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真正的富养,是不局限于金钱层次,还要培养孩子更高的精神品质,以及抗挫和情商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的优秀气质和广阔格局便会逐渐建立起来。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别人家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一样有!”

有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

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生活是艰辛的。

父母的过度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慢性毒药。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

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纪念碑谷》里有这样一句话:“孤勇之后,世界尽在眼前。”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孩子只有经历了孤独绝望,经历了风雨雪霜,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

要知道,只有精神上的富养,才能养育出大格局和优气质。

去年湖南卫视《变形记》里有一个16岁的姑娘,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妈妈帮她穿衣服,二姨喂她吃饭,姑姑负责剪指甲是姑姑给剪,名副其实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她把进价20多的手机壳,以2块钱卖出去,只为体验生意火爆的快感,完了之后还要吃宵夜庆祝。

吃顿生蚝100块,她偏偏要给老板500,因为她觉得老板很辛苦。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其实她家里也不是富得逆天,中产偏上,但父母主张富养女儿,一个月给她几万块零花钱,活生生将她养成了中国式巨婴。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在这个全民富二代的时代里,父母给孩子买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在选择补习班的时候只选贵的不管对的,节衣缩食给孩子上贵族学校,也不教孩子自理能力和金钱观念,什么事情都是一味地砸钱,哪怕自己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也要拼命给孩子最好,而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能成为社会精英的可能几乎为零。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曲解了“富养”的真正含义,只知道毁灭性地倾注自己一切来为下一代提供无限优越的物质,只在经济上富足,思想和性格却无比匮乏。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真正的富养,是教会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善良。

给孩子很多爱,他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许多贫困的家庭因为他们早早地知道了成人世界的不易,所以更加懂得感恩父母,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富养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下一代富人阶级生活的想象。

是为了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在教育中慈爱、温柔,做孩子最好的和榜样。

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

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练,才能成为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