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不傷仲永的神童?

聽-花開的聲音


先說說“傷仲永”是怎麼一回事。《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

1025年前後,方仲永因年幼就能寫詩而聞名鄉間。1033年,王安石隨父探親到金溪(今江西撫州金溪),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詩,結果詩並不怎麼樣。七年後,王安石再次來到金溪,瞭解到方仲永已成為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在失所望,隨後寫下《傷仲永》一文,告誡人們天資不是絕對的,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努力,再好的天資也只是曇花一現。

歷史上像方仲永這樣幼年能寫詩作文的神童其實並不少見,也有很多人有良好的天資,也注重後天的努力,遂成為了閃耀一時、名留千古的人才。比如,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就是這樣一個絕世聰明的孩子。王雱早慧,才智過人,一次有客人指著同一個籠子裡關著的獐和鹿問他,哪個是獐,哪個是鹿。王雱才五六歲,不認識,不過,他巧妙地回答說:“獐邊是鹿,鹿邊是獐。”讓客人大為驚奇!

王安石可能因為對方仲永的經歷感觸很深,所以對兒子的教育特別用心,十分賣力,所以,王雱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學業大進,他20歲之前,就已著書數萬言,真正才華橫溢。王雱24歲時,考取了進士。後來,他又寫下《老子訓傳》、《佛經義解》、《莊子注》等一系列學術著作,震驚文壇。1071年,宋神宗召見了王雱,一席談後,宋神宗當場封他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王雱從此躋身大臣之列。

而在宋朝,這樣有出息的神童還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晏殊。晏殊7歲能文,14歲時,與全國千餘考生一起參加了殿試,他“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受到宋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正字(正九品),從此步入仕途,後來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又比如楊億。楊億也是“七歲能屬文”,11歲時,被宋太宗召入京。到京後,宋太宗連續三天面試楊億,楊億連寫五篇詩賦,篇篇一蹴而就,宋太宗驚喜不已,稱他“越景絕塵,一日千里,予有望於汝也”,當即封他為秘書省正字。後來,楊億出任過知制誥、翰林學士,同修國史等職,名重一時。


帝國的臉譜


唐朝的李泌。

公元728年,安史之亂尚未爆發,大唐還是一片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繁盛景象。唐玄宗李隆基閒來無事,在京師長安舉行了一次神童選拔賽。皇親貴胄趨之若鶩,皆希望利用這次機會得到皇上的賞識。一位叫員俶的九歲孩子率先登臺,舌戰群童脫穎而出。唐玄宗非常高興,他將員俶叫到身邊,大加讚賞,問道:“還有比你更聰明的孩子嗎?”員俶坦陳:“回皇上,有,我的表弟李泌,雖然今年剛剛七歲,其才學我自嘆弗如。”龍顏大悅,立刻著人飛馬去把李泌接到皇宮。當李泌來到宮中覲見時,唐玄宗正與宰相燕公張說對弈。見李泌到,唐玄宗命張說以圍棋為題,試試李泌的才氣。張說道:“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稍假思索,立即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這便是“李泌賦棋”的故事,李泌的四句皆在言棋,卻無棋字,且暗含道學思想,玄宗聽了十分喜歡。

長大後的李泌也很牛批。他仰慕道家文化,遍遊名山大川,打算修道成仙。但是皇家還惦記著他呢,把他喊回來做翰林待詔加陪太子讀書。從此和太子也即之後的唐肅宗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且說安史之亂爆發,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第一件事就是火急火燎的找他當年的伴讀如今雲遊四方的李泌來為他出謀劃策。國家有難,李泌也義不容辭,主動出現在肅宗面前。

肅宗見了他十分高興,睡覺要對著睡,出門要坐同一輛車。還要授予官職但李泌拒而不受,只願意以客卿的身份出謀劃策,並只穿白衣顯示自己的態度。但他當時的權力猶如宰相,有句“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便是說同車上坐的兩人,穿黃色衣服的是皇帝,穿白色衣服的是李泌。

李泌確實很有才華,計謀過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平亂計謀,皆一一奏效,叛軍漸漸被壓服了下去。若不是肅宗急功近利,執意不聽他的,連河北之地也能一併肅清。事情完了,權相李輔國開始排擠這位白衣卿相,李泌順勢再次歸隱。好基友走了,肅宗雖然不捨得,但還是答應了,並賜下了很多隱士所用的物事。

在肅宗之後的代宗、德宗兩朝,李泌又兩次奉召出山,解決一堆疑難雜症,還要冒著生命危險調節天家父子矛盾。兩次事畢後都受到權臣排擠,然後再次飄然江湖。

最後一次奉召鎮壓淮西軍叛變,事畢他要走,德宗死活不讓,還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並封為鄴侯。

