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價格低迷,農民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該何去何從?

天涯1032145481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在中國農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同美國農民相比雖然都是以種植作為主要的家庭收入來源,然而兩者卻有著很多的區別。對於美國農民,他們將農民作為一個職業,固定的工作!然而在中國卻很少有人將農民作為職業,甚至將務農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前途,最為底端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對於我國農民來說收入低微薄的原因不是糧價低迷,而是對於務農的理念。如果將務農看做固定的職業,視為一份工作,那麼所走的路子將會更寬。而今我國也在大力推行職業農民,也就是學習美國等國外的現今經驗,將一些勇於嘗試接受新事物,敢闖的人培養成為以務農作為職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職業農民。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民種地的收入也是越來越薄弱,因為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國外糧食的不斷湧入只會加速我國糧價的下滑。在國內不斷有人抱怨我國糧價太低,農民收入根本賺不到什麼錢,殊不知,如果沒有我國的糧價保護,一旦放開國門,我國的糧價將會更加便宜。

在農民收益不斷下滑的時候,對於農民來說如果還守著過去的老看法,那麼只會在時代的前進中淘汰掉。而今許多地區已經湧現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影子。何不跟著他們的腳步,找到農業發展的突破點呢?

對於農民來說或許知識薄弱,技能欠缺,然而對於種地來說卻是他們的老本行,可謂是實踐出真知,相信從事農業生產絕對不是問題。耕種一畝薄田,即便糧價再高,也不過幾百塊錢,然而如果你敢於耕種一百畝或者一千畝的土地的話,那麼收益就取得了規模化效益,即便每畝的經濟效益有一兩百,那麼這麼多耕地所取得的規模化經濟效益也遠遠超出了一畝耕地所取得的收益。

當然對於農民來說種地絕非唯一的收入來源,打工也是一個路子,但是由於目前我國的社保問題,農民進城務工還無法享受到全面的社會保險,而工作也相對而言欠缺穩定性,不過農民進城務工卻是今後的一個發展方向。

而今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進城,從農業戶口身份轉變為了城鎮戶口身份,而且我國目前隨著土地流轉的開啟,農村土地將會加速的流轉進一些職業農民手中,而農村過剩的勞動力,也只能向城鎮轉移。

所以,在當今這個年代,有技能可以進城依託自己的技能比如修理電瓶車、汽車、水泥工、木工等某得一線生計,然而如果沒有這些技能那麼願意付出就取加入土地流轉的陣營,經營規模耕地,取得農業規劃化種植效益,而如果以上這些都不具備的話,那麼恐怕唯有在時代的前進中被社會所淘汰。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糧食價格低迷,農民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該何去何從?

寶哥:寶哥家在東北種植水稻,我以前的問答裡算過一筆帳,1.3元的保護價我們種水稻一畝剩個200-300塊錢,也就是說種植100畝地水田,我們能剩個2W—3w的,而在農村一個有老有小的普通5口之家來說,勉強夠生活,所以問題君的這個問題問的很切實際,關係到我們農民的未來生活,也是給我們最大壓力的問題。

2016年玉米掉價,寶哥這種植玉米的農民都賠錢,種的越多賠的越多,本地玉米種植戶不少放棄種植了,賣了四輪車、大水桶、等種地設備出去務工了。由於那年水稻沒有掉價,他們的土地大都轉包給水田戶了。

轉眼到了2年過去了,放棄種植的這些農民,年青點的在大城市,做快遞的,飯店的、保安的、這是發展好一點的,還有歲數大的跟工地的,各種南方工廠臨時工,一般年輕的出去工作好找,歲數大的去哪裡都不愛要。這些人中有的1年兩口子賺10來w,有的還拿不回多少錢。

當初扭轉玉米地種水稻的農民,沒有想到水稻價格也要走玉米的老路,現在東北的新糧再有1個多月就要下來了,價格如果在保護價那樣,我想過年又要有一批人出去闖世界了。

當然還有大部分人還會堅持種地,機器設備投資都在哪裡的,適應不了城市生活的,歲數大的這些人會留下來繼續堅持種地,有的是寄託於糧價以後回升,有的就是混生活,有的是對自己家的留戀不願離開。


金田寶哥


這個也是所有農村人的難題,自古以來都是一樣,農民一直都是沒有固定的收入,所以農村人也是生活的比較困難的,可以看到國家現在扶貧也是重點在農村,因為中國的絕大部分的窮苦人家都是在農村的。農村人真的很不容易,幹著最苦最累的活,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但是確實過著最窮的日子。

現在農村種糧食種地的已經是越來越少了,基本上年輕人都不在農村種地了,很多人都是出去打工了,在種地是真的不賺錢,如果種糧食的話,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幾百塊就不錯了,很多都是虧本的,但是在農村其實沒有算的,以前老人在家也沒事,出去種子,農藥,人工等等,一些人都是虧本的。

