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也许是生活太过平淡,也许是人生太过孤独,“七夕”这个曾经被人遗忘的传统节日近些年又回来了,而且愈发受人欢迎。每年“七夕”,总有新的故事发生。如今“七夕”又至,还等什么,来读几首“七夕”的诗词,必要时也可以撑撑场面。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就诗词而言,“七夕”并不是大户,远不如咏中秋或重阳的多,但“七夕”的诗词都格外别致,不那么热烈,在平淡中感受愁思,因为“七夕”因牛郎织女的传说而存在。

“七夕”两个字一进入脑海,应该出现的杜牧的那首七绝《秋夕》。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这首诗写的是宫女的寂寞惆怅,一个“凉”字,一个“冷”字,便可看出悲伤之意。宫女的人生多是悲惨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官家女子不愿被皇帝选中,宫门深似海,进了皇宫便是皇帝的女人,有很多一辈子离不开那高高的围墙,幸运离开的也耽搁了青春。甄嬛的心思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的。在七夕这个盛大的节日,宫女只能面对冷清的宫廷,想象着宫外的繁华热闹,仰望天空的牛郎星、织女星。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关于七夕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不过都是大同小异,牛郎、织女因为西王母银簪的一划,被阻隔在银河两岸。这本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我们的祖先能够“苦中作乐”,每年七月初七的这一天成为了全民的节日。天下的女子在七夕之夜穿针引线,为自己祝福,这项活动有一个美妙的名字“乞巧”。

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诠释得最恰当的是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的作者已不可考,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它的认可。古体诗的风格是朴素、真挚的。这首诗寥寥五十个字,写满了牛郎织女的悲苦之情。第一句,“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这里用的是互文笔法,描写了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第二、三句主要描写织女的动作和心态:伸出白皙而细长的手,拨弄着织布机,可总是织不成,泪如雨下。第四、五句是说,那银河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就因为着一水之隔而不得相见。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汉代之人对牛郎织女的传说可能与我们有所不同,在这首诗中提到了银河清浅,而后来的传说便是波涛汹涌,而且诗中没有提到鹊桥相会,想来,那是后人太过为牛郎织女伤心,而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打上了一个温暖的补丁吧。七月七日的喜鹊会在当夜飞离人间,在银河上搭建起一座桥,牛郎织女会踏着喜鹊在银河中间相会。这个补丁燃起了人们对美好的希望,也正因如此,七夕逐渐成为人们庆祝的节日。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七夕”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一点都不为过,中国的传说比西方的美丽得多。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长恨歌(最后三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唐玄宗对不起杨贵妃,在马嵬坡,一个美丽的灵魂被一束白绫夺取,是唐玄宗下的命令。他也无奈,否则“六军不发”,安禄山的大军追来便是玉石俱焚。平定叛乱之后,唐玄宗曾找术士来招杨贵妃的魂。这个故事被白居易写在诗中。尤其是这最后三句,成为了诠释爱情的千古誓言。

不过,李商隐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的《马嵬》写了唐玄宗在马嵬坡命高力士缢死了杨贵妃后,逃难到蜀中后的感受。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写的是到了蜀中,某个深夜,唐玄宗痛苦和遗恨的心情,天下那么大,此时却生死未卜,前途渺茫,与杨贵妃今生已生死相隔,军中传来了夜间警报的声音,也没有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想想马嵬坡当日不杀杨国忠和杨贵妃军队便要哗变,再想想那年的七夕和杨贵妃一起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怎及他们日日相爱,可如今呢,这位坐了几十年皇位的天子,还不如平常人家的生活幸福。

所以,庆幸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吧,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幸福。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唐朝时,七夕节的庆祝活动便已经大发展了。唐诗写到了七夕的诗以林杰这首《乞巧》最为写实。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乞巧是一种祈福的游戏,对着月亮穿针,如果能够顺利穿上,就算是“得巧”,就得到了织女赐给的一双巧手,古时候男耕女织么,巧手很重要的。这首诗里面说“七夕”这夜,家家都在对月乞巧,穿过的红线有几万条,从中可见唐时城市的人口数量已经很庞大了,城市也非常繁华壮观。还有一句崔灏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灏便是写出了让李白认输的著名的《黄鹤楼》的那位。可见隋唐时,七夕作为节日已经十分普遍了。入夜后的活动繁多,几乎通宵达旦。当然,这也是因为唐朝国力强盛,人们能够欢度佳节。

到了宋代,七夕节更加隆重,宋人的文章中说七夕节的庆祝活动长达三天,而且有专门的节日物品在市场中销售,七夕当日甚至“车马难行”,堪比元宵节。读到这样的场景,仿佛当今的年轻人在过圣诞。宋代的诗词中描写七夕的更多,当然以秦观的那首《鹊桥仙》为首。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的后两句传诵千古,成为诠释爱情最深刻的诗句。“纤云”、“飞星”在写相思之苦,“暗渡”写的是七夕相会。秦观对这样的相会是无比赞颂的,认为超过了人间的夫妻之情。但“柔情”、“佳期”后,又是难舍的分离,“忍顾”一句令人心痛,接下来的等待又是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最后作者又给了人们希望,分别也隔绝不了深情。整首词描写的是鹊桥相会,在痛苦和甜蜜中,语句跌宕,秦观这首代表作也不像众所评说的那样“婉约”,而是饱含哲理和真情。

秦观此词为所有七夕诗词之冠。
“七夕”过完了,这些诗词你用了吗

明清的时候,七夕节尤盛。更有人们制作食品,并用瓜果、焚香祭祀牛郎、织女的习俗。这时候的诗词已经大发展了,后人用客观的评价来说,明清的诗词在纯文学层面上超越唐宋,可却没有多少能够脍炙人口,所以诗词本身“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明清后人们在礼教上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少了唐人的洒脱和宋人的不羁,著名的诗词少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