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也許是生活太過平淡,也許是人生太過孤獨,“七夕”這個曾經被人遺忘的傳統節日近些年又回來了,而且愈發受人歡迎。每年“七夕”,總有新的故事發生。如今“七夕”又至,還等什麼,來讀幾首“七夕”的詩詞,必要時也可以撐撐場面。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就詩詞而言,“七夕”並不是大戶,遠不如詠中秋或重陽的多,但“七夕”的詩詞都格外別緻,不那麼熱烈,在平淡中感受愁思,因為“七夕”因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存在。

“七夕”兩個字一進入腦海,應該出現的杜牧的那首七絕《秋夕》。

秋 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這首詩寫的是宮女的寂寞惆悵,一個“涼”字,一個“冷”字,便可看出悲傷之意。宮女的人生多是悲慘的,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官家女子不願被皇帝選中,宮門深似海,進了皇宮便是皇帝的女人,有很多一輩子離不開那高高的圍牆,幸運離開的也耽擱了青春。甄嬛的心思不是個別,而是普遍存在的。在七夕這個盛大的節日,宮女只能面對冷清的宮廷,想象著宮外的繁華熱鬧,仰望天空的牛郎星、織女星。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不過都是大同小異,牛郎、織女因為西王母銀簪的一劃,被阻隔在銀河兩岸。這本是個悽美的愛情故事,而我們的祖先能夠“苦中作樂”,每年七月初七的這一天成為了全民的節日。天下的女子在七夕之夜穿針引線,為自己祝福,這項活動有一個美妙的名字“乞巧”。

對牛郎織女的傳說詮釋得最恰當的是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古詩十九首之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的作者已不可考,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認可。古體詩的風格是樸素、真摯的。這首詩寥寥五十個字,寫滿了牛郎織女的悲苦之情。第一句,“迢迢”形容遙遠,“皎皎”形容明亮,這裡用的是互文筆法,描寫了天上的牛郎星、織女星。第二、三句主要描寫織女的動作和心態:伸出白皙而細長的手,撥弄著織布機,可總是織不成,淚如雨下。第四、五句是說,那銀河看起來波瀾不驚,但就因為著一水之隔而不得相見。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漢代之人對牛郎織女的傳說可能與我們有所不同,在這首詩中提到了銀河清淺,而後來的傳說便是波濤洶湧,而且詩中沒有提到鵲橋相會,想來,那是後人太過為牛郎織女傷心,而為這個美麗的神話打上了一個溫暖的補丁吧。七月七日的喜鵲會在當夜飛離人間,在銀河上搭建起一座橋,牛郎織女會踏著喜鵲在銀河中間相會。這個補丁燃起了人們對美好的希望,也正因如此,七夕逐漸成為人們慶祝的節日。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七夕”成為中國的情人節一點都不為過,中國的傳說比西方的美麗得多。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

長恨歌(最後三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唐玄宗對不起楊貴妃,在馬嵬坡,一個美麗的靈魂被一束白綾奪取,是唐玄宗下的命令。他也無奈,否則“六軍不發”,安祿山的大軍追來便是玉石俱焚。平定叛亂之後,唐玄宗曾找術士來招楊貴妃的魂。這個故事被白居易寫在詩中。尤其是這最後三句,成為了詮釋愛情的千古誓言。

不過,李商隱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他的《馬嵬》寫了唐玄宗在馬嵬坡命高力士縊死了楊貴妃後,逃難到蜀中後的感受。

馬嵬·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首詩寫的是到了蜀中,某個深夜,唐玄宗痛苦和遺恨的心情,天下那麼大,此時卻生死未卜,前途渺茫,與楊貴妃今生已生死相隔,軍中傳來了夜間警報的聲音,也沒有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想想馬嵬坡當日不殺楊國忠和楊貴妃軍隊便要譁變,再想想那年的七夕和楊貴妃一起笑牛郎織女一年只見一次,怎及他們日日相愛,可如今呢,這位坐了幾十年皇位的天子,還不如平常人家的生活幸福。

所以,慶幸自己是一個普通人吧,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幸福。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唐朝時,七夕節的慶祝活動便已經大發展了。唐詩寫到了七夕的詩以林傑這首《乞巧》最為寫實。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乞巧是一種祈福的遊戲,對著月亮穿針,如果能夠順利穿上,就算是“得巧”,就得到了織女賜給的一雙巧手,古時候男耕女織麼,巧手很重要的。這首詩裡面說“七夕”這夜,家家都在對月乞巧,穿過的紅線有幾萬條,從中可見唐時城市的人口數量已經很龐大了,城市也非常繁華壯觀。還有一句崔灝的:“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崔灝便是寫出了讓李白認輸的著名的《黃鶴樓》的那位。可見隋唐時,七夕作為節日已經十分普遍了。入夜後的活動繁多,幾乎通宵達旦。當然,這也是因為唐朝國力強盛,人們能夠歡度佳節。

到了宋代,七夕節更加隆重,宋人的文章中說七夕節的慶祝活動長達三天,而且有專門的節日物品在市場中銷售,七夕當日甚至“車馬難行”,堪比元宵節。讀到這樣的場景,彷彿當今的年輕人在過聖誕。宋代的詩詞中描寫七夕的更多,當然以秦觀的那首《鵲橋仙》為首。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的後兩句傳誦千古,成為詮釋愛情最深刻的詩句。“纖雲”、“飛星”在寫相思之苦,“暗渡”寫的是七夕相會。秦觀對這樣的相會是無比讚頌的,認為超過了人間的夫妻之情。但“柔情”、“佳期”後,又是難捨的分離,“忍顧”一句令人心痛,接下來的等待又是三百六十個日日夜夜。最後作者又給了人們希望,分別也隔絕不了深情。整首詞描寫的是鵲橋相會,在痛苦和甜蜜中,語句跌宕,秦觀這首代表作也不像眾所評說的那樣“婉約”,而是飽含哲理和真情。

秦觀此詞為所有七夕詩詞之冠。
“七夕”過完了,這些詩詞你用了嗎

明清的時候,七夕節尤盛。更有人們製作食品,並用瓜果、焚香祭祀牛郎、織女的習俗。這時候的詩詞已經大發展了,後人用客觀的評價來說,明清的詩詞在純文學層面上超越唐宋,可卻沒有多少能夠膾炙人口,所以詩詞本身“為賦新詞強說愁”是不行的,明清後人們在禮教上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少了唐人的灑脫和宋人的不羈,著名的詩詞少了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