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与感恩

施恩:给予别人帮助或好处,也说“施惠”。

感恩: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也说“知恩”。

《左传·宣公十五年》: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晋国魏武子有个小妾。当魏武子得病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儿子魏颗说:“要让她改嫁!”后来病重了,又说:“要让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让那个小妾改嫁,说:“人病重了头脑就不清晰了,我要遵照他头脑清醒时的意见!”

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绊倒杜回,魏颗因此抓住了他。夜里,魏颗梦到了那个老人。老人说:“我是那个妇人的父亲,特地来报答你。”

——这就是成语“结草衔环”里结草这个典故的来源。

公元前594年,耶稣还有五百多年才出生。

在这个故事里,魏颗是施恩者,结草老人是感恩者。

施恩和感恩都是中国民族历来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这是感恩。

路肩不平,拔刀相助;

每有患疾,先人后己;

己所不欲,不施于人;

但得众生皆保暖,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施恩。

无论施恩还是感恩,都是一种品德、一种心态、一种胸怀、一种智慧,一种自我修养。

施恩而不图报、感恩而图报。

施恩而图报,施恩就变了味道,变成了买卖交易、变成了拉拢人心;

感恩不图报,感恩也不是感恩,往轻里说也是忘恩负义。

信陵君魏无忌击败秦军救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感激信陵君保全了赵国,计划拿五座城作为封地送给他。信陵君听到消息后,骄傲而得意,言行都有所流露。他门下的客卿劝说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听到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

无忌公子听到后,立即进行了自责。见到赵王后,他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没有接受赵王的赏赐。

但他收获了人心。后来秦国大举进攻魏国,信陵君临危挂帅。其余各国听到信陵君回到魏国的消息,纷纷派兵援助他,最终大败秦军,使秦军终信陵君在世的时候一步不敢踏出函谷关。

感恩根本不需要教育,它本身就融在中国人的血脉了。

喝水不忘掘井人,多么普及又朴素的谚语。

何必那么不自信。

有一句古话:公道自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