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南開大學教授的《相聲病了,必須得治!》一文?

蜜桔娛樂


磚家叫獸的稱號就是被這種人給霍霍成貶義詞的啊~用郭德綱的相聲段子來說,這就叫"太監罵青樓~"



郭德綱不是有粉絲控評的流量鮮肉,也不是罵不得碰不得。但是批評的前提至少是——說的有道理、有根據。

這位來自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叫做鮑振培的教授,還真不是個普通的教授。

他還主持過2018年全國曲藝理論研討會的一些討論環節,再加上他對姜昆作為主流相聲的代表大加讚賞,從價值觀和經歷來看,可以說是曲藝協會的骨幹之一了。

既然是這麼厲害的文藝評論者,為什麼文章內容卻帶著暗戳戳的"政治鬥爭"和"戰鬥檄文"的色彩呢。


既然是官媒上的教授文章,是光明正大的文藝批評,每個讀者都能看出來句句針對的都是郭德綱和德雲社,為什麼不能直接說出批評的對象?

你的這個探清水河與"嫖客文化"心理聯想的事實依據是什麼?

不心虛的話,文藝批評為什麼要藏頭露尾的不點名?

為什麼要把對藝術的評判標準和政治因素揉在一起?

德雲社做了什麼,能被你們上升到"歷史的罪人"這種高度?

因為演出場場爆滿嗎?




還是因為演出開到了東京,被人民日報報道了?

我自己不是鋼絲,但是非常討厭最近這幾年中國的一小撮知識分子,特別熱衷於揣測"上面"的意思,然後在一些官媒上自作聰明的發一些立場鮮明的"專業"建議。

哦,想想拍了《逐夢演藝圈圈圈圈》的畢志飛導演也是名校教授,他抨擊豆瓣的方式也是大字報,扣的也是"對國產電影發展不利"的大帽子。

再聯想一下最近磚家們關於從工資中強制扣錢作為"二胎基金"的建議,關於為了避免養老金不夠花延遲退休的建議,關於徵收"單身稅"的建議。

不得不說,這些生活在學術象牙塔裡的教授們,早就已經完全不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和喜好了

這篇教授的文章,明明是為了給大眾看的,卻滿篇引用的都是"文藝座談會的指導思想"和晦澀冗長的成語表達。

恩,最後還扣了個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複習過考研政治的同學大概會對這種表述方式很親切。

如果非說郭德綱在相聲領域哪點做的最好,那就是他會說"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

簡而言之,說人話,做人事。( • ̀ω•́ )✧


硬核八卦


前面的交大博士夫妻剛剛的指摘完郭德綱,後腳南開的教授就有參與了進來

看官問,這期間有什麼不通嗎?

按理來說,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想在新時代繼續一場“反三俗”的運動

若說是有不同

還真有,交大的博士是實名,算得上“光明磊落”

南開的教授是匿名,算什麼大家想

也許是想著趁此機會揚名立萬

南開的教授坐不住了,洋洋灑灑的幾千字像極了一篇戰鬥檄文。攻擊的也是現如今相聲市場的弱點所在。

什麼《探清水河》是窯曲,舞臺上騷、浪、賤群魔鬥法,三句話不離下三寸

一時之間逞了口舌之快大吐這一段時間被德雲社為代表的閒散相聲藝人壓抑的“晦氣

看似好“痛快”

他倒是“痛快”了,被他扣遍了大帽子的相聲藝人呢?就得受這無名的窩囊氣?

我看不盡然吧!

話又說回來,這位教授說得對麼?仔細的研推一番才發覺,這其中和二十年前的“反三俗”何其相似

這位教授不過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把之前的“反三俗”的套路從又演示了一遍而已。

說得難聽點,姜昆的“反三俗”還能以曲協的名義進行強制的傳達,而這位教授的“反三俗”則滑稽了許多。

為什麼說是滑稽呢?

咱們細看

教授也明白,相聲已經進入了市場時代

既然是市場時代,所有的一切都應該交由市場去檢驗相聲演員的“成色”。

既如此,你這樣的橫加指責與市場有何益處?

市場的主體是相聲演員和觀眾,說白了就是一個願意看,一個喜歡演。就這麼簡單的道理。就如同別人看的好好的戲,你非得說這不符合傳統,那裡“三俗”了,這戲還怎麼演?

你行你來,不行別BB的意思就是讓市場說話,而不是讓你這個教授的空想來說話。

你知道相聲市場在哪裡麼?你知道觀眾喜好什麼嗎?

還抱著二十年前的心態看新問題吶?你家是不是才通了電?

