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是完美的,但是卻有接近完美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互補。

文|葉果麻麻 圖|pixabay、葉果麻麻 編輯|齊琰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女兒們已經在非洲的一所英式國際學校(點擊閱讀)待了一個月了。

一個月前,我們剛從北京海淀區硝煙般的教育戰場中逃離,不再受打了雞血般對教育的追逐呈狂熱狀的家長們地打擊,慶幸自己終於得以喘息。然而,當我成為了國際學校的家長之後,我卻依舊“焦慮”。

我焦慮的不只是孩子的中文和數學,還有自己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因為我發現,我們國內的公立小學把升學一力承擔了,但是國際學校卻把升學一半的壓力還給了家長。

國內的學校,是“我告訴你,你這麼做,孩子就基本沒問題”;而國際學校,是“你做什麼我不管,我尊重你和孩子”。

這讓我意識到,造成孩子的差別更多來自於家庭教育。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內羅畢Breaburn國際學校Activity Day

對比我的焦慮,我不禁想起之前在國內時,就遇到過很多不想在應試教育下掙扎糾結的媽媽們,她們選擇了或者正在選擇著,把孩子從國內應試教育的公立小學轉到國際學校或者雙語學校。

當我問道:“國際學校怎麼樣啊?”往往她們的回答都是:“比公立輕鬆多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國際學校或者雙語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01/

“輕鬆”的錯覺

這是一張我的大女兒學前班(非洲)的課程表: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一週五天,兩天體育,一天游泳,一天圖書館,一天餵養動物。是不是看上去身心愉悅,輕鬆至極?我總結了一下,國際學校給家長們造成“輕鬆”的錯覺,原因通常是如下幾個方面:

>>>作業少

還記得網絡上流傳的爸爸媽媽陪寫作業的段子嗎?那簡直是一點都不誇張的真實寫照啊!每一位陪過孩子寫過作業的爸爸媽媽,都感同身受。

陪作業這件事,壓力太大了!國內學校的作業更像是給家長留的。一陪孩子寫作業,我整個人就像一座蓄勢噴發的火山,等著她點燃我。

而國際學校呢?有規定,小學階段每日作業時間不得超過20-30分鐘。與國內每日死磕倆小時相比,確實輕鬆不少。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內羅畢Breaburn國際學校的Reading Tent

>>>國際課程的課堂很“慢”

從速度來講,如果說我們的國內教育是快餐,而國際教育可能就是法餐吧。國際課程的教學,不是傳授式的,而是探究式的。

舉個例子,如果教“房屋”這一主題:

公立學校的課堂裡,大多會由老師準備一大堆PPT,告訴孩子們,房屋分為哪幾類,房屋由什麼組成,房屋由什麼材料做的。講述式地介紹給孩子們聽。大概一兩節課就結束了。

然而探究式課堂,由學生自己探索習得,老師只起引導作用,時間更為漫長。

第1-2周,學生自己來設計一所房子,什麼樣子都可以,什麼材料都可以。學生們要往往需要從圖書館借書查閱資料開始,自己蒐集資料,做調查。

第3-5周,Presentation階段。學生每個人來講述自己的房子,老師進行引導性提問。“房子是不是要防水,那這種材料防水嗎?”、“房子是不是要抗震,這個結構穩定嗎?”、“房子用來做什麼用的,這個做合理嗎?”等等,來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房子的問題。

第6-7周,修改自己的房子設計,變得更加完美。

第8周,展示學習成果。

就這樣,兩個月過去了。

正是因為慢,所以學習的主題少,我遇到的很多媽媽經常這麼形容:一個學期就幹這麼一件事兒了。

>>>校內活動豐富,用於個人發展的時間和探索興趣的時間很充沛

我們80後這一代的小時候,過的都是“因下週考試,本週音樂、體育、美術課全部取消”的學生時代,而國際教育與此截然不同,不管是英式課程的國際學校還是美式課程的國際學校,對運動和藝術的重視,都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國際課程相當重視課外活動,尤其是運動和藝術的發展。所以學校教育就承擔了體育、美育和音樂的部分。那麼孩子在學校就解決了課外興趣班的問題。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內羅畢Breaburn國際學校的藝術課