對於一些種植大戶來說,一畝地賺幾百塊,上千塊的還要找到好的項目,遇上好的年份,糧食價格大漲才有可能,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年賺幾萬,幾十萬的,但是都是承擔風險的,而且都是拼死拼活的幹出來的。糧食價格上漲就能多賺一點,價格下跌呢,就賺不到了還要搭上人工。

對於農村的一些種糧大戶來說,最好是不要做的太單一了,比如種水稻的,如果你只是種水稻的話,一畝地賺到幾百塊就不錯了,沒有幾百畝上千畝的怎麼賺到錢,所以說如果你有這麼大的種植面積,可以發展一些稻田養魚,養蝦等等,然後稻子收割之後,就發展稻田捕魚,讓城裡的人自己來抓,然後順便還可以給自己的大米做廣告,綠色生態大米。也算是一種休閒娛樂農業。

如果是一些普通的農村人,家裡只種了一畝三分地的話,這樣的話如果是老人願意幹就繼續中,對於一些中年人,年輕人的話,還是出去打工吧,不要在家種地了,真的不賺錢,在外面打工一年怎麼說也有幾萬塊的收入,在農村種地幹幾年也沒有幾萬塊。


張家界小伍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的態度是,如果有可能,儘可能不要把自己禁錮在幾畝薄田上,農村的發展機會十分有限,要想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筆者覺得有兩個突破點,

第一就是實現耕地的大規模集約化生產,以量取勝,提高種植收入。

第二就是徹底離開農民,去城裡尋找更多機會,尋找更大的可能。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以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現狀來看,平均每畝僅幾百塊錢的收益不足以讓廣大農民朋友發家致富,除非是有機會流轉到足夠多量的土地,比如說上百畝或者更多,這樣可以儘可能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整體種植收益,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令人尷尬的現實卻是,目前在我國,除了東北以外,很少有地區可以做到這一點,畢竟我國現在的人均耕地面積不過三四畝地,指望它能夠為農民帶來和進程務工一樣的收益,除非是種銀得金,否則的話,筆者覺得還是外出務工收入比較好,而且更有前景。

因為不管是社會歷史進程,還是我國目前的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擺脫農民身份會是一個大趨勢,所以,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要為自己以及孩子的未來來考慮了。

我國農業的未來,如果不能打破目前的家庭聯產承包制,改變我國農業種植人數偏多,人均耕地減少,種植成本過高導致糧食價格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農民種植收益十分有限的尷尬境遇。


我也是農村出身,我甚至周邊的情況,現在老家真正以種地為生的人家幾乎沒有了,要麼老家做生意,要麼外出務工。

在時代滾滾向前的洪流中,任何人不能獨善其身,有些農民鐵定是要在這個過程中改變身份。

以後,農民會越來越少……


糧油市場報


在我很早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是關於農村為什麼貧窮的問題,那個問題的答案中我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貧困脆弱性,這個概念對於貧困的界定並不僅僅限於當前的收入,而且還考慮到了未來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考慮到了農民對於未來風險的抵禦能力,對風險的抵禦能力越差,則說明貧困脆弱性越高,這樣就更容易陷在貧困的泥潭中。

在這個問題中之所以先把貧困脆弱性的概念再次引申出來,就是因為導致貧困脆弱性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生產結構的單一性。像題目中所提到的這種情況,在糧食價格低迷的時候,就不能僅僅只依靠糧食這一個單一的生產方式來進行創收,更多得是應該去進入到別的產業之中,比如外出打工,或者是開始養殖業,形成種養結合的方式。這樣一來,產業的多樣化就可以部分減輕糧食價格低迷帶給家庭的負面影響。

除了脆弱性的角度,即使是從單一的收入角度來講,即使糧食價格樂觀,種糧所獲得收入也很難支撐起一個家庭的日常開支,只能實現規模經營或者是外出務工尋找其他收入渠道,這個也是我國目前發展的大背景大趨勢,農民朋友也要轉變思維,不要一直停留在傳統農業的生產思維中。


韓一軍


俗話講“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年產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之所以糧食的價格低迷,原因就是我國進口的糧食總量也是世界第一,國外的糧食比國內的糧食要便宜許多,每噸糧食至少要高出1000元左右,不同的糧食價格高低是不同的。


農民工靠莊稼的收入來養家顯然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年四季忙裡忙外的,一年到頭來一畝地能夠掙1500塊錢就已經是最多的了,我的家鄉在河南,春天種小麥,夏天種玉米和花生,這是從小學種到了高中,後來將地組個人家種了,一畝地一年是1000塊錢。

後來母親非想要再留一些,就又種了半畝地,為了以後就是自己種點東西自己吃,就這樣一年還要不停的到地裡澆地施肥。農民工大多沒有什麼文化,出來找工作大多都沒人要。



就拿鄭州愛講,路上的保潔阿姨身價有的都值上千萬,大多都是鄭州本地的拆遷戶,在家閒著無聊出來做保潔。


從小就勸母親不要種地了,“可能是小時候太懶了”,我和姐姐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房子,也沒有什麼負擔,父母一直都在工作,不過乾的相對輕鬆很多。


