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今天,是值得億萬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73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電臺播出了裕仁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八年烽火起蘆溝,一紙降書落芷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抗日戰爭,最終在中國人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浴血奮戰下,贏得了徹底的勝利。其中,廣西人民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中,廣西子弟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與崑崙關戰役、桂柳會戰與守衛桂林城等戰鬥,全國和廣西各戰場,到處都有廣西子弟兵浴血沙場。

廣西檔案館資料顯示,廣西在八年抗戰期間“共徵調了100萬兵員補充部隊和組建新兵。徵調的兵員中,死傷人員已經無法統計了”。

“我們有強壯的身體!我們有熱烈的肝膽!我們要保護民眾四萬萬!我們要鞏固國防守邊關!”勇悍的廣西人為保衛家鄉、保衛祖國,與日本侵華勢力進行了英勇的反抗鬥爭。今日從散落在廣西各地的抗戰遺址中,我們依然可以追尋到逝去的戰爭蹤跡,和凝聚在抗戰遺址中不屈的民族精神。

這些抗戰遺址,我們不應該忘記!

崑崙關戰役遺址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位於南寧市東北面方向50公里處,崑崙山與領兵山之間山坳處的崑崙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崑崙關四周山巒起伏,地勢險要,有“南方天險”之稱,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1939年12月18日至1940年1月11日發生在這裡的崑崙關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的大型戰役之一,是中國軍民抗日戰爭的一場慘烈的攻堅大捷。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封鎖了中國的沿海港口,中圍的抗戰物資只能通過滇越、桂越兩條交通線進入中國。1939年11月,侵華日軍為了切斷兩廣到越南的國際交通線,舉兵進攻廣西,11月16日,日軍從欽州灣登陸,24日攻陷南寧後,即由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率重兵攻佔了離南寧50公里的崑崙關!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保住桂越國際交通線,調兵近40萬,由軍委會副總參謀長、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任總指揮應戰。其中杜聿明率領國軍唯一的機械化部隊——陸軍第五軍,迎戰號稱日軍鋼軍的第五師團。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戰役自12月18日打響,最終擊斃日軍少將中村正雄,殲滅日軍二十一旅團5000餘人,奪回崑崙關,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規模最大的首次攻堅戰的勝利。

1940年,杜聿明在崑崙關主持修建“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包括南北牌坊、紀念碑、公墓、紀念亭等,其中,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公墓墓碑刻有3400多位陣亡將士英名。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崑崙關的653、441高地及羅塘山,還遺留有崑崙關戰役時的戰壕和掩體;崑崙關的許多山洞和地下,也還埋藏著那場戰役的槍支和炮彈。這些都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

後來,工作人員組織人力對這些文物進行了挖掘,並修復了草帽山戰壕、掩體、碉堡、炮臺、觀察所、崑崙關戰役總指揮部、前線指揮部、後方醫院和日軍少將中村正雄被擊斃處等。日後,這些地方都成為了對遊客、尤其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地點。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桂柳會戰中的桂林城

1944年4月-12月,侵華日軍為了打通從日本經朝鮮到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又到越南、老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大陸交通線,發起了“1號作戰”攻勢。中方稱之為豫湘桂戰役,在廣西部分則稱為桂柳會戰(1944年9-12月)。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10月,18萬日軍沿湘桂線逼近廣西首府桂林,白崇禧奉命在家門口指揮桂系部隊迎戰。10月29日,日軍與我駐守桂林東郊的軍隊首次交火,桂林保衛戰由此打響。

戰事慘烈殘酷,兩萬中國軍隊迎戰數倍於己的日軍,在絕對兵力劣勢之下,守土有責的桂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日軍使用了大量的毒氣、窒息性煤氣和火焰噴射器攻擊桂林各處守軍陣地,經過十天的激戰才佔領了桂林。

桂林是我國抗戰中最後淪陷的一座省會城市。據《桂林防守軍戰鬥要報》記載:桂林保衛戰中,國軍傷亡約9000人,日軍傷亡6000餘人,桂林保衛戰被稱為“最令日軍膽寒的戰役”。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兩次入侵廣西,均遭到頑強抵抗。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捍衛了故土。

“桂林山水甲天下”,可是秀美的桂林山水,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沾染了無數烈士的鮮血!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七星山當年是桂林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保衛桂林的八百壯士在這裡頑強堅守,誓不投降。當年的孩子們在這裡躲避日軍空襲,堅持讀書,並且在洞壁上寫下“敵人在轟炸 我們在上課”的標語。現在這裡還依然保存著在戰鬥中犧牲的闞維雍、陳濟桓、呂旃蒙三將軍墓以及八百壯士墓。

桂林的抗戰文化

除了浴血奮戰的軍人戰士,我們也不能忽略抗日戰爭期間,在桂林城內為了抗日救亡而奔走呼籲的那些文人志士。他們通過活躍的文化活動所創造的抗戰文化,是桂林一段榮耀的回憶。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歷史、地理方面的原因,桂林進入了它有史以來最為繁盛的歲月,文化名人云集,書店出版社林立,圖書報刊琳琅滿目,文化團體如雨後春筍,文化活動高潮迭起,成了當時名滿全國的“文化城”。

1944年,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由歐陽予倩、田漢、張家瑤、熊佛西、瞿白音、李文釗等全國知名文化人士組織,在桂林舉辦了一次盛況空前的戲劇活動,即“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簡稱“西南劇展”。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當時“西南劇展”在廣西省立藝術館上演

30多個團隊上千名戲劇人在桂林上演了持續近百天的文化大戲,展覽演出了田漢的《秋聲賦》,歐陽予倩的《桃花扇》、《梁紅玉》、《木蘭從軍》,夏衍的《愁城記》、《法西斯細菌》等100多個劇目,觀眾達10多萬人次,盛況空前。這次劇展被認為是“實現了中國戲劇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擔當,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的空前盛舉”。

桂林目前共有抗戰歷史文化遺址、遺蹟160多處,其中還有遺存的有111處。這些抗日遺產主要分佈在桂林市區、郊外,以及陽朔、臨桂、靈川三縣(區)。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廣西省立藝術館、《救亡日報》舊址、徐悲鴻故居……走在街頭巷尾,桂林抗戰時期的歷史煙雲在腦海中不斷回放。

今天是日本投降紀念日,一起重走廣西抗戰遺址

修繕後的救亡日報社舊址

正如著名詩人艾青在到達桂林的第一天寫的詩歌《我愛這土地》裡所說——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為了捍衛熱愛的故土,無數英烈做出了英勇的抗爭,所幸有這些抗戰遺址,記錄下他們曾經的熱血。站在八桂大地上的抗戰遺址前,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綜合整理自鳳凰網、廣西文史、桂林日報、南國早報、廣西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