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阴阳五行何以流传?

邹衍谷

李白

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编者按:这首《邹衍谷》实际上是把邹衍在燕一事进行了发挥,以表示其思想体系能被很多人所接受,就连天地自然也都为之改变了规律。这样的评价固然因为李白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偏高了些,但在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史上,邹衍确是集大成的人物。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阴阳五行何以流传?


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阴阳之说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方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六府”,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

邹衍的生平

邹衍,也写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当齐湣王即位以后,国力强盛,连续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齐湣王的野心更大,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而邹衍的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高度重视,被赐为上大夫,但由于遭到列国强烈反对,齐湣王被迫取消了称帝计划。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各国人才争相趋燕。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据说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燕昭王死后,惠王继位,他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战争局势由于临阵换帅和田单的努力而逆转,加之邹

衍又是齐人,惠王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后又释放。这时,齐湣王已死,继位的齐襄王继续经营稷下学宫。身遭大变故的邹衍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其后他曾作为使者在赵国见到平原君,并批驳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使公孙龙失去了相国之位。邹衍晚年又到过燕国,在公元前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赵之战后,其活动不见记载,或许已经去世了。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使人难于置信。如上面这首诗中所讲述的邹衍谷的故事就是如此。邹衍的著作很多,但现在均已散佚。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阴阳五行何以流传?


邹衍的学说

邹衍的学说体系比较庞杂,主要是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名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都有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也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

在历史观方面,邹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终始说。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来实现的。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胜,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人类社会历史的改朝换代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必然。自开天辟地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每一朝代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时,它对应的那个朝代就兴旺发达;衰时,这个朝代就要灭亡。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着循环。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阴阳五行何以流传?


五德终始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趋向大统一的客观形势,适应了新兴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政权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学说,认为历代王朝不是万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换,这对打破世袭制度有着一定作用,并对秦汉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根据五德终始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就是水德。并根据五行的配列,规定了国家的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两汉时代,五德终始说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迷信的重要思想来源。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阴阳五行何以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