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張化光教授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日,教育部公佈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全國共201個團隊入選,團隊負責人基本上是各自領域的領軍科學家和知名學者,包括數十位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化光領銜的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入選。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

教書育人 敢為人先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現有教師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平均年齡41歲,是一支積極進取,充滿朝氣,以青年為業務骨幹的年輕群體。研究所現有博士生導師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

團隊帶頭人張化光教授是IEEE Fellow,首批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層次傑出人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過全國先進工作者、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遼寧省特等勞動模範、瀋陽市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尊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團隊成員馮健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等項目的資助,獲得過“五四獎章”,“三育人”先進個人,東北大學優秀博士後等等榮譽稱號。

團隊成員楊東昇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獲得過東北大學優秀黨員、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千人層次。

團隊成員孫秋野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獲得過東北大學優秀黨員、東北大學曙光學者等榮譽稱號,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

團隊成員王佔山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

心中有國,敢為人先

科學研究碩果累累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積極承擔國家及地方重點科研項目,並在科學研究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學術成果豐碩。

早在1992年,博士剛畢業的張化光來到東北大學,跟隨柴天佑教授做博士後研究。到校不久,張化光就承擔起清河電廠1-4號機組計算機集散控制系統項目執行負責人的重任。清河電廠是當時東北電管局的重大項目,投資300多萬元,佈置25面臺屏櫃,控制四臺機組,每一臺價值都過億元。面對這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壓力,張化光以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從深入現場開始從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工作,堅實地邁出了作為科研工作者的第一步。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清河電廠項目中嶄露頭角的青年教師張化光,1996年牽頭組建了東北大學電氣自動化研究所。為打開科研之路,張化光四處出擊,尋找科研課題,很快便收到了瀋陽電業局“馬路灣集控站開發”項目的競標邀請。面對與清華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競爭,所裡的年輕人感到了壓力。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急於用科研項目凝聚人心的張化光志在必得,帶領大家精心準備,大膽創新,制訂了系統的設計方案,最終一舉中標。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張化光深有感觸地說:“當時,我們是無名氣、無項目、無成果的三無團隊,卻戰勝了強大的對手,靠的就是我們心中有國,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50萬元的項目雖然不大,但這卻是研究所得到的第一桶金。”

在張化光的帶領下,團隊不斷深入鑽研,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成果,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強。近年來,該教師團隊完成了973項目1項,國家863高科技計劃重大/探索專項4項,國家重點基金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26項,遼寧省科技攻關和國家電網公司、中海油等省部級和央企等科研課題50餘項。以第一獲獎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6項。出版學術專著10餘本,在國內外權威雜誌上發表632篇高質量學術論文(SCI收錄260餘篇次),榮獲國際權威期刊IEEE TNN 2012年度唯一最佳論文獎(每年僅評選1篇),是首支獲此殊榮的大陸學者團隊,榮獲IEEE SMC學會2015年Andrew P. Sage彙刊最佳論文獎,這是從IEEE SMC學會旗下的4個權威期刊前兩年出版的千餘篇高質量論文中匿名評選出的最優秀論文,是IEEE SMC學會對智能領域的研究學者所授予的最高學術榮譽。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230餘項,3項專利成果獲得日內瓦發明博覽會金獎。研究所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開發及科研成果轉化,所研發的流體輸送管網的高精度洩漏檢測定位技術和複雜配電網監測控制系統,已經大規模推廣應用,近三年就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達13.29 億元。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發明展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團隊以三個參展項目榮膺第67屆紐倫堡發明展金獎。張化光等人完成的“智能自適應控制與性能評估基礎理論研究”獲2015年度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5年12月,由團隊承擔的第一個過千萬純科研課題——中海油公司十二五期間重大科技攻關“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器研製”,合同總金額1196萬元,經過4年的科研攻關,圓滿完成了各項研發任務。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科技日報,人民網等媒體對海底管道驗收試驗全程跟蹤並予以了報道,該科研項目的順利完成也標誌著研究所獨立科研能力再上新的臺階。張化光教授入選2015和2016湯姆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此次公佈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覆蓋包括材料、化學、數學、工程學等21個學科領域,中國共有148位科學家(含港澳臺地區)入選。高被引論文即發表的論文在所屬領域中前1%的高引用論文,反映了科學家及其團隊所具有的世界頂級科學思維及其研究成果對該領域的傑出貢獻。張化光教授獲得這一榮譽,表明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穩定長足的發展及世界級影響力。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凝心聚力,“電力”十足,

