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上)

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上)

作者: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

文章來源: 中華胃腸外科雜誌,2018,21(7)

摘 要

腹股溝疝是指發生在腹股溝區域的腹外疝。產生腹股溝疝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與性別、年齡、家族史有關。按疝發生的解剖部位分類,分為斜疝、直疝、股疝、複合疝和股血管周圍疝;按疝內容物進入疝囊的狀況分類,分為易復性疝、難復性疝、嵌頓性疝和絞窄性疝;此外還有特殊類型疝。典型的腹股溝疝可依據病史、症狀和體格檢查確診;診斷不明或有困難時可輔助影像學檢查建立診斷。成人腹股溝疝只有通過外科手術治療才能獲得痊癒,要求:

(1)腹股溝疝手術醫生資質需要取得行醫資格、完成住院醫師培訓,還應具有相應的手術培訓經歷;

(2)腔鏡手術的醫師資質需要在上述基礎上,完成腹腔鏡基礎培訓及疝專業技能培訓,並通過考核;

(3)疝和腹壁外科醫師培訓在具有相應資質的培訓中心完成;

(4)術前宣教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專業科普教育,強調手術前與患者的溝通,說明手術原理、措施是否使用材料,知情同意。疝修補材料主要為不吸收的網狀惰性材料。手術治療可分為開放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大類,包括組織間的張力縫合修補、使用疝修補材料的加強修補手術、全腹膜外修補術(TEP)和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TAPP)等。本指南結合中國的臨床實際,在上一版指南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請國內有關醫療機構和同行依據臨床實際參照執行。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病。據統計,每年全球有超過2000萬例腹股溝疝手術。為確保手術質量,進一步規範和提高我國腹股溝疝診斷和外科治療水平,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與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疝和腹壁外科醫師委員會,組織國內部分相關專業專家,在《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年版)》基礎上,加以討論、修訂並增加了相關條款,形成此指南。供臨床醫師參考與實踐。

一、定義

腹股溝疝是指發生在腹股溝區域的腹外疝。即腹腔內的器官或組織通過腹壁上腹股溝區域存在缺損,向體表有凸起的結構,腹壁缺損可以是先天的或後天形成的。典型的腹股溝疝具有疝環(頸)、疝囊、疝內容物和疝被蓋等結構。依據解剖學"肌恥骨孔"的概念,腹股溝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較為罕見的股血管前、外側疝等。

二、病因

產生腹股溝疝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與性別、年齡、家族史有關,總體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腹股溝疝多發於男性、老年人。

(2)先天因素:如鞘狀突未閉、腹股溝管發育短等情況。在遺傳基因上雖無確切的證據,但相關研究表明:有腹股溝疝者,其後代發病率可增加數倍之多。

(3)後天因素:機體的生長髮育、營養代謝,如慢性肝病、腹水、腎病等及各種引起腹股溝區域腹壁的組織(細胞外基質)膠原代謝或其成分改變,還與長期吸菸,有下腹部手術史等有關。

三、分類與分型

腹股溝疝分類與分型之目的在於:

(1)準確地描述病情。

(3)比較及評價不同方法的治療效果。

1.按疝發生的解剖部位(臨床最常用)分類。

(1)斜疝:自內環進入腹股溝管的疝。

(2)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經股環進入股管的疝。

(4)複合疝:同時存在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疝。

(5)股血管周圍疝:可位於股血管前方或外側的疝。

2.按疝內容物進入疝囊的狀況分類。

(1)易復性疝:疝常在站立或活動時出現,平臥休息後或用手推送後可回納腹腔。

(2)難復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納,但疝內容物未發生器質性病理改變。滑動性疝屬難復性疝的一種類型,有部分疝囊是由腹腔內臟(如盲腸、膀胱等)所構成。

(3)嵌頓性疝:疝內容物在疝環處受壓,不能還納,可伴有臨床症狀(如疼痛和消化道梗阻的表現)但疝內容物尚未發生血運障礙。

(4)絞窄性疝:為嵌頓疝病程的延續,疝內容物出現了血運障礙,若不及時處理可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可因腸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特殊類型疝。由於進入疝囊的內容物相對特殊,對疝病的發展和治療有一定的影響,包括:

(1)部分腸壁嵌頓疝(Richter疝)。嵌頓的內容物僅為部分腸壁,即使出現嵌頓或發生了絞窄,但臨床上可無腸梗阻的表現。

(2)小腸憩室嵌頓疝(Littre疝)。嵌頓的疝內容物是小腸憩室(通常為Meckel憩室)。此類疝亦易發生絞窄。

(3)逆行性腸袢嵌頓疝(Maydl疝)。有兩個或更多的腸袢進入疝囊,其間的腸袢位於腹腔如"W"狀,位於疝囊內的腸袢血運可以正常,但腹腔內的腸袢可能有壞死,需要全面的檢查。

(4)闌尾嵌頓疝(Amyand疝)。疝內容物為闌尾,因闌尾常可併發炎症、壞死和化膿而影響修補。

另外,根據是否進入陰囊,可分為:

(1)進入陰囊的疝。大多為斜疝且病史較長,疝囊容積較大;疝囊容積較大的直疝也可進入陰囊。

(2)未入陰囊的疝。多數為疝囊容積較小的疝。

2.分型:

分型是在分類的基礎上對疝病的病情做更為細緻的劃分。目前,國內外已有十餘種腹股溝疝的分型。其標準是否恰當,仍缺乏廣泛臨床證據支持。現階段仍在使用的有Nyhus、Bendavid、DRG systems等分型系統,現有的分型系統均可以參照,但本指南不作為標準推薦。

3.病理生理學改變:

當腹腔內器官或組織進入疝囊後,由於疝環(頸)存在,可壓迫疝內容物,形成嵌頓疝。若為腸管時,可造成腸管的機械性梗阻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和病理生理變化。隨著受壓時間延長,腸管出現水腫、滲出和被嵌頓腸管發生血運障礙,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疝內容物壞死,穿孔,而發生嚴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進入陰囊的疝多數病史較長,其疝囊容積逐漸增大,特別是雙側進入陰囊的疝,增大的容積可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對於雙側疝進入陰囊的疝,治療時也要考慮疝容積還納後對腹腔內壓和機體的影響。

(未完待續【接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