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村有了民國風情是什麼樣的感覺?來長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請點擊關注。

太行山大峽谷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與河南毗鄰,峽谷一線,是當時晉商尤其是潞商南下太行的必經之路。現在已經開發成了景區,頗具觀賞遊玩價值。在壺關縣城通往太行山大峽谷景區沿線,有一個古風濃郁、充滿民國範兒的傳統村落——壺關縣店上鎮瓜掌村。在前一篇文章中,胡哥帶領大家欣賞了瓜掌村的古道滄桑。本篇文章將帶領大家仔細欣賞瓜掌村民居中西混搭的民國範兒詳情。

一座古村有了民國風情是什麼樣的感覺?來長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樹木掩映下的古村瓜掌。

胡哥一行順著古道一路往南漫步,穿行在高大的院牆及氣派的門樓間,感受曾經的繁華氣息。古道盡頭就在南邊山腳,已經看不出青石路面了。我們又折返到半途向東拐進村,沿著小街巷,曲折而行。

小路曲曲彎彎,連接著一處處清末民初的老院落,小的是三合院、四合院,大的是兩進院、三進院,最大的是六進院,整體數量之多令人稱奇。據介紹,村中大大小小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築有60多處,其中約有三分之一依然住有人,保存尚好,最具特色的就是韓氏兄弟大院。

一座古村有了民國風情是什麼樣的感覺?來長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民國風情的韓家大院門樓。

大院大致位置在村子的南邊,是兩處具有濃郁民國風情的建築。其建築風格繼承了明清建築文化傳統,在遵守封建禮制規範、風水理論的基礎上,受當時的西風東漸影響,大膽融合了西方建築理念,形成了這兩處參酌古今、兼容中外的奇特建築群。最典型的就是韓家兄弟大院。

韓家當時富甲一方,開有很多商鋪店號。有說在當時的王莊煤礦有股份,有說在蔭城鎮有許多店鋪。次子據說當過壺關縣國民黨黨部書記(一說縣長);長子據說當過壺關縣財政局長。韓家大院一處是一進六院,是村中最大的,現在還有三個院子住有人家;另一處是一進兩院,規模雖小,很奢華。

一座古村有了民國風情是什麼樣的感覺?來長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韓家大院民國風情門樓。

一座古村有了民國風情是什麼樣的感覺?來長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門樓細部放大圖。

而享譽長治地區的民國建築,就是這韓家大院。先說一進六院。離著老遠就能看到在青石甬道上,一座高大的牆門巍巍矗立。門不是常見的中式屋宇式門樓,就是牆上開的門。約有五米多高,除了下面半米高的青石基礎外,通體磚砌,再沒有石木構件。頂部呈三角形,正立面三角形邊框內裝飾有鋸齒形磚雕,中心有磚雕圓圈、長形匾額框,匾額題字半毀,字形依稀可辨為“養恬安遷(或泰)”。門匾下過樑的位置原來飾有曲曲折折的磚雕城牆線(現已半毀),下邊是淺弧形的門券,兩側是貼牆的半圓形仿木石磚柱,從下到上隨三角形門頂收縮,中間飾有多層的蓮瓣圖案,非常精緻,頂部收窄的磚柱飾以大面積的水泥拉毛裝飾,民國風情迎面襲來。

一座古村有了民國風情是什麼樣的感覺?來長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門樓細部放大的特徵。

再說相隔不遠的一進兩院。這院的門樓比之上述牆門更為奢華,而且是真正的門樓,外面是西洋式,背面卻還有半片坡簷中式廣梁門樓。外觀兩邊磚柱通頂,頂部作半圓弧女兒牆狀,門洞頂上從低到高依次有小大兩處中式匾額和最頂處的圓形。小匾額圖案是麒麟戲繩,大匾額是“里仁為美”四字磚雕,圓形圖案是雙旗,全部清晰可辨,保存完好。

門洞兩邊另有兩根較細的半圓形磚柱裝飾,在門洞頂部作花瓣形交會,交會處垂下兩個磚雕燈籠,半嵌入牆面。在細磚柱頂部以及雙旗圖案周邊,用水泥拉毛效果作裝飾,充滿濃郁的民國風情。所謂的民國範兒,其實就是融匯中西建築風格的一種表現,說白了就是各種混搭。建築師們任意模仿、自由組合中外歷史上的各種建築,以求達到一種比例均衡的形式美。在外國,這種做法叫做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在我國,倒有些符合傳統的中庸思想。

瓜掌村的民國建築風格主要體現在門樓外觀上,其內的各個大院房屋依然是中式傳統建築。在門樓的建造上,常見的民國風情就是單開間,兩邊是磚柱,磚柱間砌磚牆,牆中間留大門洞,門洞頂上飾有中國傳統的匾額,頂牆作階梯狀、三角狀、半圓弧等各種形狀。正立面的裝飾除了傳統樣式外,來自西方的水泥花飾的運用就是其中最明顯的混搭實例。

水泥花飾是用水泥在建築體表面做出一定花型紋樣的裝飾,是民國時期西洋建築文化在建築上的外在具體表現。複雜的水泥花飾大致和我國的石雕磚雕構件相當,簡單的水泥花飾就是在立面的裝飾磚柱上部表面、匾額的邊框表面,用水泥簡單作拉毛處理,看起來密密麻麻坑坑窪窪的,像是爬滿了蜜蜂。以現在的審美來看,可能不容易接受。

至於為什麼韓氏兄弟的大門樓不像和民國時期上海、南京的西洋建築一樣,大量使用水泥花飾代替磚雕石雕,推測應該是水泥的性價比不能讓東家滿意。當時的水泥是一種舶來品,叫“洋灰”或音譯的“士敏土”“細綿土”。水泥1882年最初進入中國時,價格昂貴到“每桶(約170公斤)價達銀洋20元之矩”(《中國建材報》“水泥史話”)。加之當時的水泥花飾粗糙簡單,遠不能和我國傳統的磚雕石雕相比,因此,韓氏兄弟雖然有錢,但也只是在門樓建造上選用了西洋方式,裝飾效果也是中西混搭,典型的水泥運用也只是用了一點表面塗飾。

建築上折衷主義的做法是近代中國西洋建築的風格基調,雖然講究均衡美形式美,但卻存在著忽視建築功能的弊端。韓氏兄弟倆豪宅的門樓就有體現——淺弧形的門洞磚券頂,受力不科學,導致門洞頂塌落;磚牆根基淺,導致風化嚴重。這一點,比村子裡其他的清代老房子還不如。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