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鼎最早是用於烹飪的鍋具,後來逐漸變為中國古代的禮器,而關於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個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舉鼎絕臏都是怎麼起源的。

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根據《左傳》記載,夏朝開始,大禹把天下歸為九州。後來大禹的兒子夏啟讓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了九尊鼎。九鼎上刻畫了九州的名川大山和珍禽異獸,每尊鼎

代表了一個州。這九尊鼎就代表了夏朝的國土,而擁有九鼎的天子就是這九州的主人。


問鼎中原

“九鼎”在夏商周三朝是真實存在的,到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分封的各個諸侯崛起,如若不是各個諸侯相互制衡,周朝早就不復存在了。

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公元前606年,春秋時期楚莊王興盛楚國。他賢明治國,加強建設,支持改革,富國強兵。在成為春秋霸主地位後,楚國派兵進逼周朝王城,並且在城外舉行宏大的閱兵儀式。當時的周定王非常畏懼,但又無可奈何。只能派使者到楚軍前舉行慰問儀式。楚莊王有意展露實力,竟然當場問使者:聽說周天子有九鼎,這鼎都是多大、多重呀?

這個問題在當時屬於大逆不道之言,而楚莊王直接問使者的意思也有“滅周奪鼎”的威脅。使者名叫王孫滿,他委婉地說:周朝雖然勢弱,但終究還沒滅亡。現在奪鼎,名不正言不順,恐招來禍害。

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楚莊王也不在意,帶領大軍去攻打鄭國了。

問鼎中原代表一個人或勢力圖謀甚大,有侵吞天下的志向和能力。


舉鼎絕臏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繼位第四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宜陽。宜陽距離周王朝的都城洛陽非常近。周武王也有“問鼎中原”的想法,所以直接來到周朝祭祀的廟堂。他當著周朝官員的面參觀代表九州的九鼎。當看到刻著“雍”字的鼎時,當場說這尊鼎屬於秦國,要帶回咸陽去。

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周朝的官員既害怕,又無奈,只能說這鼎重達千斤,沒人能拿走。秦武王自大,用了渾身力氣把鼎舉起,可是這鼎實在太重,他舉到一半就脫手了。鼎掉下來當場砸斷武王的腿骨,血流不止。待回到館舍眾人慌忙醫治,因為傷重,捱到半夜武王去世了。

後世以“舉鼎絕臏”比喻高傲自大、沒有能力卻要做超出能力的事、不堪重任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人。

一言九鼎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軍進攻趙國,圍困都城邯鄲。趙王派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援。平原君要帶20人一起完成這項使命,可最後少了一個人。這時候毛遂主動自薦,平原君將信將疑地答應了。

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平原君見到楚王后,和談進展緩慢。毛遂主動來到二人面前查看,他按劍前行,十分英勇。楚王傲慢,讓他退下。可是毛遂卻說:你不答應聯盟就是依仗我們人少,你們人多。現在我距離你這麼近,一劍就可以傷到你。楚王無奈,只能繼續聽他陳述。

毛遂詳細分析了趙、楚兩國的歷史淵源和合作的必要性。如果兩國聯手,必定獲得巨大好處。楚王被有勇有謀的毛遂說服,果斷出兵救援,楚、趙兩國合作打敗了秦國。

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事後,平原君誇獎毛遂:我自持見多識廣,可是沒有發現毛遂的才幹。毛遂先生讓趙國在楚王面前地位上升,堪比九鼎,他的幾句話頂得上百萬雄獅了。

這就是“一言九鼎”的出處,它最初的意思是:說出的話非常重要,甚至關乎一個國家的成敗,並不是指說話要講誠信的意思。

三個關於鼎的歷史故事都出自春秋戰國,三個故事反映出當時的諸侯混亂場景。鼎的價值不在於他本身,而在於它代表的周王朝:一個王朝的興衰也決定了他君主的地位。

周天子雖然持有“九鼎”,但諸侯的崛起讓周王朝危危可及。偌大一個王朝已如風箏一般,搖搖欲墜。周天子早已變成了一個虛無的名號,不論是楚莊王還是秦武王,他們敢威風凜凜的“問鼎”,就是因為其代表的勢力強大。

只有強者才擁有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