農家人的365天


由於國際市場的衝擊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即使糧食有保護價,農民的收入也很微薄。那麼將來農民講何去何從?我來幫助提幾點建議:

(如果想要借鑑經驗可以關注我)

1,現在大多數農民都去了城裡打工,對於沒有買樓需求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而且付出了肯定會有收穫,不像種地,靠天吃飯,年頭好就收,年頭不好就賠,在外打工雖然是離家遠點,但是很省心。


2,但是有些人不願意背井離鄉的去陌生的大城市,留在家裡怎麼辦?國家現在的政策是搞合作社式經營,如果當地有有能力的人可以加入合作社,大家報團做事會容易很多。

3,有的人覺得當地的人沒有可以搞合作社的,那麼就可以自己嘗試種植經濟作物,這個要比糧食的收入高。但是,風險大,需要土地,氣候,技術,市場等各方面的考量。



4,如果經濟作物也不能做,那麼可以試一試自媒體,什麼是自媒體?只要你有一個手機,有網就可以記錄自己的鄉村生活,做好了收入也很可觀。


5,另外一個可以做的是民宿,讓城裡人,外國人,體驗我們的農家生活,做好了就是旅遊業,收入很可觀,但是需要有人帶,慢慢的就能做好了。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從德國回到老家農村,試著去幫助家鄉的農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自己親身實踐的事情就是以上說的幾種:帶領農民搞合作社;幫助他們種植經濟作物;開民宿讓外國朋友來玩;也同時在做自媒體,記錄我在農村的日子,記錄我是怎麼幫助農民過上好日子的。

如果想要借鑑經驗可以關注我,你不會失望的。


海歸美女愛農村


這個問題,問的人啞口無言!

農民,作為我國一個特殊階層,曾經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正是由於農民的勞動和付出,給了我國工業一個相對安穩的發展環境。

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本曾為我國農業、甚至是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能支持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各種弊端也在顯現:農民一方面還是耕種著一戶三五畝的耕地,另一方面卻在社會的更迭中沒有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首先,任何一個人都清楚,靠一家一戶三五畝地就能養家餬口,甚至發家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此,在經濟的發展中,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但在這個轉移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系統的職業培訓以及之前的文化普及率低等問題,加上法制建設上的一些問題,導致農民外出務工都是臨時工的形式,勞務關係可以隨時解除,工傷醫療保障更是缺乏,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都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構成了一道屏障。

其實,關於題主說的農民沒有固定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導致農民沒有固定工作的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勞務制度在保障農民權益方面存在巨大漏洞。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目前農民外出務工形式都比較單一,很多都是長期從事一項工作,之所以不穩定,不是因為打工的農民不想穩定,是沒有企業願意和這些農民簽訂穩定的勞務合同,而我國的勞務保障制度在這方面真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每日糧油


介紹一下筆者所在地區的情況,座標,山西晉城。

在我們這裡,種糧食早已不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了,所以,糧食價格低迷,雖然影響農村家庭的收入,卻基本不會影響生活,我們這裡,人均也就是一畝多地,種糧食的收入在總收入裡佔比太小了。

我們這裡的農民打工,主要渠道是煤礦,當地有晉煤集團,蘭花集團,各縣還有縣營煤礦。待遇最好的是成為煤礦的合同工,工資福利都很不錯,效益好的煤礦更牛,一個月工資有接近一萬的,有6.7.8千的。年齡大一些,沒有成為煤礦合同工的,可以到煤礦的外包隊,工資不如合同工,大都以日計工資,每班大概130——200左右。當然煤礦的工作非常辛苦,上一個班從出門到回家基本都要12.3個小時,甚至有時需要14.5個小時才能回來。而且都是三班倒。煤礦成了農村人就業的主體,收入比較高,也比較穩定,是到縣城購房的主力。

沒有到煤礦工作的,大都選擇服務業,為人們生活提供各種服務。圍繞房子服務的最多,搞裝修的,有土建,木工,粉刷牆壁的,安裝水電暖的,安裝銷售廚房電器的等等,日工資一般都在150——250左右。包工頭收入更高。還有為種地服務的,耕地,播種,收割,脫粒,收購等一大系列。為生活服務的賣蔬菜水果肉小吃,還有美容美髮,客貨運出租等等,收入不詳。

現在的農民,種地不是主要收入,打工會遍佈城鄉的各個角落。農村人都有著超強的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了生活,為了掙錢,他們不怕苦不怕累。

農村人,用他們的吃苦耐勞,來讓自己和家人生活變得更好,也在讓城市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向他們致敬。


雨一直在下滴滴答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