一年後,李泌病逝,這位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就此隕落。


口水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參看清代的《養蒙金鑑》。此書以年歲和時代排序,記錄下許多少時聰慧,及長有所成的歷史人物,不少被曾被稱作神童。他們中有的人年紀很小就能擅長詩賦,有的以孝順父母聞名,還有的在朝堂之上面對帝王也能對答自如,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某些歷史名人的則故事大同小異,大體都是說其小的時候就很聰明,長大則成就非凡。這裡舉幾個比較有名的神童,以供一觀。

《後漢書》中記載:“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父伷,太山都尉。融幼有異才,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刺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門者言之,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眾坐莫不嘆息。大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蚤慧乎?”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大體意思就是說,陳煒為難孔融,說他小時聰慧,長大了未必很有出息。於是孔融回答道:相必您小時候是很聰慧的啦?暗諷陳煒現在不怎樣。

  明代彈劾嚴嵩的名臣楊繼盛的故事也被收錄其中。楊繼盛是容城人,七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庶母帶她不好,讓他去牧牛。楊繼盛路過私塾時,看到裡面的孩子在讀書,心中十分嚮往。於是請求兄長讓他也能去私塾上學。其兄認為他這麼小,能學到什麼呢?但是楊繼盛回答道:我年齡小可以令我放牛,為什麼上學則不能呢?其兄長告知他父親後,其父同意他去上學,但是也要繼續放牛。憑著刻苦努力,楊繼盛得以鄉試中舉,進入國子監學習。

《世說新語》中有王戎七歲時,與許多小孩一起玩的時候,看到路邊李樹結了很多果子,以至於壓彎了枝幹。於是這幫小孩子紛紛去採摘,只有王戎不去。別人問他原因,他則回答:李子樹在路邊還有這麼多果子,肯定是苦的。摘下來的李子果然如此。

《唐書》中記載,韓愈三歲自己就知道讀書,“日記數十百言”。隋內史令李德林之子李百藥“七歲解屬文。”這些可以用小孩子智力非凡,記憶力超乎尋常來解釋。

《稗史》中的記載則比較誇張,裡面提到:東方朔三歲時“秘讖一覽,闇誦於口。”讖緯之學是很龐雜的,按照這個記載,三歲小兒不僅能夠看懂還能夠記住,可以說近乎妖異了。因為《養蒙金鑑》此書記載的故事是從其它書籍中摘錄而來的,而這些說法的來源正史野史混雜,是否是後人附會不得而知,不可全信。

參考文獻:

《養蒙金鑑》


太常吸貓


有啊!而且還不少呢?



從小我們就知道甘羅12歲封相,司馬缸砸缸救朋友,而且我們所熟知的老子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論福禍,而我們的著名大詩人李賀,在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了,而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齡也是少年成才,到最後說一個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名字叫曹衝,曹衝幹過哪些具有才的事這我就不用說了吧說了。這麼多男的那咱就說說女的,女的在古代也有才女,上初中的時候老師講過蔡文姬從小就會聽琴聲,然後辯哪根弦。



其他的先不說就說說甘羅,提起甘羅很多人都會想到他12歲就稱相了,甘羅呢,是秦國人,約公元前二五六年出生,是秦國名臣甘茂之孫。說實話這名起的挺奇怪的甘茂,感冒。

而司馬缸砸缸就不用我說了,這幼兒園就聽的故事再說你們都聽吐了吧!


蔡文姬初中的時候老師也一定給你們講過,這咱也直接跳過,那就更別說曹衝,我記得前幾天西瓜視頻答題還答過呢?當然我不出意外的答錯了。


無稱謂00



初唐四傑中的駱賓王

唐代詩人駱賓王辭采華膽,格律謹嚴,在初唐文壇頗有名氣,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三人合稱為“初唐四傑”。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而初唐四傑是早期唐代文壇的代表人物之一。

駱賓王幼年時就文思敏捷,才氣襲人,7歲時就提筆寫下了後世膾炙人口的作品《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成年後的他因為家境貧寒,輾轉多地,但才氣卻不減,寫下了許多反映唐朝初年衛邊的邊塞詩。後來唐朝進入了武則天專權時期,她廢除中宗皇帝李顯,打壓李唐宗室。

唐代名將李績(徐世績)的孫子徐敬業以反對武則天、迎立李顯為名起兵作亂,駱賓王跟隨其後,為其執掌文筆。效仿三國時期陳琳為袁紹寫檄文的典故,一氣呵成,寫下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據說武則天看到後,生氣地說:“這樣的人才落入叛軍手中,是宰相失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