至於說表演形式,不由您操心。只要是不違法、不違憲,就是正當合理的,你沒有任何的理由指摘

但是得說明一點,你這扣的帽子也太大了,通俗不是低俗,通俗說明的是市場需求。

你天天的偉光正,誰TM聽你說?

存在即合理,是市場規律,任何逆市場規律而行的人註定一敗塗地!

再來看第二段

這麼多的吐槽,實際意義幾乎沒有

還是那句話,存在即合理,是市場規律!

現如今的相聲已經不再是90年代的主流狀態,沒有那麼多的財政支持了,更多的人是憑藉的手藝謀生。而那些所謂的主流相聲演員,有幾個還在堅持說相聲的?

你們不但不尋求相聲發展的途徑反而阻擋別人謀生的願望?

自己不思進取,不為了相聲尋求發展。反倒是責怪有了市場的“閒散藝人”的從藝標準?

看別人火了就眼紅,就跳出來罵娘?

著實可笑!

如您所言,相聲病了嗎?

我看不盡然

不可否認的是,現如今郭德綱為首的德雲社中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通俗的表現手法

這些沒有任何的不對之處

畢竟,還是那句話,這是市場的要求所在。德雲社及其演員們只是順流而為罷了。其實,不僅是德雲社,就如同前一段時間的所謂的主流相聲界主辦的《笑禮相迎》中不也是黃段子、小叔子滿天飛麼?

難不成只允許州官放火,不允許百姓點燈?

怕了,怕了!

看到了沒有,五毒俱全

誰也不比誰乾淨多少

都是一樣的秧子,裝什麼大頭蒜呢?

市場已經形成了,就一切交由市場說了算。

而妄想著再以“三俗”的帽子扣到別人的頭上的人,除了傻就是壞!


蜜桔娛樂


病的何止是相聲。

自從《相聲有新人》第一期開播至今,網友們關於李宏燁博士夫婦表現的熱議在頭條上就沒有消停過,不論輿論傾向誰,大多都是網友們民間的議論,直到這篇由《光明日報》頭條官方賬號發佈的南開大學漢語言學院未署名教授寫的一篇文章《相聲病了》,似乎這事,開始不同尋常了。對於相聲的理解一直就存在著爭議,也就導致了所謂的主流和非主流的陣營 ,文章內容如何暫且不論,自有相聲專業人士進行褒貶,但是讓我敏感的是“《光明日報》頭條官方賬號、南開大學”,我去百度了一下關於李宏燁博士的資料,結果是這樣的“此前李宏燁自己說過:“我出生在天津,我爸是天津大學的老師,現在在南開大學工作。”資訊中未透漏李宏燁博士的父親具體身份,但是與南開大學有關,恰巧《相聲病了》的作者也是南開大學的教授,而李宏燁教授那句“今天你不讓我過,明天說不定就是我坐在那兒了,咱走著瞧”,這只是個巧合嗎?那位南開教授未署名,文中也未指明針對誰,但是其所列論據的目標大家也心知肚明,這藏頭露尾、指桑罵槐的做派,真讓我對文人風骨四個字有了另類的理解。如果僅僅是代表個人觀點倒也算了,可發佈號是《光明日報》頭條官方賬號,這就觸目驚心了,一時間,我竟不敢把自己的猜想寫出來,只能說,假如自己的猜想落到實處了,那麼病的真不止是相聲了。

————————————

以上是昨晚看到這篇文章後的些許感想,並已發佈頭條。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的一路坎坷:從李鶴彪“打人”事件的輕起因重“打人”的報道,到德雲棄徒在離開德雲社後頻頻亮相於各種節目,近日又有了《光明日報》官方賬號發佈的這篇文章,似乎牽扯到郭德綱及德雲社的話題,總有官方的影子隱隱約約。實話實說,《相聲有新人》裡李宏燁博士的表現不過是個人家教的問題,但是如果他和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李義丹的關係真如百度查詢的結果一致的話,那麼這篇文章是否涉嫌公器私用?


八戒大師74224


我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我只是想開心一下,還要管他怎麼樣?我只知道聽郭德綱的相聲我笑出來了,睡著了、、、、、、咋地?不行啊!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58, "group_id": 6309698496790266370, "media_id": 6719773876, "neardup_id": 10424099058906562873, "vname": "003EEtyRjx073pnwon4Y05040100mMMl0k01.mp4\

星辰老莊


《光明日報》上的一篇《相聲病了,必須得治》又激得口水橫飛,唾沫星子亂濺。

這篇文章對於相聲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剖析。

文章充分肯定了老一輩相聲人侯寶林、馬三立與馬季等從業者,將相聲從地攤推向廟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相聲成了一門語言藝術。

同時,文章又表達了對當下相聲行業的憂慮,對過去摒棄了的倫理哏、髒口等糟粕大行其道並備受推崇提出了批評。

這下問題來了,網絡上鋪天蓋天一片討伐之聲,極端的更上升到人身攻擊了。

相聲是什麼?該怎樣看待?

