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在 2015 年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Magic Leap 公司成功地憑藉著下面這麼幾段宣稱能實現裸眼 3D 全息特效的視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然而大餅好畫,技術卻不好做。

繼去年被爆出上述視頻為合成的之後,經過了前後四年的開發,Magic Leap 終於在前段時間將其首款 AR 眼鏡產品 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以下簡稱 Magic Leap One )給磨了出來。

雖然沒有之前宣稱的裸眼 3D 全息、光場顯示等功能,但這並不妨礙它定了個高達 2295 美元的價格(約合 15765 元人民幣,且不包括額外的擴展設備),而且它僅在美國芝加哥、洛杉磯、邁阿密、紐約、舊金山灣區以及西雅圖這 6 個區域發售的現狀就已經註定了它暫時是一款小眾的產品。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實際體驗過該設備的科技媒體 The Verge 則表示 Magic Leap 「給自己設定了不可能達到的標準」,雖然「Magic Leap One 比 2018 年絕大多數的混合現實產品要好,但距離實現承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對於這種承諾與實際前後不一的行為,VICE 旗下 Motherboard 的一篇題為「Magic Leap 沒有魔法」(There Is No Magic in Magic Leap)的文章裡更是用「全是翔」(full of shit)來形容 Magic Leap One。

那麼 Magic Leap One 真的有這麼糟嗎?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並不突出的表現

先來看看 Magic Leap One 的配置。

Magic Leap One 共分為兩種型號,分別適配不同的頭圍和瞳距,但不兼容用戶本身所佩戴的眼鏡。而整個 Magic Leap One 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名為 Lightwear 的頭戴 AR 眼鏡、一個用數據線連接的名為 Lightpack,可夾在口袋上的主機和一個用來操控的遙控器,續航時間為 3 個小時左右。

與此相比,微軟 3 年前發佈的混合現實(MR)頭顯 HoloLens 並不需要主機和數據線,也沒有實體輸入設備且與其他絕大多數的 VR/AR 設備一樣兼容用戶的眼鏡。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至於視場角(FoV),雖然 Magic Leap One(40°)比微軟 HoloLens(30°)的表現要好,但 40° 的小範圍(能在 1 米開外完整顯示出一隻貓)還是意味著當用戶通過 Magic Leap One 觀看虛擬的顯示內容時,會時常顯示不全,且會在與現實交界的地方形成一道明顯的邊界,這將極大地影響沉浸感與體驗。

此外,一般的 VR 顯示設備都有 110° 左右的視場角,而據傳微軟的第二代 HoloLens 也將提升到 70° 甚至是 90°,Leap Motion 也研發出了 100° 的 North Star AR 頭顯,可見 Magic Leap One 絲毫不佔優勢。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當然,Magic Leap One 也有它自己的一些亮點。

據外媒的體驗,Magic Leap One 的空間場景建模相較於 HoloLens 更加清晰、迅速且準確,而因為刷新率夠高,虛擬畫面的運動也足夠「跟頭」。

此外,Magic Leap One 還可以像人眼一樣改變焦點,比目前 VR 採用固定焦點的方案顯得更加真實,而且 Magic Leap One 還支持眼球追蹤,可以支持更多樣的交互模式。

可以說,Magic Leap One 放在目前的同類產品面前並不算差,但無論從硬件配置上還是體驗上與它們也絕對拉不開差距,加之之前 Magic Leap 公司畫下的大餅,所以被 diss 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過,它的未來將會如何呢?

重要的事說三遍:體驗體驗體驗

2012 年 4 月谷歌推出 AR 眼鏡 Google Glass 時,也曾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但它因為高昂的售價、殘缺的應用生態及糟糕的使用體驗最終淪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雞肋產品。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而這樣的三個問題對於今天的 VR/AR 產品來說依然存在。

正常來說,售價的問題隨著該類產品的大規模量產一定會得到解決,應用生態也一定會隨著用戶數的增長而逐步建立,但量產與用戶增長始終要建立在產品本身好用這個前提之上,而產品好用的核心無非也就是第三個問題——使用體驗。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事實上,無論是蘋果從去年到今年一直強推的 ARKit 還是谷歌強推的 ARCore,它們兩家目前對於 AR 的理解都是放在了手機這個終端上。

當然,這與蘋果和谷歌包攬了智能手機系統幾乎全部的市場份額不無關係,從手機這個入口出發可以不用讓用戶增添額外的成本,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又何嘗不是因為目前的 VR/AR 頭顯設備的體驗還是差點意思,而它們兩家巨頭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呢?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比如說根據 The Verge 的體驗,Magic Leap One 時常會出現字體模糊、物體邊緣發光等「穿幫」的現象,使增強現實顯得並不那麼「現實」。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此外,虛擬物體能不能與環境形成更多更深的互動(譬如環境光影渲染)、設備能不能實現徹底的無線化、交互能不能更符合人類的直覺以及上文中提到的種種體驗上的瑕疵都顯示出目前的 AR 頭顯距離發展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Magic Leap如何從飛上了天的鯨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所以在未來,體驗大概將決定 Magic Leap 等一眾探索者究竟能不能成。

而這樣看來,Magic Leap 並不是從「飛上天的鯨」做成了「全是翔」,而是要成為「飛上天的鯨」就得從「全是翔」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