上美軍的壓力,發起大陸攻勢,逼迫國民黨儘早投降,所以整個中條山戰役和豫湘桂戰役,既有國民黨準備不足的原因,也有日本人動了真格的原因。


青年史學家


中條山大敗和衛立煌的關係真不大,因為拒絕反共搞摩擦,衛立煌受到國名黨高層排擠,在中條山戰役爆發前被蔣介石軟禁在峨嵋山,當時指揮第一戰區作戰的是何應欽,瞭解抗戰史的都知道何應欽打仗手藝多潮啊!國軍想不敗都難。

1938年8月的武漢會戰結束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不再謀求徹底滅亡中國伺機和國民黨政府和談。這種時候蔣介石反共的打算從新抬頭,不斷搞摩擦,大量原本防守中條山的精銳中央軍被調到中共陝甘寧邊區周邊佈防,中條山只剩下曾萬鐘的第5集團軍和劉茂恩的第14集團軍約為十七萬餘人防守。1941年1月4日,國民黨更是發動皖南事變,掀起反共高潮,國共雙方摩擦不斷。就是在這種中國國防力量面臨分裂的情況下,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範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準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遺棄屍體4.2萬具,日軍據中方公佈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此役給積極“剿共”的國民政府沉重打擊,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1941年1月30日,侵華日軍提出“1941年度的作戰,根據當前任務,大致確保現在的佔領地區,尤其在夏秋季節鬚髮揮綜合戰力,對中施加重大壓力。特別期待於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中央軍的一戰(亦即中條山戰役)。”

為了迅速“解決中國事變”,日方決心集中兵力進犯中條山,並陰謀策劃全殲中國守軍。為此,日本中國派遣軍“不顧警備地區治安狀況的下降”,“從華中抽調第17、第33兩個師團”,配屬華北方面軍。再由關東軍調集飛行第32、第83戰隊,第3飛行集團主力,在運城、新鄉兩個機場展開,擔任空中配合。接著,日華北派遣軍將其所轄兵力作了適應性調整,編成了參加中條山會戰的序列——第1軍:第33、第36、第37、第41師團,獨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團,軍預備隊;方面軍直轄兵團:第21、第35師團,原配屬35師團之騎兵第4旅團一部及第3飛行集團。指揮官: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中將。總兵力約10萬餘人。

在日本積極備戰的時候,國軍卻臨陣換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因拒絕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擠,不見諒於蔣介石,於1941年春到重慶述職後,被軟禁在峨嵋山未歸。由於戰區主帥缺位,國軍各部指揮失靈,面對日軍的兇猛進攻只能僵硬死守,各部倉促應戰,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第12師師長寸性奇犧牲;第3軍軍長唐淮源、第98軍軍長武士敏、第二十二師梁希賢力戰不敵自殺殉國。

可以說中條山大敗基層官兵還是浴血奮戰的能夠指責的地方不多,但國民黨高層麻痺大意不防備日軍、積極全力反共的行為太坑人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先分析下當時的人和事:

衛立煌這個人很正面,在北伐戰爭、圍剿紅軍、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作為非嫡系將領還深得國民黨中央信任,中條山戰役期間任第一戰區司令兼冀察戰區司令兼河南省主席,當時共產黨領導的十八集團軍歸第一戰區指揮,衛多次表態凡是抗日的隊伍他都一視同仁,並對十八集團軍的補給和軍餉一直給予保障,對此軍統和中統非常不滿,報告中央衛立煌包庇共軍、心懷異志,湯恩伯和蔣鼎文想爭河南省主席的位置也向中央報告衛立煌容共。

衛立煌為保衛華北、保衛黃河開始對中條山地區進行佈防,97軍糾集多支遊雜部隊在蔣介石暗示下對太行區八路軍防區進犯,遭到八路軍還擊,97軍立即向衛立煌求援遭到衛的拒絕,結果97軍大部及遊雜武裝被殲,事後衛不顧蔣介石、何應欽電令繼續給共軍補給和軍餉,胡宗南等黃埔系將領認為這是扳倒衛立煌的最好時機,為爭第一戰區司令的位置在中央公然指責衛立煌通共,最終衛因容共、通共、拒絕反共等原因調回重慶述職,被軟禁在峨眉山未歸,時中條山戰役爆發。