應該從兩個角度看。

一,如果“相聲是門語言藝術”或是幽默藝術,還屬於文藝範疇,正常的評論與批評,對行業有促進作用,就得允許它存在,而不是容不得一點不同的聲音。

換句話說,相聲不是私有財產,曲藝是公眾藝術,面向大眾,面向社會,對觀眾的審美趣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前相聲行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幹嗎不能批評?

如果相聲行業不可能批評,也聽不得任何不同意見,一味地虛假吹捧,只能是虛假的繁榮。



二,當前相聲界的問題,是老一輩相聲人辛辛苦苦幾十年讓它變成了雅俗共賞婦幼皆宜的語言藝術,又快被幹回到地攤去了。
如果說相聲不是一門藝術,就是給觀眾找個樂子,不講究語言與內容,只要你能讓人笑就是相聲,與藝術無關,那南開大學教授就批評錯了,也不該批評。

因為,從地攤到廟堂,需要品格;從廟堂到地攤,就不能要求品格了。

就象買地攤貨,你能批評他質量不好?

從這個層面講,南開大學教授批評錯了。但某些相聲演員和粉絲也不至於到氣急敗壞而進行圍毆,他至少希望相聲好吧。


巫山雲


反三俗上升到了學問界,大學教授出面了,而且是發表在《光明日報》上,這次不知道這次能夠掀起多大浪花來。以前在頭條回答都是由著性子來,這次想比較嚴肅地討論一下關於傳統相聲低俗這個話題。

教授的一個觀點是相聲是“鐵肩肩道義”的語言藝術。

我覺得教授太高看相聲了,相聲就是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玩意”,郭德綱指望它吃飯,觀眾們指望它發笑。什麼時候相聲肩負了道德這麼高尚的元素了?確實在解放後,相聲變的高雅了,從路邊走進了劇場,再登上熒屏。演員也從長袍馬褂變成西裝革履,檔次上來了,但它還是一門能夠逗你樂的曲藝品種,和文學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說到底不論是學問界還是相聲界,總有人想把相聲提高一個檔次,提高到語言文學這個檔次,其實這恰恰是一些人沒有看得起這門藝術,才想不斷提高它的檔次。不知道如果有人按照起承轉合來寫相聲,相聲會是什麼樣。

教授的另一個觀點是關於傳統。

在這裡與前幾年甚囂塵上的“反三俗”兵合一處了。教授說《嘆清水河》是窯調,請教一下說的是不是德雲社愛唱的小曲《探清水河》。我之前不反感這個小曲,但是也沒有細聽歌詞,今天特意去找了原詞來,看完的結論是絕對是非遺級別的小曲。其實教授可能不知道,在宋之前,詞及小令就是豔曲,說白了就是教授說的窯調。從前寫詞是很丟人的事情,都是藏著掖著私底下弄,從柳永幾個膽大的著名詞人結集出版後,才慢慢成為我們的文學藝術的一部分了。所以英雄不問出處,好曲子也別管出身,好聽就行。

關於倫理哏、打哏這些糟粕東西,我也認為大舞臺,比如電視臺是絕對不可以播放的,受眾面不一樣。小劇場說說無傷大雅,即使教授舉得侯寶林大師、馬三立大師兩個例子,在舞臺上也都佔過人便宜。但這東西有個度,比如郭德綱在舞臺上當著沙溢兒子的面,說沙溢兒子是他兒子,這個就很不好,對孩子不好。

教授還說諷刺和嘲笑是相聲的功能。

這也是我最反感的,非要賦予相聲功能的做法,曾經有相聲界巨頭把相聲的衰落歸結於環境,理直氣壯地說(環境)不允許他們諷刺了,相聲還怎麼說?諷刺確實是相聲的一個手段,但是不等同於相聲的全部,說相聲必須有某些功能我只能說是一種遺風,至於是什麼遺留下來的,自己核計去吧。

相聲必須要改革,這個需要肯定,但是說相聲病了,必須得治,有點言過其實。熒屏的相聲,還是要繼續保持主旋律,需要改的是更加符合相聲規律,好玩搞笑。小劇場的相聲,俗就俗點,夜晚喝多了有個解酒的地方而已。


河畔一壺酒


南開大學教授淪落到蹭相聲演員的熱度才叫真正的有病,教授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在象牙塔裡論相聲,誤導大眾,情商智商真的堪憂。


