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不看好平原君赵胜

司马迁为何不看好平原君赵胜

赵汗青

平原君(?-前253年):赵胜。汉族,东武(山东武城)人,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司马迁著《史记》,将平原君与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外,《赵世家》、《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等亦散记有其事迹。

平原君赵胜是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头脑不冷静、眼光不老到、用人不精确,以一己之力办啥啥不成,所以司马迁毫不客气给了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八个字的评价。与战国其他三位公子比较,平原君赵胜能力平庸是毋庸置疑的,司马光也说他“予以知其智谋,尤出数子之下也”。

然而,平原君赵胜这个人绝非一无是处,他待人厚道,是一个老好人,忠君爱国,是非分明,知错能改,勇于担当,关键时刻能以大局为重,毁家纾难,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毕竟解了国之大患。

所以盖棺论定,荀子称平原君为“社稷之臣也”。

那么,平原君凭什么能够当得起荀子如此之高的评价,他究竟都做过什么事呢?用一句话概括,平原君以“三无”遗祸赵国。所谓“三无”是说他无主见、无能力、无见识。

说平原君赵胜“三无”遗祸赵国。

首先说他的“无主见”。有一件残忍的事很体现平原君的无主见。平原君有一个瘸腿的邻居,有一天打水时被平原君的一个爱姬耻笑,于是这邻居要求平原君杀了爱姬,平原君认为这要求太无厘头,拒绝了邻居的要求,结果门下的食客觉得他重色轻士,纷纷离开。平原君一看不妙,赶忙斩下那个爱姬的人头,亲自登门向邻居道歉。这件事反映出平原君没有原则,处事失当,无主见。

其次说他的“无能力”。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就认为:“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苏辙认为平原君只知道田单贤明却忽略了他不会为赵国考虑。平原君尽干这些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事,这不是没能力是什么呢?

再次说说他的“无见识”。平原君最受争议的是赞成赵孝成王贪图上党之利给赵国招来大祸。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克韩国要地野王城,彻底隔绝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上党郡居民不愿降附以苛暴著称的秦国,因此,上党郡郡守冯亭拒绝降秦。赵孝成王向平原君咨询,平原君什么意见呢?《资治通鉴》记载了三个字:“请受之”,赞成赵孝成王接受上党归赵。平原君受命去上党代表赵国接收了上党。结果两年之后,秦国左庶长王龁就率领虎狼之师攻下了上党,并且由此开启了战国时期决定性的大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告终,赵国丧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从此失去了与秦国相抗衡的实力,战国的均势彻底被打破。长平之战成为战国的一道分水岭。

苏辙在其所著《古史》中说:“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这都是不懂政治韬略和人情世故的贵公子惹的祸。

司马迁不看好平原君赵胜是不公正的。

平原君赵胜其实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三有”就是对他最好的定论。赵胜凭“三有”为后人称道,“三有”是说他有担当、有雅量、有节操。

平原君尽管能力平平,缺乏远见卓识,但司马光说他“臣人之节始终无亏”,这一点比孟尝君和春申君可就好多了。事实上,平原君的优点远不止此。他的优点是通过“三有”体现出来的。

首先是“有担当”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打算挑选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豪气冲天地说:“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视死如归、一往无前,就凭这一点,平原君的这种担当精神就值得肯定。

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下食客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足取。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多亏了毛遂自荐,平原君才得以与楚国订立盟约,为赵国解邯郸之围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有雅量”。一件事是义举赵奢。赵国一个收田租的小官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租税,他的家人不肯交。赵奢以法处置,杀了平原君家中管事人九名。平原君认为赵奢很有原则,便介绍给赵王。赵王派他管理国家赋税。后来平原君还进一步破格举荐赵奢率领赵军抗击秦军,成就了赵奢一代名将的功业。

最后是“有节操”。对政治家而言,“有节操”至关重要。平原君在邯郸保卫战中的表现就很有节操。平原君与楚王约好出兵救赵后回到赵国,这时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来救援,可是都还没有赶到。这时秦国急攻邯郸,邯郸告急,眼看就支撑不住了,平原君极为焦虑。邯郸宾馆吏员的儿子李谈劝说平原君毁家纾难,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意见,“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得敢死的士卒三千人,由李谈率领与秦军战,又适逢魏楚的救兵来到,秦军败退,邯郸解围,时在公元前257年。

邯郸解围后,虞卿为平原君向赵王请求增加封地。平原君听从了门客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平原君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

讲政治是领导者的第一要务。讲政治就是要恪守政治操守。正因为平原君“臣人之节始终无亏”,所以当时的大学者荀子才说:“平原君之於赵,可谓辅矣。”什么是辅臣?能够解除国之大患,能够消除国之大害,能够使君王享受尊荣而国家安定的,就是辅臣。平原君如楚定盟,在危急时刻毁家纾难,力保邯郸不失,对赵国的政治外交均有重要影响,是当之无愧的辅臣。平原君才智有限,谋略差强人意,远未达到知人善任,为国举才的地步,不过心胸宽广,能从大局出发,有容人之量,而且能够闻过即改,这种好品质弥补了其才智有限的不足,保其终身富贵无忧。庸人为政而能有让人称道的地方,也算难能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