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書如何描述中國東北?中國兒童被奴化 看完令人氣憤

在近代日本的奴化策略中,教科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其中,中國也經歷了一個從需要學習的老師到衰落典型的過程。在日本的國語教科書中,日本人採用遊記、詩歌、信件、傳說等具有一定文學性、故事性的材料,表現出近代日本人在塑造中國形象時所帶有的殖民情緒。

日本教科書如何描述中國東北?中國兒童被奴化 看完令人氣憤

在1938版年的日本《小學國語讀本》中有一篇名為《乘坐亞細亞號》的遊記,描述了一個日本小孩乘坐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亞細亞號”火車從大連前往哈爾濱的故事。主人公告別媽媽之後坐上火車,從大連出發,路過日俄戰爭的戰場,然後認識了一個俄國小孩。

日本教科書如何描述中國東北?中國兒童被奴化 看完令人氣憤

課文是這樣描述“我”與俄國小孩相識的情景的:“沿線的白楊樹上,能看到好幾個喜鵲的窩。我正盯著看,身後傳來一句話:‘你在看什麼?’原來是一個俄羅斯女孩。‘我在看那個喜鵲窩呢。’但是,好像那個女孩不明白‘喜鵲’的日語單詞,於是我就說‘小鳥’,她馬上就明白了。這個女孩名叫瑪麗塔,和媽媽回新京。”

此後,“我”在餐車上用日語給瑪麗塔母女講述了關於中國地名的傳說故事,最後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如日本學者小森陽一分析的那樣,“在喚起日俄戰爭的記憶的同時,俄羅斯少女卻在用日語向主人公打招呼”,“日本少年向俄羅斯少女用日語講述中國的傳說,這是一種極具目的性的話語結構。在發生在兒童之間的‘國際性’交往的背後,透露出文化的支配與被支配的構造”,殖民地的存在方式通過這種半感性化的形式顯示出來。

日本教科書如何描述中國東北?中國兒童被奴化 看完令人氣憤

1943年版《初等科國語》中《支那的春天》一課,用更為明朗的散文筆觸描寫出“美麗”的中國風土。課文用詩歌般的句子開始:“河畔的柳樹已經完全變綠了。在壘起來的土壩底部,不知道什麼時候,長出了許多青草。小鳥在附近歡快地歌唱著。”

日本教科書如何描述中國東北?中國兒童被奴化 看完令人氣憤

然後講述兩個日本士兵在河邊欣賞風景的時候,一群中國小孩興高采烈地跑了過來,從日本兵手中接過了糖果。“拿到了糖果,孩子們老老實實地在河邊坐著或者躺著。他們一邊吃著糖,一邊唱起了歌。孩子們雖然唱得不好,但是唱的卻是士兵教給他們的《愛國進行曲》。”

課文最後寫道:“寒冷的冬天已經不知道逃到了什麼地方。安靜的、明亮的支那的春天到來了。”如放在和平年代,倒真讓人覺得中國人和日本人和睦相處,完全沒有文化、地域和語言方面的隔閡與歧視。可是,這種如詩般的風光描寫卻發生在侵略戰爭的戰場,故事主角是侵略與被侵略、統治與被統治的雙方,課文背後所隱藏的內在目的就並非那麼單純了。

日本教科書如何描述中國東北?中國兒童被奴化 看完令人氣憤

類似的文章在當時的日本國語教科書中還有很多,而今讀來依舊讓人“大開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