相聲本是基於民間的傳統藝術,發源地就是小劇場、茶社、天橋,它的功能主要就是逗笑,其中更多的是一些世井文化,教授非要把它上升到一個語言藝術的層次來評判,顯然就是常識性錯誤,相聲的本質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還在這侃侃而談,真是可笑。




教授口口聲聲說現在的相聲低俗,一看他就沒有正兒八經聽過相聲。德雲社的相聲是針對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技術,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各種包袱都有,有一些倫理哏和道德哏,總能博人開懷一笑,但是也是有底線的,絕對不會低俗到不能聽甚至要被教授來批判的地步,應該叫雅俗共賞。


德雲社年輕一代的相聲演員像張雲雷、楊九郎的相聲更多的是一些青春時尚的元素,完全沒有低俗的成分。特別是張雲雷,英俊帥氣,多才多藝,能歌善舞,聽他說唱比看周杰倫的演唱會還享受。

張雲雷唱的最火的一首小曲《探清水河》是經過改編的,歌詞很乾淨,曲調優美,讓人聽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美。所以才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聽相聲當成一種時尚去追求,更好的傳承了中國的文化,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教授就是專門蹭郭德綱和德雲社的熱度的,老百姓喜歡聽的相聲就是最好的相聲,教授說了不算,還是好好搞你的學術研究去吧。


R娛記


要不相聲禁了算了。

美國的rap要按這思路,來中國估計也要禁。精華和糟粕如何界定?就跟週二傻咖啡和大蒜的理論一樣。

何為藝術?藝術本身並沒有低俗高雅之分,都是為了表達演繹者情感的一種手段。區分的唯一標準不是內容,而是相關利益群體的強弱而已。

何為文化?文化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詩經》哪位教授能噴?哪位教授敢噴?《詩經》的內容劃分為《風》《雅》《頌》,這就充分表現了文化的包容。《風》就是民歌,其中不乏直白的表達。再比如唐宋傳奇,明清話本,裡面更是充斥著各類或隱或明的“xx”之詞,可是呢?這些書還不是被認為是作者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抨擊?來來來三言二拍瞭解一下。

所謂的好壞,都是別人評出來的,作者寫的時候或許只想混口飯吃,只覺得寫著自己高興就好。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莫言的《豐乳肥臀》這麼淫穢的書名,不照樣拿諾貝爾獎?

通俗,指的大眾易懂;低俗指的讓人萎靡頹廢。我只知道聽過好笑的相聲之後,幾乎人人都是精神煥發,沒聽過有人聽了德雲社後厭世自殺的。他們不搞股票,不搞幾億一次的婚禮,不參與政治,作為一個娛樂大眾的藝人來說,已經很可以了。更何況他們還帶火了差點消亡的小曲小調。

有些人就是這麼討厭,一方面自己享受著無窮的社會資源,糜爛腐化,另一方面居然還號召老百姓克勤克儉?面對無窮的生活壓力和現實的嘲諷,難道老百姓在小劇場聽聽段子嘲諷一下現實不行嗎?

聽德雲社,不見得都是郭德綱粉絲,更多人只是為了用笑來放鬆。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絕對不會逼著身邊人去聽德雲社。

而那些詆譭德雲社的人一面聽德雲社笑,一面說“好低俗好惡心”,然後逼著其他人不要去聽,可關掉手機發現他自己也沒啥可聽的東西。這幫人就好比是看著毛片兒喊掃黃,劇終了還叫秘書給自己換一張盤。

最後,魚有魚路,蝦有蝦路,德雲社上春晚說的也是中規中矩,又沒有反社會反黨,你們這幫人就別鹹吃蘿蔔淡操心了。

掌握話語權的人們,老百姓只是不說話,但老百姓並不傻。



黑白一番


批判現在的相聲低俗的人,想來他們的對照對象是以前的電視上播的相聲和文化團體慰問演出時的相聲,那些相聲的創作環境是什麼樣的,而像德雲社這樣的民間藝術團體的創作環境又是什麼樣的,這兩個差異巨大的背景難道都不去關注的嗎!不關注這種背景差異,說出來的話能有什麼說服力,只不過是以偏概全的評語而已。

