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盛建盞「火鳳凰」誕生記 歲月做胚,身體做器

聽到火鳳凰,你會聯想到什麼呢?浴火重生?當“火鳳凰”與建盞相遇,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每一滴都是火鳳凰的化身,斑斑點點金屬包含著火球,放光一樣的慾火深層中安靜的等待。

火鳳凰建盞出自一代名家蔡炳盛之手,他的這款作品,著實令不少盞友著迷。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蔡炳盛的建盞世界,看看火鳳凰是如何“浴火重生的”?

蔡炳盛建盞“火鳳凰”誕生記 歲月做胚,身體做器

蔡炳盛的曾外祖父楊天成是一把燒窯好手,在清末宣統年間就是當地有名的陶匠藝人,燒製的水缸、瓦罐和碗碟遠近聞名。這個燒窯的技藝傳給了他的爺爺,爺爺又傳給了他的父親蔡和隆。

在蔡炳盛兒時的記憶中,周圍全是父輩們忙碌燒窯的情景。每逢冬季,當地有買水缸、酒缸、瓦罐、碗碟等器皿儲水、釀酒、醃製酸菜的習慣,這時也是父輩工匠們最忙的時候。

蔡炳盛14歲就進入七里排陶瓷廠工作,由於經年捏弄泥巴,他的手裂開了一道道血口,特別是冬天,在刺骨的冰水中拉坯常常凍得失去知覺;炎熱的夏季,他在高達1000℃的窯旁添柴加火,熱得滿臉通紅、渾身大汗;而為了避免窯中的碳火熄滅,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也是家常便飯……

因此,在燒窯小夥蔡炳盛的心目中,做這項工作是苦樂參半的。直到1979年9月,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建陽瓷廠組成攻關小組,來到水吉進行仿古建盞實驗,給蔡炳盛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

蔡炳盛建盞“火鳳凰”誕生記 歲月做胚,身體做器

在研究小組的研究遇阻時,他給攻關小組成員提供了自己燒製陶缸時加草木灰的配釉方法,以及燒製時如何注意窯溫掌握等經驗。後來,研究小組的專家們在回憶中提到,當時就是結合水吉的燒窯技術和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建盞燒製理論,才成功復燒出兔毫盞的。1981年5月,仿宋兔毫釉建盞通過專家的鑑定,失傳的建窯建盞工藝重見天日。

七年精研油滴盞 開發新品“火鳳凰”

專家組走了,蔡炳盛對於復現建盞的興趣卻被完全勾起來了。1982年,26歲的蔡炳盛到政和縣東平鎮借了一口窯,走上了探尋燒製建盞之路。憑藉在陶瓷廠工作十幾年的經驗,蔡炳盛花了將近一個月,將精心拉制的盞坯放入窯內燒製。

三天三夜過去,他滿懷希望地打開窯門,捧出尚有餘溫的匣缽,心卻冷到極點,有的盞體佈滿氣泡、有的沒有燒熟、有的出現粘連……沒有一件是成功的。

蔡炳盛建盞“火鳳凰”誕生記 歲月做胚,身體做器

但蔡炳盛並沒有灰心,他知道這條路無捷徑可走,唯有不停地進行配方試驗和反覆燒製。為了達到“原礦配土”,蔡炳盛反覆往返於東平與水吉,在水吉後井老窯址附近一待就是一天,取老盞殘片為樣,不斷揣摩,反覆探索。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這一年年末的一天,當他像往常一樣於窯溫降至50℃左右時小心翼翼捧出匣缽,期盼許久的兔毫盞重現於手中。

但蔡炳盛並未滿足。宋代建窯分兔毫盞、油滴盞、曜變盞以及柿紅、灰皮、烏金等雜色釉,珍貴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曜變、油滴、兔毫。燒製出了兔毫盞,雄心勃勃的蔡炳盛又向著油滴盞進發了。

這一目標的達成,更非試燒兔毫盞可比擬——直到八年後的1990年,經過不懈的努力,通過對坯、釉原料的收縮比例、施釉的厚薄程度、燒窯時一氧化碳的濃淡和燒成溫度等的嚴格分析和把控,蔡炳盛終於成功燒製出油滴盞。

“兔毫釉是在氧化氣氛中實現的,而油滴盞需要還原氣氛,成敗在於最後燒爐的幾分鐘,因此難度非常高。”

蔡炳盛建盞“火鳳凰”誕生記 歲月做胚,身體做器

火鳳凰束口盞[編號 : 66529]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蔡炳盛不斷鑽研建盞各類品質的燒製,配出了各種釉水配方,老窯的各種花色燒製技術已全部復現。尤其是他製作的銀藍油滴盞,泛發著幽藍的光澤,油滴滴點實而不虛,晶體厚重,古韻十足,備受人們的歡迎。

除了傳承宋盞經典款式之外,蔡炳盛還創新釉料,開發出類似耀斑形狀的鐵紅色斑紋作品“火鳳凰”。“‘火鳳凰’需要做到對溫度的精確把控,多一度釉面會燒黃,少一度則滴不成滴。”

蔡炳盛建盞“火鳳凰”誕生記 歲月做胚,身體做器

堅持,那怕眼前的只是一隻廢品 ,故事無需太長,也不需要太長,在一個小小的窯中,只做著同一件事情,制一尊好盞,足矣!

蔡炳盛建盞“火鳳凰”誕生記 歲月做胚,身體做器

用歲月做胚,用身體做器,用心做建盞。賦予它生命,告訴你在它歲月裡的點滴,如他一般,樸實無華,樸素靜謐。歲月光輝沉澱,靜靜而立,豔壓群芳,這便是“火鳳凰”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