中條山地區,國軍三個集團軍和日軍四個師團長期對峙。戰前日軍做了充分的準備,調集七個師團、大量航空兵、傘兵部隊全力決戰,而國軍抽調第一戰區主力第四集團軍去參加反共,第一戰區只剩下17萬人,並對日軍的計劃一無所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派總參謀長何應欽赴前線指揮,由於沒有充分的戰前準備,何對部隊情況不熟悉導致指揮混亂,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中條山戰役以失敗告終。

這場戰役的失敗蔣介石負有主要責任,聽信讒言,導致將帥不和互相猜忌,抗日不夠堅決,仍然把精力放站反共上面。何應欽負有次要責任,作為一個親日派領袖對日軍抱有幻想,對戰役沒有準備,沒有制定作戰計劃,指揮僵硬。衛立煌也有很大責任,衛對十八集團軍一視同仁作為戰區司令來說是很英明的決定,如果戰役由衛立煌指揮,第四集團軍和第十八集團軍能夠參加中條山戰役,日軍可能無法突破中條山防線,損失最大的很可能是第十八集團軍,衛立煌在戰略思想上沒有和高層溝通,被蔣介石訓斥後和蔣賭氣,最終丟下這麼大的攤子沒人管。


志士仁人S


中條山之懸殊慘敗罪歸一人!那就是鐵心反共排除異己的蔣總司令!歸罪衛立煌毫無道理!何應欽更是無哩頭!衛立煌開戰前已掛虛名實無兵權!何應欽根本就摸不清整個部署!

中條山防線在衛立煌任主帥的數年裡一直視固若金湯!日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這源於衛立煌和八路軍總部合作密切!雙方緊密配合!特別是在治軍愛民上做的很到位!與各路友軍更是相互團結互助!衛立煌不單學習八路軍的游擊戰術還請來不少八路軍的政治教官來言傳身教!衛立煌更是在物資上給了八路軍不少的援助!而八路軍則充分利用自己的軍民關係給與衛部大力的配合支持!以致於日軍的一舉一動都在我方的監控之下!數次日軍的進攻都被輕鬆打退!衛立煌因此被親日派和反共派恨之入骨!多次告黑狀!老將自然是鐵心反共的!盛怒之下做出了令日軍做夢都想得到的部署變動!

一是招衛立煌回重慶訓斥!二是派何應欽這個親日派主持中條山防線!三是徹底打亂原防線組合!四是抽調最精銳的集團軍去剿共!五是派軍統到各部隊裡清共抓人!六是徹底割斷與八路軍和民眾的聯繫!日軍特務乘機滲透到中條山腹地!然後空頭特戰對徹底打亂防線各部的聯繫!整個戰線成了一團遭!被日軍分割圍殲!這一仗堪稱是進圈殺豬!而且是昏豬!

老蔣被某些人吹得成了神!實際上軍事素養連團長都不夠格!淞滬會戰就是他亂指揮打成分批趕豬待宰殺!國軍精銳杯葬送!川軍桂軍黔軍被屠殺!後來的國共東北戰場也是他排異調軍換帥遭到滅頂!淮海戰役還是他不懂裝懂自作聰明往死裡作!

再說一個抗戰時的事例!都說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臨陣逃脫!韓復榘原本是要死守黃河的!老將在大戰即發的關口不打招呼偷偷地調走了黃河南岸的重炮團!明擺著就是等韓復榘被日軍消滅!韓一怒之下棄城而走!他殺韓倒不是為棄城!他自己也丟了南京!殺韓世因為西安事變時韓世力主除蔣的人之一!還有川軍的劉相!劉湘莫名暴死!應是軍統所為!

中條山的敗績早就豫演了國軍的宿命!一頭豬領著一群虎!只能賣虎骨酒了!


peter1955


首先是日軍全力決戰,而中國軍隊對雙方實力缺乏清醒的估計。戰前,衛立煌原來是憑著二十六萬大軍與日軍四個師團對峙,所以才能長期堅持中條山防線,並自稱“東方馬其諾防線”。日軍從二十一軍抽調三個師團北上,是一舉拿出七個師團超過十萬的主力部隊來決戰。要知道,日軍單位戰力遠超中國軍隊(包括中央軍),日軍一個聯隊就可以和在正確領導下的中國軍隊一個正規師抗衡。整個抗戰期間日集中10萬以上兵力的攻勢不多,可以說是“佔據壓倒優勢”。而中國軍隊販賣糧食、煙土,中條山成了經商之地。日本奸細乘機混入,日軍特種兵空降到中國軍隊的指揮部旁潛伏。一場血戰正在孕育,日軍放出狂言,開戰一個小時就可癱瘓中國軍隊的所有指揮系統,而中國軍隊還渾然不知大難臨頭而坐以待斃!