>>>來自老師的壓力小很多

微信群中最可怕的一類就是小學班級群,如果還有一個老師每天在群裡留作業,分享成績單,直接@某位家長點名,那就更恐怖了。然而國際學校的老師,放學之後從不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在國際學校的老師理解裡,homework就是home work,完成與否,是家長的事情。對比“放養孩子”,國際學校像是“放養家長”。

>>>沒有分數排名

國際學校的學期結束,收到的不是以分數為標識的考試成績單,而是以“好,滿意,需要努力”等幾個層級的報告評估單。這也是我把孩子轉入國際學校後,讓我產生“水土不服”的地方。

沒有分數成績的標準做判斷,那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水平?與其他學生的差距如何?這一切都無從得知,因為老師本身不進行孩子之間的比較,而你也無從得知其他孩子的評估報告。

總而言之,從表面上看,國際學校確實輕鬆很多,每天都有各種活動,好像每天都在玩兒!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內羅畢Breaburn國際學校的Disco Party

/02/

國際教育的壓力

孩子在國際學校“玩兒”了一個月之後,我的壓力來了。

在國際教育看似輕鬆學習的背後,是無形的壓力。也許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快樂著快樂著,就把孩子給耽誤了。其實,國際學校的升學壓力並不亞於國內公立教育。

>>>國際課程比什麼?

如果說我們的應試教育下,為了考試的一紙分數臨時抱佛腳,也許還能提分。但是國際教育下,壓根就沒有臨時抱佛腳的可能。所有的培養都在日積月累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學校要求寫作業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的背後,意味著我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和眼光去完成自己家庭教育的部分。家長自己可支配的時間變得多了,如何用這些時間,就成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據我瞭解,很多家長几乎是在連國際課程比什麼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一頭熱地扎進了國際教育。

國際課程比的是不以分數為衡量的各種能力的比拼。

>>>誰在與你競爭?

想要走國際教育路線,在國外上好的中學、高中,那麼競爭對手便是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中產階級的孩子。與此同時,還包括國內教育體制下的各路學霸......

我們都知道美國名校的生源總體都是以中產以上的家庭為主。因為家境優渥、父母本身受過良好教育,父母會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全世界中產家庭的孩子,都見多識廣。西方名校招生更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於是那些有獨特思維,超強執行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學生,更受青睞。

>>>學費的門檻

貴就代表好嗎?

在其他消費領域可能貴不等於好,但是在國際學校圈子裡,貴就代表好。

因為學費貴,阻擋了寒門子弟,這是國際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因為學費貴,很多畢業生走入社會成功後,回饋母校,這是國際教育最優質的校友圈;因為學費貴,可以提供全世界優秀的師資,這是國際教育最有價值的生存之本。

一年學費十萬以內的雙語學校,和一年二十幾萬的國際學校,在同一個教育機制下競爭,壓力還不大?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國際學校真的意味著減負嗎?

ISK(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enya)官網學校圖

/03/

沒有完美的教育,只有互補的教育

焦慮之後,我釋然了。

不管是在北京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下的焦慮,還是在國際學校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下的焦慮,都是擔心單一教育模式的不足。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是完美的,但是卻有接近完美的教育,那就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互補。

當孩子在國內繁重的學業中不得喘息時,我們可以做的是發掘他的課外興趣和運動愛好,告訴他世界很大,不止學校和書本;

當我們的孩子在國際學校中“玩兒”得酣暢淋漓時,我們可以做的是回家後可以陪她閱讀中文名著,告訴她中文很美,有詩和遠方......

不管國際教育還是公立教育,殊途同歸。所以,國際教育不是逃避的出口,更不是減負的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