打造勞模式科研團隊

在張化光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個個都親臨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第一線,向著最前沿的技術執著攻關,湧現出一批“能征善戰”的創新尖兵,這支團隊不斷成長壯大,成為光大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重要載體。

在東北大學信息學館東南側,三個10多米高的風車儼然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兩個三葉片風車隨風旋轉;還有一個特殊的風車,兩十字交叉的圓環狀風車葉片,旋轉起來像個圓球。這是團隊成員孫秋野老師主攻的課題“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實驗平臺”的一部分。“這是一項卓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進入市場後,能為新能源接入國家智能電網提供理論支撐,助推解決未來人類的能源危機問題。”對於此項研究的前景,孫秋野老師充滿了美好的希冀。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團隊成員楊珺老師的科研項目“分散式風電接入技術及工程示範”,是一種位於負荷中心附近、所產生的電力就近接入當地電網進行消納的風電項目,這個項目以投資小、靈活機動的優勢贏得了中小型城市的青睞。目前,這個項目的成果“分散式風電場集中監控系統”已在錦州電網調度控制中心成功應用,實現了5家風電場的集中監控和無功優化,大大提高了風電場的風功率預測精度、風電場併網點電壓合格率水平和風電場的年發電量。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人人有項目、人人出成果、人人創效益才是集體發展的動力源泉。團隊解放思想,鼓勵青年教師獨立承擔和負責科研項目,積累寶貴的實戰經驗,並提供足夠的支持力量,讓有潛力的青年教師更快更好的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幹力量。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來,團隊通過“引進來”的方式為教師提供“走出去”的平臺。通過聘請國內外高層次專家學者成為我院的兼職教授併到學校進行講學、項目探討、合作科研等,以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帶動教學和人才培養為特色,指導青年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解答學術難題,拓寬了廣大師生的學術視野,提升了我校電氣工程學科學術水平,使電氣所學術創新能力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通過“教師講座”活動,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將自己的新思想、新業務、新知識、新經驗向研究所其他教師分享,力爭做到政治理論深學,修身知識常學,急需知識先學,專業知識精學。通過學習培訓,加強組織管理,提高了青年教師工作積極性,帶動並激發全體教師的工作熱情,推動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培養青年教師立足本職、刻苦學習、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

立德樹人,知行合一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團隊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圍繞科研項目和學生實踐活動組織開展教學方法研究、學生創新能力研究、管理創新、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活動,探索創新理念,不斷提升高級應用人才培養質量。團隊在科研創新、教書育人、師德師風和團隊建設等方面不斷探索發展,凸顯“黃大年精神”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為教師,最快樂的事情,不是自己獲得什麼大獎,而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各自領域的精英和骨幹。”張化光如是說。

在團隊教師的悉心指導下,研究所的每一個畢業生都積累了豐碩的成果,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被國內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高薪聘用,就業領域涵蓋電氣工程師、嵌入式工程師、技術支持、設備維護等多個方面。經過幾年的打拼,大都已成為單位裡的創新骨幹。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團隊的老師們一直以高度的學術敏感指導學生們挑戰前沿課題,大膽地嘗試前人未涉足過的領域。2012級的博士研究生單麒赫表示,“谷歌AlphaGo在韓國首爾與李世石的比賽中,用到的一個關鍵技術模塊就是通過決策神經網絡與評判神經網絡互相協作來完成目標,這與張老師正在指導我們做的自適應動態規劃課題的核心技術高度契合,老師總是帶著我們在學術的最前沿跋涉探險!”