現在可以公認的是,是郭德綱拯救了相聲,讓相聲從半死不活重新走向火爆。幾十年前,大家的娛樂節目太少,相聲演員都被國家收編,民間相聲演出基本沒有,只在慰問演出的文藝表演中有相聲演出,這也是特殊時期造成的,可以不去說他,後來相聲大師們把相聲搬上電視廣播,讓普通群眾也能看到聽到相聲,但相聲演員跟群眾沒有互動,所以只要一本正經的說相聲就可以,就跟現在的錄像教學一樣,把知識點講完就可以,但是,隨著娛樂節目越來越多,這種沒有互動的相聲形式,還有由於播出限制原因導致的空洞內容,觀眾越來越不買賬,那時相聲演員不都說了嗎?相聲幹不過小品,那時電視上的相聲幾近消失。而像德雲社這樣的民間相聲團體,把相聲搬回到小劇場,和觀眾面對面,自負盈虧,這時候,你還一本正經的歌功頌德,有幾個觀眾願意聽,就像郭德綱反三俗的相聲裡說的那樣,觀眾來聽相聲不是來聽你教育他的,就是來聽個樂呵,放鬆心情。

現在突然一下子又有一波批判相聲三俗的聲音,說的理由也無非是當年主流相聲界打壓郭德綱時說的那些。小劇場的相聲表演有三俗部分,這不可否認,但不宜上綱上線,因為這是民間藝術,有人說,民間藝術就可以三俗嗎?可以這麼說,現實中和觀眾面對面的民間語言藝術表演,大多都有三俗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東北二人轉也是這個狀態,這是這種表演形式決定的,當觀眾真的成為演員的衣食父母的時候,演員必須想辦法留住觀眾,怎麼留?只有三俗可以留,因為觀眾真的都是俗人,那些高高在上自以為很高雅的人,你們私底下講個葷段子也一定很開心,你們晚上關了燈睡覺時說的話也一樣不堪入耳,這說明我們都離不開三俗,只不過是場合的問題。

現在的相聲作品,只要是受人歡迎的,一定是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在劇場裡表演,講講插邊球的段子,和觀眾互動,這不存在任何問題,如果是電視上,那麼插邊球的段子就不能說,這種尺度的把握,我想相聲演員們肯定能把握住,電視節目不是還有節目審查這一關嗎。至於有人把劇場裡的視頻放上網傳播,其實這也有網站編輯在審核,所以我們聽到的也只是插邊球的段子,而不是關了燈後那些露骨的話。

所以,現在相聲裡的三俗沒必要反,國家要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自有媒體等宣傳單位去宣傳,不要把這責任拍到相聲等民間藝術身上,這不合適,相聲內容只要不出格就行。


熊老溼03


《相聲有新人》郭德綱說了一句特別實在的話:

商演是考核相聲的唯一標準。

真的從歷史上看,什麼是民間藝人?

就是一群落魄的文人,仗著自己還讀過幾天書,在街頭耍把式講個故事混口飯吃。所謂“颳風減半,下雨全完”。所以這些人講什麼內容,完全在於什麼東西能夠吸引人,或者說,什麼東西能給自己帶來收益,就講什麼。

所以倫理梗、屎尿屁什麼都有,反正大家哈哈一笑,打賞幾個錢,藝人也混口飯吃。這就是最傳統的相聲。

這麼就能解釋為什麼侯寶林這些相聲大師要回歸主流,把相聲變“雅”了,那個時代,觀眾都是靠廣播聽相聲的,一個相聲演員如果不能在廣播裡說相聲,基本就捐了。

於是好多相聲大師想盡辦法,先讓電視臺、廣播可以播,再說內容的事。到了80年代,還是有很多好作品出現的,比如馬季老師的《宇宙牌香菸》、姜昆的《虎口遐想》。

好在這些演員有國家兜底,生活總不算太差,但是國家也不願意養那麼多閒人,很多演員就被迫下海了。也就是郭德綱說的“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

下海的演員就必須要看觀眾,事實上郭德綱對內容比所有德雲社演員看的都重。

記得前些年岳雲鵬開專場,郭麒麟串場說了一段“五紅圖”,演出效果不好。於是郭德綱在微博、各個媒體、小劇場都在批評郭麒麟(在家不知道),反覆道歉。現在少班主也很厲害了。

所以相聲的內容到底是誰決定的?

說到底是觀眾決定的,觀眾想聽什麼就演什麼。就算德雲社的演員現在賺的多,也不能改變這個規律,自己上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所以哪來的相聲病了?說到底就是一群研究曲藝但未必熱愛曲藝,不關心藝人生存方式的人,無關痛癢的BB。

相聲有缺點郭德綱會不知道?

前些年曹、何、李等人出走,老郭沒辦法捧了岳雲鵬等一堆人。但是德雲社真的要發展,現在捧的是誰?少班主說的相聲是什麼味道?俗嗎?堂主說的相聲很俗嗎?

相聲的發展絕對是民間老百姓自發推動的,靠專家去“針砭”,文章再犀利也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