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一個太愛孩子的媽媽,未必是一個好媽媽。』

每年到9月份新生入園的時候是很多父母都頭疼的時候,因為開學季到了,孩子們黏糊了爸爸媽媽一個假期,又捨不得離開家去幼兒園了。

送到幼兒園哭鬧不說,有些孩子甚至不願意去幼兒園,爸爸媽媽縱然使出渾身解數,還是無法安撫焦躁不安的熊孩子,這分離焦慮的浪潮來勢兇猛……

每到這個時候在幼兒園門口都會一片“哀嚎“——

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哭著扯著爸爸媽媽的衣角;

爸爸媽媽也開始擔心寶寶能否順利適應學校生活

……

我們今天就聊聊,到底怎麼處理孩子的這種分離焦慮。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胡慎之心理

上幼兒園,是與外部世界鏈接的開始

上幼兒園對於一個寶寶來說,是件大事情。

這表示寶寶的空間,從家庭開始真正走向社會了。他們需要和更多的人建立關係,發展他們自己的人際網絡,獨自處理很多自己的事情,並且獲得更多屬於他們自己的快樂。

很多的媽媽問我同樣的問題:

那就是寶寶一開始去幼兒園玩得很開心,但真正要被獨自放在幼兒園裡的時候,或者是要上校車的時候,非常悲傷,哭得厲害,有些甚至撕心裂肺,弄得媽媽心裡很難受的。

更有甚者,去幼兒園幾天了,老師反映寶寶每天都哭,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該怎麼辦?

這是分離的老問題了。應該說,小朋友初上幼兒園都難免有點分離焦慮,畢竟是初次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並且一呆就是一整天,見不到早己熟悉依賴的照料者,過的也是跟平常很不一樣的生活。

不過,多數小朋友在父母和老師的安慰之下,能很快平復焦慮,融入新的環境。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胡慎之心理

依戀關係出錯,更容易體驗分離焦慮

像上述那種過於持久和強烈地感受著分離焦慮的小朋友,一般是因為和媽媽的關係建立得不是很好,或者說依戀關係出了問題。

這些問題不在寶寶身上,恰恰是媽媽在前幾年和寶寶關係中,沒有很好地去意識到寶寶心理發育過程中的成長需要。

再強調一句: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簡單來說,媽媽和寶寶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如果一個關鍵點上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依戀關係建立得比較好的寶寶會比較有安全感,可以享受人際關係中帶來的快樂,以及發展自我空間帶來的快樂。

而一些依戀關係出現問題的寶寶,恰恰沒有能力去發展自己,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會比較弱,依賴性就會很強。

而依戀關係的雛形是在三歲以內形成的,這個時期內的寶寶在心理上與生理上都和媽媽緊密聯繫,因此,在依戀關係的形成中,媽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些媽媽一直照料著寶寶,但沒有意識到寶寶內在的關係模式建立。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照顧得太好,替代寶寶的太多,使寶寶沒有機會和空間去體會自己、與白己獨處,完成自我滿足的過程。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胡慎之心理

過度照料,未必就是好的

用一個廣為流傳的老故事來闡述上述文字:

一個丈夫,很愛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是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事情都是丈夫幫她完成的。有一天,丈夫要外出一個星期,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幫妻子做了一個人餅,夠吃一個星期的大餅。他把大餅套在妻子的脖子上,因為他知道妻了從來不自己吃飯的,要喂的。

丈夫交代妻子的時候,妻子很恐俱。但經過安撫,妻子也就這樣待著了。丈夫出差去了。一週以後,丈夫回來了,發現自己的妻子死了。怎麼死的?餓死的。妻子只在那個大餅上咬了一口,就是在嘴唇邊的一口,她連扭動一下脖子的能力都沒有。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說付出太多的照料者,恰恰會培養出沒有能力的人

孩子也是這樣的,媽媽照顧太好,反而讓寶寶失去了很多能力。那寶寶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的時候,對於自己去面對外面的世界是抗拒的,而不是憧憬。

很多孩子迴避去幼兒園,其實就是在抗拒。並且,在他們的意識裡,只要哭,他們可以獲得一切想要的東西,甚至恐懼的感覺都可以被自己的媽媽替代。

從這裡看,一個太愛孩子的媽媽,未必是一個好媽媽

相反,媽媽很注重培養孩子獨立,並且尊重孩子成長,孩子會更自信。

這樣的自信是最原始的自信,因為自信,寶寶更願意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從而在接觸中獲得更多的滿足。不自信的孩子,他們感受到是挫折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胡慎之心理

處理分離焦慮的好契機

對於幼兒園的問題,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寶寶上幼兒園焦慮,這看上去似乎是一個讓人心疼,也讓人頭疼的問題,但從另一方面講,也是一個處理分離的機會。

這可以是處理媽媽內心和寶寶的分離,當然也是一個處理寶寶內心與媽媽分離的機會。

有一些媽媽對寶寶的需要多過寶寶對媽媽的需要,特別是很多全職媽媽。對於這些媽媽來說,寶寶去幼兒園,會給他們帶來類似於失業的空虛感

這裡面有價值感的變化,有被需要感覺的消失。

很多媽媽的自我價值建立在被人需要的基礎上,一旦需要的對象離開,被需要的感覺也會降低,那自我價值也就降低了。假如你是這樣的媽媽,在這時候就需要去尋找另一個可以給自己帶來價值感的事情來做。

媽媽對寶寶需要過多,這是阻止寶寶心理發育最大的障礙。

這樣的媽媽會在無意識中去阻止寶寶獨立自主,不允許寶寶有穩定自我的建立,因為寶寶的自立憊味著對媽媽需求的減少。

這樣的寶寶去幼兒園,在他們內心體會到的挫折有兩方面:

一、與媽媽從共生狀態分離〔其實這早在寶寶一歲就應該完成的);

二、在無意識中,這些寶寶的價值感會忽然降低(他們會在無意識中認同媽媽的方式,以被需要來獲得自己的價值)。

一個陌生的情景,一定會給人帶來好奇的,這是天性。

一個從很小就被允許探索未知事物,並因此獲得滿足的寶寶,會很期待去陌生環境發現新事物。

同樣,一個陌生環境,也會帶給人不確定感,這樣的感覺會使人產生焦慮,這也是正常的。這好比是天平的兩端,看哪一端更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

一個一直是被照顧的寶寶,從來沒有去自主探索,或者自主探索過程中經常被剝奪成就的寶寶,對於陌生情景自然會以焦慮為主導情緒。

上幼兒園給了寶寶一個機會,去完成自主探索的機會。

當然,焦慮的情緒是需要被理解和容納的。

媽媽可以去理解寶寶的焦慮,並可以在一開始去幼兒園陪伴一段時間,再慢慢地從裡面撤離出來。幼兒園的老師也需要技巧,不是很粗暴地從媽媽手裡接過孩子就往教室裡一塞,嘴上還對媽媽說:“孩子都這樣”。要知道,這樣的行為其實傷害了兩個,一個是愧疚的媽媽,一個是恐懼的寶寶。這兩個人的情緒沒有被處,會引起將來的問題。

觀察自己的寶寶,找一個相對適合他們的幼兒園,這能帶給寶寶很多好處的。

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社會、開始集體生活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放鬆心態,一起享受成長的快樂吧!

——end——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