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村有了民国风情是什么样的感觉?来长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请点击关注。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与河南毗邻,峡谷一线,是当时晋商尤其是潞商南下太行的必经之路。现在已经开发成了景区,颇具观赏游玩价值。在壶关县城通往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沿线,有一个古风浓郁、充满民国范儿的传统村落——壶关县店上镇瓜掌村。在前一篇文章中,胡哥带领大家欣赏了瓜掌村的古道沧桑。本篇文章将带领大家仔细欣赏瓜掌村民居中西混搭的民国范儿详情。

一座古村有了民国风情是什么样的感觉?来长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树木掩映下的古村瓜掌。

胡哥一行顺着古道一路往南漫步,穿行在高大的院墙及气派的门楼间,感受曾经的繁华气息。古道尽头就在南边山脚,已经看不出青石路面了。我们又折返到半途向东拐进村,沿着小街巷,曲折而行。

小路曲曲弯弯,连接着一处处清末民初的老院落,小的是三合院、四合院,大的是两进院、三进院,最大的是六进院,整体数量之多令人称奇。据介绍,村中大大小小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有60多处,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依然住有人,保存尚好,最具特色的就是韩氏兄弟大院。

一座古村有了民国风情是什么样的感觉?来长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民国风情的韩家大院门楼。

大院大致位置在村子的南边,是两处具有浓郁民国风情的建筑。其建筑风格继承了明清建筑文化传统,在遵守封建礼制规范、风水理论的基础上,受当时的西风东渐影响,大胆融合了西方建筑理念,形成了这两处参酌古今、兼容中外的奇特建筑群。最典型的就是韩家兄弟大院。

韩家当时富甲一方,开有很多商铺店号。有说在当时的王庄煤矿有股份,有说在荫城镇有许多店铺。次子据说当过壶关县国民党党部书记(一说县长);长子据说当过壶关县财政局长。韩家大院一处是一进六院,是村中最大的,现在还有三个院子住有人家;另一处是一进两院,规模虽小,很奢华。

一座古村有了民国风情是什么样的感觉?来长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韩家大院民国风情门楼。

一座古村有了民国风情是什么样的感觉?来长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门楼细部放大图。

而享誉长治地区的民国建筑,就是这韩家大院。先说一进六院。离着老远就能看到在青石甬道上,一座高大的墙门巍巍矗立。门不是常见的中式屋宇式门楼,就是墙上开的门。约有五米多高,除了下面半米高的青石基础外,通体砖砌,再没有石木构件。顶部呈三角形,正立面三角形边框内装饰有锯齿形砖雕,中心有砖雕圆圈、长形匾额框,匾额题字半毁,字形依稀可辨为“养恬安迁(或泰)”。门匾下过梁的位置原来饰有曲曲折折的砖雕城墙线(现已半毁),下边是浅弧形的门券,两侧是贴墙的半圆形仿木石砖柱,从下到上随三角形门顶收缩,中间饰有多层的莲瓣图案,非常精致,顶部收窄的砖柱饰以大面积的水泥拉毛装饰,民国风情迎面袭来。

一座古村有了民国风情是什么样的感觉?来长治市瓜掌村看看吧

门楼细部放大的特征。

再说相隔不远的一进两院。这院的门楼比之上述墙门更为奢华,而且是真正的门楼,外面是西洋式,背面却还有半片坡檐中式广梁门楼。外观两边砖柱通顶,顶部作半圆弧女儿墙状,门洞顶上从低到高依次有小大两处中式匾额和最顶处的圆形。小匾额图案是麒麟戏绳,大匾额是“里仁为美”四字砖雕,圆形图案是双旗,全部清晰可辨,保存完好。

门洞两边另有两根较细的半圆形砖柱装饰,在门洞顶部作花瓣形交会,交会处垂下两个砖雕灯笼,半嵌入墙面。在细砖柱顶部以及双旗图案周边,用水泥拉毛效果作装饰,充满浓郁的民国风情。所谓的民国范儿,其实就是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一种表现,说白了就是各种混搭。建筑师们任意模仿、自由组合中外历史上的各种建筑,以求达到一种比例均衡的形式美。在外国,这种做法叫做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在我国,倒有些符合传统的中庸思想。

瓜掌村的民国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门楼外观上,其内的各个大院房屋依然是中式传统建筑。在门楼的建造上,常见的民国风情就是单开间,两边是砖柱,砖柱间砌砖墙,墙中间留大门洞,门洞顶上饰有中国传统的匾额,顶墙作阶梯状、三角状、半圆弧等各种形状。正立面的装饰除了传统样式外,来自西方的水泥花饰的运用就是其中最明显的混搭实例。

水泥花饰是用水泥在建筑体表面做出一定花型纹样的装饰,是民国时期西洋建筑文化在建筑上的外在具体表现。复杂的水泥花饰大致和我国的石雕砖雕构件相当,简单的水泥花饰就是在立面的装饰砖柱上部表面、匾额的边框表面,用水泥简单作拉毛处理,看起来密密麻麻坑坑洼洼的,像是爬满了蜜蜂。以现在的审美来看,可能不容易接受。

至于为什么韩氏兄弟的大门楼不像和民国时期上海、南京的西洋建筑一样,大量使用水泥花饰代替砖雕石雕,推测应该是水泥的性价比不能让东家满意。当时的水泥是一种舶来品,叫“洋灰”或音译的“士敏土”“细绵土”。水泥1882年最初进入中国时,价格昂贵到“每桶(约170公斤)价达银洋20元之矩”(《中国建材报》“水泥史话”)。加之当时的水泥花饰粗糙简单,远不能和我国传统的砖雕石雕相比,因此,韩氏兄弟虽然有钱,但也只是在门楼建造上选用了西洋方式,装饰效果也是中西混搭,典型的水泥运用也只是用了一点表面涂饰。

建筑上折衷主义的做法是近代中国西洋建筑的风格基调,虽然讲究均衡美形式美,但却存在着忽视建筑功能的弊端。韩氏兄弟俩豪宅的门楼就有体现——浅弧形的门洞砖券顶,受力不科学,导致门洞顶塌落;砖墙根基浅,导致风化严重。这一点,比村子里其他的清代老房子还不如。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