其次是戰前日軍準備認真充分,中國軍隊則倉促應戰。日軍為確保會戰成功,對主力部隊做了山地戰的強化訓練,在這次戰役之前三個月中,華北日軍集中五個師團對太行山八路軍進行掃蕩,八路軍損失慘重,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元氣,日軍沒了後顧之憂。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三是日軍貫徹作戰決心堅決,指揮得當,配合有力,而中國軍隊進退失據,指揮混亂,部隊互不協調。戰役一爆發,日軍各部按計劃進行了果斷快速的進攻和穿插包圍,沒有任何遲疑,乾淨利索得象是教科書上的案例。而中國軍隊始終沒有象樣的作戰計劃,要麼不顧事實地要求“恢復原有陣地”,要麼要求“就地固守”,而且很快就失去統一指揮,聽任各部各自為戰。有的部隊尚能頑強抵抗,但更多是不顧友鄰拔腿就跑(這些都是國民堂軍隊老毛病了)。


所以說,衛立煌不應該負主要責任。


電話啥時候


毫無疑問,中條山會戰的慘敗主要責任根本不在衛立煌,而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壞和不明敵情的國民黨軍委會的一些高層人物制定的錯誤作戰方針!

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任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衛立煌在全面抗戰之初與八路軍密切配合,沉重打擊了山西戰場乃至華北戰場的日軍。到1938年春,中條山一帶共駐紮著國民黨中央軍、晉綏軍以及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同時八路軍創建的太行、太嶽根據地也成為一道有利的屏障!就像一個楔子,釘在晉陝豫三省交界處,成為中國軍隊在華北戰場的戰略支撐點。至1941年中條山戰役發起前,日軍曾經8次發起攻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前,除了碰的頭破血流外毫無任何收益。

到了1940年,隨著國共摩擦不斷,讓日本人看到了機會。1940年底皖南事變後,國共關係下降到歷史的冰點,日本人隨即在華北發動了旨在報復百團大戰的大掃蕩。華北戰場的八路軍幾乎是在孤軍抵抗日軍的瘋狂掃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代價,許多根據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特別是位於晉南一帶的根據地幾乎全部喪失。因此在開戰後,由於國共雙方喪失互信加之客觀的戰場條件,八路軍除了在冀南開展局部行動外根本難以有效配合中條山作戰。作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衛立煌曾經對於國民政府下達的進攻八路軍的命令給予強烈抵制,但是也不敢貿然援助力扛日軍掃蕩的八路軍。因此,第一戰區也是在按照“反共”、“限共”的思維理念進行軍事部署,甚至在戰役前軍事會議上,不少高級將領依然還在談論反共作戰,長期疏於對日軍的防範。直到1941年4月日軍向中條山周圍集結兵力時,戰區部隊這才奉軍委會命令在黃河沿線構築公事。在這一點上,衛立煌也確實負有責任。而剛剛結束對八路軍根據地掃蕩的日軍則趁熱打鐵,一鼓作氣拔除中條山這根楔子!

4月中下旬,軍委會總參謀長何應欽抵達洛陽主持召開關於會戰部署的軍事會議,這一下徹底決定了18萬參戰部隊的命運。在何應欽的拍板下,徹底改變了過去衛立煌制定的依託中條山險要地形和八路軍的戰略配合計劃,決定在日軍發起攻勢前主動出擊這樣一個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近乎異想天開的戰略方針。

1941年5月7日,日軍6個師團又4個旅團約10餘萬兵力兵分三路向中條山這個中國軍隊在華北最後一個戰略支撐點發動全面攻擊。由於判斷失誤加之久疏戰陣的第一戰區部隊很快被蓄謀已久的日軍打的潰不成軍,僅僅一個月不到,日軍即全面佔領中條山。中國軍隊4萬餘人長眠於這個誕生過無數神話的大山裡,另有3萬餘人被日軍俘虜併發配到南洋做苦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