已經是海爾集團高管的小權回憶起往事時表示,“從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到張老師博士生,由於感覺自己創新能力不足,曾想過退學。這時,張老師對我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指導。當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國際雜誌上發表後,我的創新智慧就開發出來,成果也越來越多。”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精英人才的成功培養正是源於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師,服務於教學,服務於科研,服務於社會”的服務宗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的教育目標。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團隊帶頭人張化光教授帶領全體成員率先在我校成立了電類創新實驗區,該創新實驗區依託於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旨在培養電類應用型人才。創新實驗區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自主製作、自主開發、自主課題研究的工作平臺。其宗旨是創造科技創新環境,推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實踐操作水平,培訓基本工程素質。在校學生不分專業、年級,學生只要有興趣,想學習,都可以自願申請進入實驗區學習。創新實驗區緊緊圍繞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與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工科本科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實驗區始終以學生為本,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思維和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尊重個性發展緊密結合、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學生的個人奮鬥和團隊合作緊密結合,通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激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加強理論知識學習。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目前該創新實驗區已經建成了“基礎訓練—技術綜合—創新實踐”的循序漸進的三個硬件平臺,為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人員、設備、經費統一調配的基礎上,探討“尊重個性化,全方位開放性,管理多樣化,以有利於培養主動性”的運行管理體制,在整體上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營造出人才成長的最佳生態,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健康和諧發展。

“踐行著科研攻關的使命,肩負著學術創新的擔當”,這就是東北大學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搭乘青春的船,揚起夢想的帆,駛向現實的彼岸,乘風破浪,披荊斬棘,不墜青雲之志。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咬定創新不放鬆

——張化光勞模創新工作室訪談實錄

2016年“講述•東大共產黨人的故事”典型推介會現場

主持人:張老師,您承擔著大量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您每天大約工作多長時間?

張化光:大約14個小時左右吧,不過每週末要休息半天。

主持人:您已經是行業內知名的大專家,為什麼還這麼拼呢?

張化光:科研一直是我的愛好,是我喜歡做的事。所以,雖然做得時間長,但也感到幸福,感到快樂。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持人:科研是愛好,這倒是一個很新穎的說法。雖然工作這麼忙,可是一點也沒有影響您對兒子的教育,聽說您的兒子很出色?

張化光:一般吧,我兒子本科是清華大學畢業的,然後到美國讀的碩士和博士。他用兩年半時間獲得了博士學位,發表了6篇IEEE Trans.論文。

但是,我對兒子花的心血跟我的學生比起來還少得多。我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是用在對學生的培養上。我有一個博士生小權,是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畢業生,到這來碩博聯讀,當時只有18歲。突然有一天他告訴我,“張老師,我想退學。”我說你前途這麼好,為什麼不想讀了?他說,“博士要求創新,我考試行,創新怎麼也想不出點子,論文也寫不出來。”於是我採用三步曲對他進行指導。第一步是讓他把我推導的公式,用另一種方法進行推導。第二步是我給他舉個例子,讓他用這個方法做仿真。第三步是給他幾篇文章讓他寫一篇綜述。十天時間,一篇文章寫好了,送到國際雜誌,一投就中了,從此,他的創新智慧就開發出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還有一個學生王佔山,原來是做故障診斷的,已經達到了博士畢業的水平,發表了很多論文。但是,在跟著我們一起翻譯美國知名教授神經網絡方面譯著時,我發現他能把專著中的錯誤給找出來,這說明這個學生的數學基礎好,我就勸他做神經網絡的方向。最後,在神經網絡方面他確實做得非常出色,發了5 篇IEEE Trans.論文,成為我們專業首個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持人:聽您這麼一說,確實在學生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印象中,馮老師,您也是張老師的學生,現在已經成為研究所的副所長、勞模工作室的科研骨幹,請您談談對張老師的印象吧。

馮健:對張老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對科研的執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發了團隊成員的創新精神和必勝信念。記得我和張老師一塊做管道洩漏檢測項目的時候,需要24小時不斷地監測數據,不斷地修改我們的程序。張老師就和大家一道24小時排班,不斷地修改程序。最頻繁的一次,在72小時之內,我們修改出來了50多個版本。正是這種精神,讓我們團隊的每個成員在科研當中都無往不利,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一生去學習。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常思奮不顧身

而殉國家之急

石油管線的千里眼

高壓電網的雙保險

智慧同汗水在智能控制的天地裡同現

屢立奇功,驍勇善戰

你們用真知力行擦亮東大的名片

1.2月8日的微信活動中,微信截圖發送至後臺的截止時間為:2018年2月9日(週五)晚24點整,過期的截圖將不作為抽獎依據。

2.同一人發送多張截圖只按照1人計算,不符合發送標準的消息不能作為抽獎依據。

資料來源 | 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自動化研究所

東北大學新聞網、東北大學電視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