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患關係的現實思考如何做一名理想型醫生

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相較於其他科室而言,可能是危險係數高居前三的存在。

從醫患關係的現實思考如何做一名理想型醫生

近兩年,日趨緊張的醫患關係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其實作為一種產生於社會互動過程中的信任關係,醫患衝突是始終存在的,只是這兩年太多的事件,讓這段關係產生了急劇的惡化。

“為什麼醫鬧,你要治好了我們家屬還能有醫鬧嗎?”

“我就問問我這情況,沒必要掛號吧。”

我身邊很多在其他科室做醫生的朋友,休班時會過來找我看精神科,失眠、抑鬱情緒、積壓的躁狂和焦慮……醫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

我總是說:“患者本來就很不舒服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偶爾的爆發也是情有可原。”

朋友說:“是啊,如果不這樣想著,早幹不下去了。”

可見,要做一名理想型醫生,除了專業能力身心素質的強化也極為重要。

我一直都知道,在大部分患者眼中,醫生的形象比較刻板。但就我個人而言,東北口音較重,我的患者或患者家屬時常在與我的溝通中展露笑顏。精神科的診療與一般科室不同,

如何讓患者放鬆、全身心信任於我,是我一直在精進的技能。

從醫患關係的現實思考如何做一名理想型醫生

醫生的善意與專業,都是要通過診療行為來體現,所以現場的溝通能力就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本領。要知道,患者對自身病情的判斷、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所以醫患關係本身並不對等,醫生的專業知識和信息資源佔據著優勢,如何將這種優勢通過溝通反饋到患者身上,十分關鍵。

所以,醫生所表現出來的親和力、寬容、謙虛,能讓患者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減少負面情緒。

當然,再高的親和力也不能作為專業技能不精的藉口。患者之所以會產生負面情緒,有一大部分原因是醫生的專業水平背離了患者的期望值。醫生角色、職業責任、醫療服務標準,這些都是醫患關係中重要的存在,精進自己的醫術、不斷提升職業修養,才能讓這個職業受到應有的尊敬。

從醫患關係的現實思考如何做一名理想型醫生

最後借用孫思邈在《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句話:“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應謀道不謀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