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爲何不看好平原君趙勝

司馬遷為何不看好平原君趙勝

趙汗青

平原君(?-前253年):趙勝。漢族,東武(山東武城)人,中國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宗室大臣,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封於東武(今山東武城),號平原君。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任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於養士而聞名,門下食客曾多達數千人。和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著《史記》,將平原君與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傳》,此外,《趙世家》、《魏公子列傳》、《範睢蔡澤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等亦散記有其事蹟。

平原君趙勝是趙孝成王的親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趙國權貴,司馬遷評價其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但他資質平庸,能力最差,可謂庸人一個。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點就被無限放大,表現為頭腦不冷靜、眼光不老到、用人不精確,以一己之力辦啥啥不成,所以司馬遷毫不客氣給了他“未睹大體”“利令智昏”八個字的評價。與戰國其他三位公子比較,平原君趙勝能力平庸是毋庸置疑的,司馬光也說他“予以知其智謀,尤出數子之下也”。

然而,平原君趙勝這個人絕非一無是處,他待人厚道,是一個老好人,忠君愛國,是非分明,知錯能改,勇於擔當,關鍵時刻能以大局為重,毀家紓難,雖不能挽狂瀾於既倒,畢竟解了國之大患。

所以蓋棺論定,荀子稱平原君為“社稷之臣也”。

那麼,平原君憑什麼能夠當得起荀子如此之高的評價,他究竟都做過什麼事呢?用一句話概括,平原君以“三無”遺禍趙國。所謂“三無”是說他無主見、無能力、無見識。

說平原君趙勝“三無”遺禍趙國。

首先說他的“無主見”。有一件殘忍的事很體現平原君的無主見。平原君有一個瘸腿的鄰居,有一天打水時被平原君的一個愛姬恥笑,於是這鄰居要求平原君殺了愛姬,平原君認為這要求太無厘頭,拒絕了鄰居的要求,結果門下的食客覺得他重色輕士,紛紛離開。平原君一看不妙,趕忙斬下那個愛姬的人頭,親自登門向鄰居道歉。這件事反映出平原君沒有原則,處事失當,無主見。

其次說他的“無能力”。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就認為:“趙勝傾身下士,以竊一時之聲耳;至於為國計慮,勝不知也。”蘇轍認為平原君只知道田單賢明卻忽略了他不會為趙國考慮。平原君盡幹這些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事,這不是沒能力是什麼呢?

再次說說他的“無見識”。平原君最受爭議的是贊成趙孝成王貪圖上黨之利給趙國招來大禍。公元前262年,秦軍攻克韓國要地野王城,徹底隔絕了韓國上黨郡和韓國的聯繫。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上黨郡居民不願降附以苛暴著稱的秦國,因此,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降秦。趙孝成王向平原君諮詢,平原君什麼意見呢?《資治通鑑》記載了三個字:“請受之”,贊成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歸趙。平原君受命去上黨代表趙國接收了上黨。結果兩年之後,秦國左庶長王齕就率領虎狼之師攻下了上黨,並且由此開啟了戰國時期決定性的大戰役——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告終,趙國喪失了四十五萬大軍,從此失去了與秦國相抗衡的實力,戰國的均勢徹底被打破。長平之戰成為戰國的一道分水嶺。

蘇轍在其所著《古史》中說:“長平之禍成於勝之言,此皆貴公子不知務之禍也。乃欲使之相危國,拒強秦,難矣哉!”這都是不懂政治韜略和人情世故的貴公子惹的禍。

司馬遷不看好平原君趙勝是不公正的。

平原君趙勝其實還是有很多優點的,“三有”就是對他最好的定論。趙勝憑“三有”為後人稱道,“三有”是說他有擔當、有雅量、有節操。

平原君儘管能力平平,缺乏遠見卓識,但司馬光說他“臣人之節始終無虧”,這一點比孟嘗君和春申君可就好多了。事實上,平原君的優點遠不止此。他的優點是通過“三有”體現出來的。

首先是“有擔當”秦國圍攻邯鄲時,趙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當時擬推楚國為盟主,訂立合縱盟約聯兵抗秦。平原君打算挑選有勇有謀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國。平原君豪氣沖天地說:“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在國家有難的時候視死如歸、一往無前,就憑這一點,平原君的這種擔當精神就值得肯定。

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名文武雙全的門下食客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個,剩下的都不足取。這時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多虧了毛遂自薦,平原君才得以與楚國訂立盟約,為趙國解邯鄲之圍奠定了基礎。

其次是“有雅量”。一件事是義舉趙奢。趙國一個收田租的小官趙奢到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租稅,他的家人不肯交。趙奢以法處置,殺了平原君家中管事人九名。平原君認為趙奢很有原則,便介紹給趙王。趙王派他管理國家賦稅。後來平原君還進一步破格舉薦趙奢率領趙軍抗擊秦軍,成就了趙奢一代名將的功業。

最後是“有節操”。對政治家而言,“有節操”至關重要。平原君在邯鄲保衛戰中的表現就很有節操。平原君與楚王約好出兵救趙後回到趙國,這時楚國派春申君帶兵趕赴救援趙國,魏國的信陵君也假託君命奪了晉鄙軍權帶兵前來救援,可是都還沒有趕到。這時秦國急攻邯鄲,邯鄲告急,眼看就支撐不住了,平原君極為焦慮。邯鄲賓館吏員的兒子李談勸說平原君毀家紓難,於是平原君採納了李談的意見,“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得敢死的士卒三千人,由李談率領與秦軍戰,又適逢魏楚的救兵來到,秦軍敗退,邯鄲解圍,時在公元前257年。

邯鄲解圍後,虞卿為平原君向趙王請求增加封地。平原君聽從了門客公孫龍的意見,沒有接受。平原君死後,"子孫代,竟與趙俱亡"。

講政治是領導者的第一要務。講政治就是要恪守政治操守。正因為平原君“臣人之節始終無虧”,所以當時的大學者荀子才說:“平原君之於趙,可謂輔矣。”什麼是輔臣?能夠解除國之大患,能夠消除國之大害,能夠使君王享受尊榮而國家安定的,就是輔臣。平原君如楚定盟,在危急時刻毀家紓難,力保邯鄲不失,對趙國的政治外交均有重要影響,是當之無愧的輔臣。平原君才智有限,謀略差強人意,遠未達到知人善任,為國舉才的地步,不過心胸寬廣,能從大局出發,有容人之量,而且能夠聞過即改,這種好品質彌補了其才智有限的不足,保其終身富貴無憂。庸人為政而能有讓人稱道的地方,也算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