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將軍救下唐朝半壁江山,孫子卻親手葬送了大唐王朝

安史之亂之後的大唐,政局已經是一片稀巴爛,宮裡面太監專權,各地藩鎮割據,邊境上吐蕃大軍一次又一次的來襲擾。大唐這樣一個到處著火的爛攤子,為什麼還能撐下來呢?因為每到關鍵時刻,總有熱血軍人挺身而出,以戰至流血而不退的風骨做著救火隊員。 這樣的角色有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做,還有本文的主角高崇文。

這位將軍救下唐朝半壁江山,孫子卻親手葬送了大唐王朝

高崇文出身渤海高家望族子弟,本領也很普通,連字都認不得幾個,為人也特別低調。以高崇文的做派,在唐朝的政界軍界,毫不起眼。所以他從開元盛世年代從軍,長期默默無名!

然而當國難降臨時,這個默默無名的世家子弟,卻勇敢的站在了前頭,從安史之亂起,他屢打惡戰硬仗,他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安危,每戰都奮不顧身,拼儘自己全力。

這位將軍救下唐朝半壁江山,孫子卻親手葬送了大唐王朝

而貞元五年的寧州血戰,吐蕃三萬精銳來犯,高崇文隻身以三千甲兵迎擊,兵力相差十倍,打的又是當時最強悍的吐蕃鐵騎,高崇文卻用最笨的辦法,在佛堂原集中所有兵力,抓住吐蕃最薄弱環節衝進去,就靠這個笨辦法,打出了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對吐蕃難得熱血一勝:佛堂原大捷!

這位將軍救下唐朝半壁江山,孫子卻親手葬送了大唐王朝

高崇文一戰成名,卻沒有一絲驕傲,往後更是勤勤懇懇,為朝廷救火。西蜀劉闢叛亂時,舉世震動,因為西蜀一旦淪陷,意味著大唐王朝西南半壁江山盡失,也意味著皇帝的大後方丟了。

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何況劉闢還在德陽設了八道柵欄。高崇文毫不畏懼,挑選了一幫勇敢的士兵做敢死隊,硬是帶領他們把德陽西北的萬勝堆制高點給奪了下來,以此居高臨下,大破劉闢軍隊。打敗劉闢,控制西蜀後,高崇文卻頒佈嚴令,大軍所過之處紀律嚴明,不但不燒殺搶奪,還不斷救民助民。

在為大唐浴血奮戰四十年後,這位戰功赫赫的老將軍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在大唐軍事重鎮邠州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三歲。雖然高崇文的功績與同時代的郭子儀等相比,確實不夠耀眼。但是他去世的消息,卻是大唐朝堂上的震驚噩耗,悲痛無比的唐憲宗,以一種高貴的儀式表達了哀思:輟朝三日,舉國哀悼!

這位將軍救下唐朝半壁江山,孫子卻親手葬送了大唐王朝

然而,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由於把精力都投入到保衛大唐的社稷江山去了,對於自己子孫後代的教育確實忽視了,以至於他的孫子高駢,最後淪為了晚唐著名糊塗將軍。因高駢擁兵自重不救長安,才導致長安被黃巢輕鬆攻下,等於親手為大唐敲響喪鐘。而高駢晚年嗜好裝神弄鬼,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他重用術士導致軍隊上下離心,光啟三年(887年)為部將所囚殺。其祖孫兩代人的不同境遇讓人唏噓!

這位將軍救下唐朝半壁江山,孫子卻親手葬送了大唐王朝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