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銀行理財防掉「坑」指南!

在我國,銀行是眾多金融機構中最受老百姓信任和最受信賴的,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被認為是風險最低的,也就成為喜歡穩健,保本型理財投資者的青睞,尤其是我國的大爺大媽們幾乎是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主力軍。

(想要獲取更多理財乾貨知識?關注頭條號:“生活隨跡”,即可每天輕鬆獲取!)

春節銀行理財防掉“坑”指南!

圖片源於網絡與本文無關

按照常理來說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比較放心,但我們時不時的還會從電視或者網絡新聞中看到很多大爺大媽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明明是短期保本理財產品,而到兌現時卻發現變成了長期的養老保險,這讓人開始對銀行持有懷疑態度,感覺銀行怎麼變得那麼不安全,不靠譜呢,其實大家細心留意下,辨別銀行那些“坑”也不是那麼難,今天就給大家說下幾個常見的銀行理財那些“坑”。

春節銀行理財防掉“坑”指南!

1. 個人風險評估被篡改

一般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銀行都會為購買者做一次個人風險評估測試,以確定購買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這是很關鍵的一步,但是現在很多銀行對這個測試只是走走過場,甚至有些理財產品經理在未經投資者的同意自己代投資者填了,或者投資者填好後,理財經理覺得評估等級不夠高就進行修改導致風險承受等級高於投資者的承受能力,如果按照這份你風險評估去購買理財產品最後導致投資者本金造成損失。

春節銀行理財防掉“坑”指南!

2. 購買保本理財產品莫名變成養老保險

這一類主要發生在老年投資者居多,理財經理通過各種說辭把養老保險說成是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那些每年要交多少錢,交多少年,多少年後開始返還的那種產品大多數就是養老理財產品,那些投資收益率幾乎是很難達到的,最後的收益率連銀行的定期存款收益率都達不到,

投資者誤買養老保險的案例多的數不勝數,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合同條款,一不小心購買了這樣的理財產品那得有多冤啊。

所以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時一定要認真細心查看每個條款,不要太過於信任理財產品經理,不要最後做了冤大頭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